怎么可以错过趣闻轶事的作文(历史趣闻轶事)
【作者鲁安先生简介】1949年出生在济南剪子巷,小学中学居南新街。一九七零年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任
【作者鲁安先生简介】1949年出生在济南剪子巷,小学中学居南新街一九七零年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任文书,参加一师医训班后任病房护士长,后调一师防疫队任医助,一九七七年西南石油大学地勘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一九七八年首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获理学地质古生物学博士,曾任英国微体古生物杂志介形类立体图册国际编委,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Governor(馆务委员),现任美国中华艺术宫馆长。
书法艺术家,在学校教授中国书法,是在海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动者!
三和街一帶翰墨人家的趣闻轶事文: 鲁安图:莲君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济南南关圩子墙外,和现在的街道景观大不一样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 返回到六十年前从三和街出发往南走, 面对的是文化西路,文化西路就是原来的圩子墙,圩子墙外是一道东西向的泄洪明沟原山东中医学院与三和街隔沟相望,其正门在面对三和街南头往西一点儿, 在泄洪明道的南侧。
①现在的省中医院是原省中医学院旧址②文化西路街牌,在青年东路交汇处③青年东路18号是原缝纫机螺丝厂旧址④洩洪沟當時這條洩洪明道,下面搭起架子,上面棚起來,也是木器二廠臨時貯存原木的地方沿着文化西路继续往东前行, 就会走到青年东路。
在青年东路往南拐,步行不远处, 路西就是山东财经学院的正门, 山东财经学院对面为现在的农展馆,农展馆往南也有通往山水沟的一条东西向的泄洪明沟这条泄洪明沟的南北两侧,是原来济南木器二厂的地盘,而木器二厂的南邻路东, 一墙之隔, 就是老济南历下五金工厂, 后来的历下螺丝钉厂,也就是济南缝纫机镙丝厂的前身。
目前轻联大厦即是原來济南木器二厂的位置,其南邻便为原历下区五金工厂(即济南縫紉机鏍絲厂)之旧址住在三和街一带老居民,很多有过在镙丝厂工作过的经历, 当然更多的是, 孩子们在这一带砸石子打工挣钱,和捡煤渣回家烧炉子的经历,这是后话, 容另篇介绍。
历下五金厂的老照片(照片由李耀曦先生提供,谢谢!)据说,目前这里还有原来的几排红顶平房,应该是原来省妇联幼儿园的宿舍,它是这一带唯一留下来,可做辨别的地标性建筑物,期待不会再被拆除,给老济南人留点儿念想以及可以辨别老地界的地标。
书法家彭萍如老先生(照片由李耀曦先生提供,谢谢!)之所以本文开始介绍济南历下螺丝钉厂, 是因为这个五金厂, 曾经出过一位写毛笔字的书法大家,彭萍如老先生,估计现在很少人知晓彭萍如这位老人的尊名大名了, 但是回忆三和街一带的翰墨,不能不写他,无论从书法还是人品方面,彭老先生都非常值得一书,留下历史记录的一位大家。
三和街小学譚柯老师和济南二中老师任增培伉儷與我前后时间来美, 从事建筑行业的济南二中老校友任伍(就是前文中介紹任家“真正可宜”的小老弟),其父亲是济南第二中学的数学教师任增培先生;其母谭柯,也一直在三和街小学教书。
他们都在教育战线工作到离休,几十年如一日,把一生都献给了他们心爱的学生和他们钟爱的教育事业他们在中小学任教,一大家子人家, 四世同堂,就住在离三和街不远的佛山街中段一座称作《枣园》的深宅大院中
照于佛山街家中,前排左起任增圻,任增培,后排左:任真、任正任伍说, 他们这群孩子, 出生在佛山街, 有着佛祖给的神气, 长在三和街, 自然就带着和气,在济南二中求学,每天走在正觉寺街上,又具悟性,因为二中在正觉寺街啊, 既觉又有正气。
任晓麓老先生与彭萍如当年交流如何写好毛笔字在佛山街南端,有个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大院落,清灰的砖还有黑色的瓦,进了大门有二门,挺神秘的这便是彭家大院彭家是济南那一带少有的殷商大户,兄弟姐妹不少,常常来任家来拜访的是彭家老三,孩子们都尊稱他为彭三爷爷。
彭三爷爷非常严肃,穿着讲究, 看起来令人生畏,但对任家的老爷子,任晓麓老先生却是毕恭毕敬彭三爷爷把自己写的毛笔字挂在墙上, 与任家爷爷坐在八仙桌两侧黑棕色的圈椅上,无茶无烟的论字谈文, 两位老先生会坐很久,说很久,从作品的落款上,任伍清晰的记住了彭三爷爷的大名,彭萍如。
他就是后来在济南缝纫机螺丝厂打工的彭老爷子
彭萍如老先生作品选彭萍如先生到佛山街枣园所拜会请益的任晓麓老先生, 绝对是中国书法史, 特别是对石鼓文文字,大小篆的研究,有着里程碑式的贡献,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位书法界人物这与任晓麓老先生早期的家庭熏陶和接受的大学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天赋也是外界的因素使然。
住在佛山街枣園的書法家任曉麓老先生任熹,号晓麓,13岁开始学篆书,上个世纪20年代末期,就读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 拜书法家, 古文字学家丁佛言为师,两位相处亦师亦友。
年輕時的济南二中教师任增培先生北平中国大学由国父孙中山先生亲自创立, 那时候有“北有中大,南有黄埔”,“一北一南,一文一武”之称曾在北平中国大学任教的有李大钊、蓝公武、李达、 曹靖华、 杨秀峰等人,都是一时之选,为旧中国寻找奋发图强的救国道路产生过重大影响, 不仅如此, 很多在山东近代史上很有名的人物, 如原山东副省长余修(在中国大学读书时用的名字为鲁方明), 只是余修在中国大学读书晚于任老十年左右。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访谈中还专门谈到住在佛山街枣园, 柴火市附近的任晓麓先生, 因为他们都是正谊中学的同学, 而且季羡林、 彭萍如和任晓麓还有着亲戚关系
祖父任曉麓(中)與孫子任正(左),任真(右)照于济南任晓麓老先生20多岁便在燕京大学《考古》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石鼓文概述》论文,奠定了任老在中国文字演化史研究方面的学术地位,而他晚年的篆书和石鼓文书法,更是成为作为国礼中的珍品。
任晓麓老先生书法作品更为令人欣喜的是, 任老先生的长孙任真和重孙任尚在承传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方面,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尤其是任尚的小楷,除了承传, 也有创新。
任晓麓老先生之重孙任尚小楷作品承传有序, 物本有源众所周知, 中国的文字演变,从甲骨文开始,经历过石鼓文、金文、大篆和小篆,汉隶到楷书汉字,宋体印刷体和现代的简体字,这样一个基本过程,任老和彭萍如先生的大小篆书和汉隶都是难得的艺术品, 他们是师生邻居, 又是挚友亲朋,是切磋书艺, 更是承传创新。
山东书画艺术家曹庚生老先生一九七六年送給任晓麓老先生的作品,以及任老先生在作品上的題字。隶书和篆书是他们的拿手绝活。当然汉隶写的非常出色的还有济南二中老校长,后来的济南博物馆馆长姜守迁先生。
济南二中姜守迁老校長三十四岁时照片姜守迁先生在建国初期, 被山东省人民政府任命为山东省立济南二中校长职务,当时的学校右边门垛上挂着的校牌,就是由姜校长亲自书写的, 书写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令人深刻50多年后我询问了姜校长的公子老校友宝宁兄,证实校牌确是姜老校长的墨宝;而且宝宁兄还透露了一些有关老校牌的逸闻趣事。
宝宁告诉我,这块校牌,不仅是姜老校长所写,而且是老校长亲自在木板上所刻,弥足珍贵在文革期间,老校牌被“济南二中革命委员会”所取代, 而老校牌被宝宁兄带回家,当作了铺板, 一睡多少年一则不易被人轻易发现, 二来也是对老父亲的念想,睡着踏实。
五十年代山東省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文革后, 拨乱反正,一切回归, 宝宁兄又把老校牌重新挂在济南二中大门门垛上。不成想,挂上去的第二天,老校牌就不翼而飞了。
余修,姜守迁老校长,侯林翼六十年代末期拍于南新街或许, 有人喜欢老校长的别具一格的汉隶吧。作为珍藏,那还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文物,值得收藏。
千佛山上姜守迁校長的题字——峯廻路转很有意思的是,刻在千佛山上牌坊上,由姜老校长书写的《峰回路转》,是否有这种寓意, 期盼济南二中的老校牌能够在济南二中的校史馆里让大家共赏呢?更有意思的是,任晓麓老先生在千佛山龙泉洞用方篆书石刻题字的《龙泉洞》,与姜守迁老校长的《峰回路转》有着同曲异功之妙。
龙泉洞内东侧与极乐洞相通,南侧石壁有佛像,合掌瞑目,下边还有一小石门,门内有水清不见底的深潭, 据说这些皆是泉城的万泉之源泉络相通水脉连, 诗书代传乃继承况且任老先生的长孙任真的隶书启蒙老师正是姜守迁老校长。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张立朝、姜守迁、 彭萍如、姜维菘、魏启后等书画大家, 在宽松的环境下挥毫交流于枣园,笔友相会在泉城, 他们相互切磋,佛山枣园香, 三和墨客多,自然成为佳话很自然, 五十年代济南二中的美术老师陈维信也是其中一位墨客吧。
毕业于济南二中的伟轩兄是书画收藏爱好者,人又特别热心,加上他是住在圩子墙内南券门巷的老住户, 一住就是几十年,对三和街,正觉寺街的青石板路,深宅大院的泉水井,一草一木,深有情感更重要的是他对住在这些院落中的老书画家, 了如指掌, 说起他们的艺术成就,如数家珍。
济南二中美朮教员,北京国画院一级美朮師陈維信老先生伟轩兄传来了五十年代早期济南二中美术老师陈维信先生的的两幅照片, 一幅白胡飘飘,道骨仙风, 一幅面善眉长,长者可亲;同时发来的还有陈老先生的几幅大作,均属上乘, 尤其在用色方面, 可以说在用绿渲蓝, 大千风韵, 用硃红方面, 又有着岭南之风。
恰巧陈维信老师是尚学长的班主任,尚学长谈起老班主任,肃然起敬陈老先生 起先住在济南二中校园内南边靠东的平房内,墙外就是三和街,后来搬到正觉寺街上的济南二中宿舍, 直到调北京画院, 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其作品被视为国画界的艺术珍品。
陈維信老先生作品伟轩回忆道:“陈老的山水画气势恢弘, 豪氣磅礴。小时候,常常看见他从二中后门出来,路过券门巷, 留着白胡子, 身穿长袍子, 脚蹬黑布鞋子,倒背抄手,迈四方步, 典型的民国范儿。”
陈維信老先生资料显示,陈维信老师1939年考入北平故宫国画研究所, 从事临摹古代名画工作,同年进入北平国立艺专学习北平国立艺专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创立于1918年, 著名书画艺术家齐白石、 徐悲鸿、赵太侔都曾任这所艺专的校长或者美术教师。
名师出高徒。
葆良先生作品真是感叹,三和街一带翰墨文化底蕴的确不凡还有晋葆良、李涛, 其中李涛号正觉, 正而不邪, 觉而不迷, 是我山医附小的小学同学, 而良兄, 是我济南二中的老校友,他们的作品, 都是别具一格, 观赏后印象特别深刻。
别后五十多年,少有联系,但每每看到他们的大作发表, 都让我回到同窗求学时代,令人感慨无论古今, 他们的传承是那么的到位, 而面对取得的艺术成就, 又是那么的低调谦虚
书畫艺术家李濤(號正覺)先生作品谦谦君子之风也有传承。正如老校友任伍记忆犹新新的一件事,他说,记得家里的墙上挂着祖父书写的自撰的一幅篆字对联。
任晓麓老先生书法作品百年人物存公论,四海虚名只汗颜真乃至理名言匯集名流一地, 书画桃李芬芳;荟萃情义三和, 翰墨诗书飘香更为宝贵的是, 正如彭萍如老先生自己所述,他们自己实在是在好好地“写写字儿”记得启功老先生好像也是这样说的。
彭萍如老先生作品选向这些“写写字儿”的先生们的经典致敬往事如烟, 岁月蹉跎,回首的是故事, 流传的是经典(宅家作文, 3-16初稿,3-17 又改,3-18再改,3-21定稿感谢伟轩、宝宁、嘉者向上、光前、 清泉、 LXL、尚学长以及很多读者朋友提供资料和补充,谢谢远山插图以及编辑部的幕后工作, 谢谢各位提供的照片。
鲁安:离开济南府,远赴内蒙古鲁安:初到兵团显身手 自力更生建营盘鲁安:初到兵团 搭建营房鲁安:卫生队英雄小姊弟鲁安:卫生队现场会隆重热烈 中秋节团圆日战友情深鲁安:建立手术室屡树奇功 军医李增余培养新人
鲁安:为民众服务救死扶伤 六团卫生队发挥作用鲁安:难忘六团卫生队 奉命调师后勤部鲁安:在师防疫队工作的日子里鲁安:难忘一师医训班(上)鲁安:难忘一师医训班(下)赵环:六团卫生队的故事鲁安:安营扎寨 基建练兵
鲁安:为民众服务救死扶伤 六团卫生队发挥作用鲁安:我心中的桃花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