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推荐古代趣闻轶事(苏轼的趣闻轶事简短)
中国古代笑话,笑中又蕴含引人深思的内涵。人们或以笑话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或以笑话来传递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笑话是娱乐性的,同时也是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烙印的。
说唱陶俑快乐悲伤都是人生常态,是再常见不过的情绪谈到悲伤,古希腊崇尚悲剧,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认为悲剧有“净化”人的作用;论及快乐,中国古代人们喜谈笑话,并有一些笑话典籍存世笑话可以看作是幽默文学的一种。
在中国,“幽默”一词由林语堂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译介英文单词“Humour”而来虽然关于幽默的指称在中国学界一直没有一致的定论,但不妨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将趣味性、娱乐性的纯幽默和讽刺、滑稽、笑话都纳入其中。
林语堂在《论幽默》中提到:“幽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西文用法,常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连鄙俗的笑话在内”我们不妨从笑话中探寻中国人具有幽默感的民族个性1中国古代的著名笑话(典籍)笑话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最初起源于民间,是民间口头创作文学的一种。
笑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状、民族心理和价值结构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笑话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类型,与直来直去的交流不同,笑话有一套特殊的语码,它以间接的、暗示性的、隐含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和交际意图尽管人类并不如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学》中所说是唯一能笑的动物,但人类的笑因其社会性和意识性而显得独一无二。
关于中国古代笑话的起源,学术界观点不一有学者认为《周易》中已经有了笑话的成分,譬如《大过·九二·九五》中记载:“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老头娶了一个年轻女子为妻,老太婆嫁了个少年郎,两相对比,颇具戏谑意味。
总而言之,中国在先秦时代便已有了笑话的雏形,并在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第一次高峰,流传至今的诸子文集则是记录这个时期幽默生态的活化石此时的笑话还是“严肃”的,是用来为说理服务的,如《阳货》中“杀鸡焉用牛刀”,杀一只鸡怎么需要用一把杀牛的刀呢?先秦笑话的语言幽默而富有教育意义,不过根还是落在教化说理上的。
到了两汉,笑话则兼具娱乐与说理两重特色
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和清谈风气推动了笑话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文体,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标志着笑话的成熟自魏晋以后,中国的笑话总结了许多创造幽默的技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诞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笑话和笑话典籍在中国古代笑话发展的历程中,以《笑林》为代表的魏晋笑话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笑林》原书已佚,有29篇见于鲁迅所编的《古小说钩沉》《笑林》共三卷,作者是汉代的邯郸淳,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的第一部笑话专集,此前如先秦的寓言、《滑稽列传》《僮约》等都不能算是幽默文学的专著《笑林》是若干笑话故事的汇集。
取材构思着眼于市井生活中种种可笑的现象,而又特别以愚人、糊涂人的可笑言行及种种误会造成的笑料作为主要题材,以幽默的文字组织加工《笑林》所载故事大都与世俗紧密联系,不太涉及到一些宏大的社会命题伧人欲相共吊丧,各不知仪。
一人言粗习,谓同伴曰:“汝随我举止”既至丧所,旧习者在前,伏席上,余者一一相髡于背而为首者以足触詈曰:“痴物!”诸人亦为仪当尔,各以足相踏曰:“痴物!”最后者近孝子,亦踏孝子而曰:“痴物!”众人效仿第一个不懂礼的人,闹了笑话而不自知,最终将真正的孝子也骂成了痴物。
读者不自觉地会将自己置于较高的视角来看待这样的故事,产生一种优越感,笑话是他们闹的,无知的是他们,也因此而发笑赵伯公为人肥大,夏日醉卧,有数岁孙儿缘其肚上戏,因以李子八九枚内肶脐中既醒,了不觉;数日后,乃知痛。
李大烂,汁出,以为脐穴,惧死,乃命妻子,处分家事,泣谓家人曰:“我肠烂将死”明日,李核出,寻问乃知是孙儿所内李子也短短百字刻画了一个略显憨态,非常惜命的赵伯公,将李子汁误认为是肠烂而流出的汁液,哭着向家人交代后事,让早已知晓原因的读者忍俊不禁。
这些都是世俗情感,是普通人的生活轶事,它没有宏大的命题,没有刻板的说教,只在平凡生活中发现一个乐字《笑林》中的篇章都十分简短,《古小说钩沉》中所记录的最后一篇只有短短二十字: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梦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园。
”一个经常吃蔬菜的人突然吃到羊肉,做梦都梦到羊把菜园踩坏了,语言质朴,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一副滑稽世人相六朝的笑话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发展和代表作品,直到隋末唐初侯白《启颜录》的问世如异军突起,点亮了笑话的文学天空。
王利器《历代笑话集》中收录了多个版本的《启颜录》,包括敦煌本、《太平广记》辑录本等六种敦煌本共三十九则笑话,分为论难、辩捷、昏忘、嘲诮四类作者一方面选取古书中的幽默滑稽事例进行加工,另一方面记录了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趣闻轶事,或调侃或嘲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论难类收录了北齐高帝时的笑星石动筩趣解佛经和《论语》的笑话
动筩又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云:“孔子弟子,达者七十二人”动筩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筩曰:“先生读书,岂合不解?孔子弟子,已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辨之?”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人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人也。
岂非七十二人?”座中皆大悦,博士无以覆之石动筩巧借析字的手法,有意地推衍了“冠者”和“童子”的字义,把作为约数的“五六人”“六七人”解为两者相乗,将其与孔门七十二弟子联系起来,引得在场的人都发笑,取得了很好的幽默效果。
昏忘类则记录了幽默文学中必不可少的愚人、糊涂蛋的笑话故事《常青奴》写了一个“挑担不知换肩”的呆子,为性痴钝,被分配做马夫,连马的毛色都不知道,将骓马一匹说成灰马一头因为将军不允许别人教他答案,兄嫂教会了他正确的回答之后,嘱咐他若将军问是谁教的就说是兄长教的。
结果在被问到“阿兄何在”时,常青奴却说:“阿兄在屋里新生儿,见向在蓐里卧在”兄长怎能生孩子?分明是兄嫂罢了这在当时或许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赵景生在《中国笑话提要》指出《启颜录》所记的笑话很多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而《笑林》则更接近于民间故事。
此种角色在明清幽默著作中非常多,不过那多半已是文学创作的形象而非真人真事了徐陵、薛道衡、卢思道等人的巧思妙对被收录于辩捷类中嘲诮类中收录的文章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嘲讽的意味,也颇有一些哲理《启颜录》对后来的笑话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其“俳谐太过,时复流于轻薄”,但并不能掩盖其闪光点和价值所在。
唐宋时期,笑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太平广记》中专门编纂了“嘲谑”逸事五卷,宋有《事林广记》《调虐编》《拊掌录》等。王国维《忧语录》收录了唐宋的不少笑话。
笑话在明代迎来了繁荣时期明清两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与此相适应的通俗文学兴盛起来笑话在此时和小说一样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的态势,许多文人如李贽、江盈科、冯梦龙等人也加入到笑话创作的队伍中来。
王利器《历代笑话集》中收录了三十五种笑话集,又在《历代笑话集续编》中辑录了编前书时未曾发现的佚本笑话集五种,其中包括明乐天大笑生所作《解愠编》,分为儒箴、官箴、九流、方外、口腹等十三卷,被称为中华戏谑十大奇书之一。
冯梦龙幽默故事图《解愠编》开卷第一篇为《孝经策问》:钱塘叶先生无学识,进为太学官时,一学士假作策题戏之曰:“孝经一序,义亦难明,且如韦昭王是何代之主?先儒领是何处之山?孔子之志,四时常有也,何以独言吾志在春秋?孔子之孝,四时常行也,何以读言行在孝经?既曰父子没,而又何以有鲤趋而过庭?”
一位太学的学士故意借对《孝经》的别样解读来戏谑没有学识的叶先生,乃知此《春秋》非春夏秋冬之秋冬,鲤趋过庭无关父子既没,而在学诗学礼,尊长敬哺在邯郸淳的《笑林》问世一千多年后,清代诞生了又一部笑话专集——《笑林广记》,共十二卷,收入笑话八百二十五则,一般认为是游戏主人改编冯梦龙《笑府》而来。
前有周作人编《明清笑话集》,今有张亚新等学者编《明清笑话集六种》,收录明代《应谐录》《笑讃》《笑禅录》《笑府》,清代《笑倒》《笑得好》,管中窥豹亦可见中国古代笑话之星罗棋布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诞生了大量的笑话,有笑话专集,也有一些极具幽默色彩的文人诗词、散文和笔记笑话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成为了中国幽默文学,乃至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2中国古代笑话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笑话体量不小,丰富多彩,并着重于对普通世俗生活的描写。
笑话自魏晋成为一种独立文体以来,其世俗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时兴笑话》中绝大多数都是市井笑话,首篇《利市》写一人大年初一出门拜节,口渴难耐,将桌上的“吉”字看作“口干”这些笑话往往因生活中的一些小差错导致,生动地反应了当时的市民生活。
《笑林广记》中更是有许多荤笑话中国古代笑话不仅仅是惹人发笑的,常常还含有对经典、道理的幽默解读先秦诸子文集将道理寓于笑话之中,如孔子自嘲“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庄子?天运》记载:“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所谓东施效颦,做作地模仿美女的动作,引来大家嫌弃,劝诫人们不要随意模仿别人后世也从一些经典中衍生出许多笑话,如《解愠编》卷之一儒箴记载的多为书生儒礼;《笑府》和《笑林广记》中有关术业和僧道的笑话也俯拾即是。
宋人笔下的苏东坡便是一位幽默大师,滑稽巨擘对名人轶事的关注也是中国古代笑话的主要内容直到现在明星的八卦故事也还是茶余饭后的戏谈之资,中国古代的笑话也偏爱写一些知名人士宋人笔下的苏东坡便是一位幽默大师,滑稽巨擘。
《鸡肋编》中描述了苏轼平日交际中的妙语笑话:一个叫孙素的人怕老婆,苏轼在酒席上抛出一个谜语:“蒯通劝韩信反,韩信不肯反”谜底是“怕负汉”(即辜负汉王的恩德),而又与“怕妇汉”同音,借用同音的谜底,让人莞尔而笑。
文人的笑话,又带着一些雅趣3中国古代笑话的共同特质中国古代笑话故事各异,语言风格也不尽相同如《笑林》篇幅较短,为上古汉语,而《启颜录》的语言则带有一些佛经色彩文采辞藻,嬉笑怒骂或雅或俗,或单纯逗乐或寓教于讽。
但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和背后的思想内核,也能发现一些同质的成分和要素从创作手法上,中国古代笑话善于运用夸张和对比引出笑料,达到惹人发笑的目的例如《时兴笑话》好酒篇:父子扛酒一坛,路滑打碎,其父大怒,其子伏地大饮,抬头谓父曰:“难道你还要等菜?”通过父子两人对于酒坛被打碎的不同反应的描写,抛出一句等菜的“金句”,起到了很好的娱乐效果。
除夸张和对比外,往往还运用比喻、谐音、双关、反语等技巧从思想内核和情感上,中国古代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汉代以后,儒释道思想逐渐融合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中既有儒家的守礼和道德,又有道家的精神自由和佛教的旷达。
即使是娱乐性很强的笑话,往往也脱离不开这样的民族心理笑话中还处处可见讽喻,是将“一切通过讽刺、影射、嘲笑、调侃等方式,把生活中不正常现象的本来面目和荒谬之处暴露出来,引起人们发笑和思考的手段和刺激”中国古代笑话,笑中又蕴含引人深思的内涵。
人们或以笑话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或以笑话来传递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笑话是娱乐性的,同时也是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烙印的中国古代笑话传达的是对人世的乐观旷达,是一种稳重的幽默感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东方文化杂志(ID:dfwh-hk)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