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读懂知识趣闻是什么意思(轶事趣闻是什么意思)
在显赫的家世面前,朱振藩的前半生堪称是失败的,30岁之前没有交过女友,联考考了4次,才考上辅仁大学法律系,通过特考,成了调查局的一员,终于勉强符
朱振藩,63岁,朱熹的第21世后人。因品尝过5万道料理、千种美酒,设计过红楼梦宴、张大千宴、随园食单宴,出版过44本美食类书籍,在台湾,人称“食圣”、“食神”。
朱振藩在显赫的家世面前,朱振藩的前半生堪称是失败的,30岁之前没有交过女友,联考(相当于大陆的高考)考了4次,才考上辅仁大学法律系,通过特考,成了调查局的一员,终于勉强符合了法官父亲的期望不料,朱振藩最终还是“走偏”,一脚踏入了美食圈。
由于父母出生名门,对食物特别讲究,从小到大,家里没有一餐是马虎的,这培养了朱振藩对美食天然的兴趣。
他对每道菜的历史渊源、菜系发展了如指掌,随便一盘菜、一片肉,他也能从古至今引经据典政商名流、各界名人都爱和他吃饭,舒淇和他吃过3次饭,白先勇和他吃过4次 近几年,朱老师在大陆出版有《饕掏不绝》《味外之味》《味兼南北》。
今年7月,他的新书《六畜兴旺》即将出版,堪称一部“中国吃肉史”古人里,谁最会吃?是谁将猪肉发扬光大,成了当今最主流的肉食?坤宁宫竟是杀猪的地方?荆轲刺秦王之前,吃的是什么肉?狗肉和羊肉如何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
自述 朱振藩编辑 倪楚娇
朱振藩我是朱振藩,今年63岁,朱熹的第21世后人大概10年前,我做过一个统计,我吃过5万道不同的料理、喝过上千种酒在我没有退休前,一周要在外面吃8~10场宴席,年轻时胃口大到可以吃下一整个猪头写《六畜兴旺》是因为我是一个无肉不欢的人。
我最向往的是《水浒传》里的武松,在被押送的途中,他的枷锁上还挂了两只烧鹅,走不到一半,把肉都吃了,酒也喝了那时候我幼小的心灵就想,人生至此夫复何求没想到后来我也成了一个饭桶了,很能吃饭,也很能吃肉《六畜兴旺》这本书,我大概写了两年多。
“六畜”即“人所饲”的“马牛羊,鸡豕犬”出自《周礼》天官篇,当时主要是用来祭祀的,如今是我们最常吃的肉类我从史料里挖掘出了和这6种肉有关的典故、趣闻轶事、古今烹制要点……所以也可以把这本书看成一部《中国吃肉史》。
猪肉和马肉间,差了1个苏东坡中国人吃猪和吃马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如今猪肉成了主流,而马肉被边缘化,可能就是因为马肉缺了一个苏东坡级别的代言人历史上,这两种肉都受到过严重的非议唐朝的时候,有些本草书记载说,吃猪肉会中风,所以猪肉一下就不值钱了,也没人愿意吃。
马肉则是被一个清朝的名医重重打击了。名医叫王士雄,他在《随息居饮食谱》里指出:“马肉:辛苦冷,有毒……其肝,食之杀人。”但好在,猪肉遇到了苏东坡。
北宋时期,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薪水非常低他发现,怎么当地的好猪肉价贱如粪土,但是没什么人愿意去吃?所以他买来肉,亲自烹饪,加入了调料,用文火慢炖,创造出了“东坡肉”可能不像现在是红烧的,而是白煮的。
因为“酱清(酱油)”这个名称,是到南宋的《山家清供》才出现的 苏东坡还写了一首打油诗《猪肉颂》:“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他一早就要吃两大碗,看在我贪肉之徒的眼里,真是不亦快哉渐渐地,猪肉开始在民间复兴,等到满族人入关,猪肉重获皇家、官府认可。
那个说马肉有毒的清朝名医王士雄,对猪肉倒是很推崇,引用袁枚的话,给了它“广大教主”的称号,意思是,猪全身除了蹄甲、毛不能食用以外,其他都能尽为人用。散文家梁实秋还写过吃猪全席,共128道菜的盛况。
马肉就没那么幸运了很多人认为马肉不好吃,会觉得它酸,但其实是因为一些马劳作过多,乳酸堆积的原因而且经分析比对,马肉营养堪称丰富,每100克中,约含蛋白质19.6克,脂肪0.8克含铁量比猪肉高5~6倍,比牛羊肉高3~4倍。
长期食用马肉,还可防治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症,有益于人体健康可以说马肉是最被中国人低估的肉了法国人老早就爱吃马肉了,以前是从波兰用船把活马运来,现在从美国、加拿大进口日本的熊本市人更是疯狂, 马肉馆随处可见,马肉刺身特别抢手,每年还从中国和阿根廷等地大量进口,且嫩度更胜于上等和牛。
我吃过好几次马肉,精选小马背脊上的一条肉来做刺身,无上美味,几乎入口即化当然,猪肉的盛行也不仅是苏东坡的功劳相比猪肉,马有征战之用,牛有耕作的用途,狗会看家、会协助狩猎,现在是大家的宠物,它们都有各自的用途。
羊肉虽也受欢迎,但它属大补之物,不能像猪肉那样常吃
羊肉与狗肉的“云泥之别” 羊肉和狗肉都有过改变中国历史的“丰功伟业” 《左传》记载了一碗羊羹导致灭国的故事春秋宋国的大夫华元,在跟郑国军队对战的前一晚,烧了羊羹给所有的战士们吃,唯独漏了为他驾车的羊斟 。
结果第二天对战时,马夫羊斟就说:“昨日羊羹由你做主,今天驾车是我做主。”驾着马车直冲到敌营阵营,结果华元就被俘虏了,于是宋军惨败。
刘秀则因为一碗狗肉龙袍加身当年王莽篡位后,宗室的刘秀起兵讨伐有一次战败,刘秀落荒而逃,单枪匹马来到一个破庙里,饿得发晕刚好看到门外有一只被人打死的狗,自己吃饱后,又把剩下的狗肉拿去卖因为烧得好吃,狗肉又烂又香,很快就卖完了。
他得到了些盘缠,立刻纵马归队等到刘秀登基后,他一直忘不掉这顿狗肉,还在宫中大吃狗肉
《清明上河图》局部卖羊肉店的酒楼但如今,羊肉和狗肉的地位却大相径庭羊肉可以说一直在殿堂之上按古文字中,“羊”通“祥”,或许有了肥羊,就会吉祥了而且“羊炙”即烤羊肉,是唐、宋、辽、金、元数朝的宫廷名菜之一。
宋朝人特爱吃羊,所以王安石的《字说》里解“美”为“羊大为美”。在《清明上河图》里,甚至能看到“蒸软羊”、“酒蒸羊”、“乳炊羊”等26种羊肉料理。
李鸿章和戈登合影而狗肉到唐宋时,就开始没落了一方面与佛教有关,而且当时也有人开始养宠物了,另一方面有人对宋徽宗说:“十二宫神,狗居戌位,为陛下本命”于是宋徽宗下令禁绝从此之后,“狗肉不上席”,仅限在地方流行了。
后来,李鸿章也因为吃狗肉闹出了笑话1897 年,他衔命访英,曾与他并肩作战的戈登送他两条爱犬不料隔几天后,收到李鸿章的谢函,上面写着:“这狗的肉好吃,我可吃了不少”此事轰动伦敦,英国人纷纷引为笑谈我们常吃什么肉,什么肉成主流,背后有很多因素,一方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什么肉多就吃什么,一方面还有各种宗教、文化、习俗的影响。
如今,猫狗已经变成人类的宠物了,真的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只是狗比鸡快些,率先成了人类的朋友
牛肉与鸡肉的烧制之难 牛肉与鸡肉的体型差异最大,但这两种肉都是上手容易,做好难的典型中国是全世界最早驯养鸡的国家,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甲骨文中,就已见到“鸡”字我最喜欢吃白切鸡,上海人叫白斩鸡,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内称“白片鸡”。
通常在制作“白斩鸡”时,宜选未产蛋的小母鸡白斩鸡的烧制难点在于“浸”,煮完之后要浸滚水在浸的过程中,让它慢慢渐渐地熟成,要保证受热均匀如果上面还带一点点血,刚好是最嫩的时候,将原鸡斩件拼盘,既考验厨师对火候的拿捏,亦看得出刀工纯熟度与拼形的巧构妙思,这是很需要经验的一道菜。
牛肉就更不用说了,光屠牛就是一门技艺很高的绝活,《庄子》所载的“庖丁解牛”,其事迹已达神乎其技的境地牛肉的纤维粗,料理的难度在于如何让它细嫩可口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周天子吃牛的方法为捣珍、渍、熬及糁无论哪一种做法,都需要处理牛肉的肉质。
“捣珍”的重点在于肉需反复捶打,去掉筋腱,煮熟后要把肉揉搓至软“腌制”的重点在于要沿着横的纹理,将肉切成薄片进行腌制“熬”的重点在于,将生牛肉捶打成薄片,去除肉的筋膜现代人料理牛肉,多用切块勾芡或运用酶(如广东人的苏打粉)的方式,让它细嫰可口。
《饮膳正要》内页历史上关于吃肉的冷知识大概我是巨蟹座的原因,除了出去吃,几乎足不出户,家有藏书4000册,其中有1000册都和美食有关真正介绍肉如何做的食谱,其实是从元朝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开始的,记载了好几百种食物的烧法,主要是给元朝的皇帝强身之用的。
另有南宋的《山家清供》,清朝袁枚的《随园食单》和童岳荐的《调鼎集》从此之后保留下来的就多了,饮食之道开始大为昌盛像北魏崔浩写的《食经》,除了部分被收录到《齐民要术》得以保留,其他都失传了唐朝的段文昌,他有最厉害的女厨师膳祖,但她写的《食经》,也没有传下来。
比较有意思的是从《史记》、《左传》、《战国策》、《论语》这些书里,窥探到食物的踪影比如像《论语·乡党》里面讲,孔子“不撤姜食”,饭桌上一定要有姜,是杀菌、升阳用的而且孔子不吃市面上贩卖的腊肉,因为它不干净。
具体腊肉怎么做,书里是不讲的但你就会知道,腊肉在春秋末年就已有了
坤宁宫内景祭祀、煮猪之地还有一些冷知识还蛮有趣的1. 清朝坤宁宫是杀猪的地方,如今吃的蒜泥白肉还和这事儿有关明朝时期,坤宁宫是皇后住的地方,到了清朝,除大婚以坤宁宫为洞房外,皇后平时都住养心殿后轩平日里,坤宁宫就是祭祀、杀猪的地方。
每天早上先祭祀两头猪,随后杀之,整只蒸煮煮熟,切成条盘肉,分发给侍卫们吃除了侍卫外,只有一个人有过特权,那就是纪晓岚,他也是无肉不欢的侍卫们不能带调味进宫,他们就把酱油、盐、醋调和好之后,用纸张浸透,然后带着纸进去。
到时候用滚水一冲,就变成调味料吃完肉之后,顺便就饮肉汤我们现在常吃的四川蒜泥白肉就跟这个有关:片下来的白肉,蘸酱油或者蒜蓉来吃。
荆轲刺秦王武梁祠石刻2. 荆轲刺秦王之前,吃的是马肝当时,燕太子丹为了巴结荆轲,可以说所求无不应荆轲看到燕太子丹有一匹千里马,就过去拍拍说:“这马好”结果燕太子丹就误会了,以为荆轲要吃马,就把最好的马肝给荆轲吃。
至于荆轲吃了以后是什么表情?《史记》跟《战国策》都没写。
3. 3碗羊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除了上文《左传》中的羊羹故事,类似的事情还有2次战国时期,中山国君请所有大夫们吃羊羹,唯独漏了掌兵权的大夫司马子期,司马子期一直怀恨在心,后投奔楚国不断劝说楚王灭掉中山国,于是中山国灭。
最后一个事件,是靠羊羹翻身的故事《宋书》中记载,南北朝时有一人叫毛修之,在东晋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后被夏和北魏俘虏为了保命,他给北魏一个尚书家做厨师他做的羊羹美味绝伦,受到武帝的喜欢,就封他做太官尚书,此后,不断升迁,位极人臣。
4. 历史上的美食家,也分平民路线和皇家路线苏东坡走的就是平民路线,因为被贬官到很多地方,所以也吃遍了半个中国袁枚则是官府菜为主,他是总督尹继善的门生,经常酬酢往来,官场上都是眼尖的,看他这么得宠,于是家里有什么好菜,找他去吃。
他觉得不错的,就记下来有时候袁枚觉得某个厨子烧得很好,他就让自己的厨子去拜师,学成回来就成了袁枚的菜单他的《随园食单》就是这样来的
朱振藩作为朱熹后人,我的前半生堪称失败我出生在台湾,祖籍是江苏靖江人,是朱熹的第21世后人我的父母都是大地主家庭,听说当年祖宅被日军占领时,一个营都可以住进去花园比上海的豫园还大后来查抄的时候,发现里面一共住了有2700户。
而且当地最有名的大汤包,是我曾祖父的厨子发明的我曾祖父是个举人,当过扬州府的训导我的祖父是个贡生我的外祖父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系毕业的我们全家搬到台湾后,我父亲成了一名法官在这样的家世面前,我的前半生是非常失败的。
30岁之前都没有交过女友,联考(相当于大陆的高考)考了4次,终于考上辅仁大学法律系通过高考,后来在调查局工作,一直到退休我父亲其实对我一直很失望,我在美食方面的成绩在他看来:“都稀松平常,文人之末事也”他还是希望我考司法官,看到我就叹气,一直叹到我45岁吧,看我大概不成材了,才算了。
朱振藩的部分藏书在我14岁那年,我父亲曾送我一本《古文观止》,我特别喜欢,没事就读所以我15岁就开始写文言文,后来我用文言文给同学写信,对方说我再写就不回我信了大概我唯一跟“朱熹后人”比较接近的,就是这里了。
父亲的收入虽然菲薄,但是一半以上都花在吃上,从小到大,我们没有一餐是马虎的我15岁之前都是住在乡间,家前面是个池塘,后面是竹林,两侧都是农田我小时候都是吃田鸡、鱼、竹笋、自家养的鸡鸭和番石榴、香蕉,天堂般的日子,都是自给自足。
写美食之前,我一直都有在写文章,写过政府机构里的清流月刊,写过高尔夫球杂志中的面相、书法专栏……后来有一个编辑听说,我对饮食下过一番功夫,因为我1984年开始就有计划地吃,她说你为什么不付诸文字,于是我就开始写,没想到走了不归路,在餐桌上找到人生的真谛。
我高中的时候,就看过自己的面相,嘴型窄,张口却能极宽,唇肉丰厚,菱线明显,命相学是一生吃喝不尽。现在回过头来看,虽没大富大贵,也算相符了。
中华饮食值得被更加重视在调查局里的工作,就像美国的FBI,调查洗钱、经济犯罪、缉毒、肃贪、保防之类的工作因为这个原因,我之前一直不能去大陆到了可以退休那一年,我毅然决然就退休,赶紧就到大陆展开寻味之旅我第一次到上海,我记得海关问我的第一句话说:“朱先生首次来大陆观光旅游吗?”我说:“不是,我是来品尝美食的。
”
2011年我第一次到上海,待了9天,印象最深就是第一次到阳澄湖去吃大闸蟹后来上海去了有10次,半个中国大概加起来也去了30次,算是赶进度别人旅游,是起早去景点打卡,我旅游,都是早起去吃美味的比方说,天寒地冻时,我在苏州想吃一家老面馆,早上6:50分开门,我6:51分就到了。
面最好吃是第一碗,同一锅汤汤会越煮越糊,头汤面才能面条滑溜、汤头清新另外我对上海的“老吉士”、“聪菜馆”、“食庐”;河北磁县的“猫腻饺子拖驼面”;北京的“晋阳饭庄”;洛阳的“真不同”饭店等,都印象极深
但这些美味说出来好像大家知道的不多不少菜系已经到了复兴的时候,饮食文化还值得被更加重视我写书也是想让更多人熟悉美食的典故和演变,挖掘饮食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我这一生就是到处找吃的入腹,唯一向外出的方式就是写作了。
吞进世间美食,吐出感悟和文化,这一吞一吐的人生,不亦快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