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节目观后感(探索发现家风观后感)快来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这一要求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新时代协同育人创新发展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这一要求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新时代协同育人创新发展方向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时代已悄然而至,新媒体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传统的德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需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
我们要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的协同育人机制要将新媒体利用好,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生产出有深度有温度的德育内容,打造“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德育课程,推动高校德育教学的创新发展要把德育主体、德育载体、德育内容、德育评估等协同推进,使德育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让学生能够知行合一。
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有效的德育教学不仅是高校内部主体之间的协调,同时也需要与外部保持充分协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责无旁贷三者要保持联动,形成相辅相成的德育教学共同体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要把握好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德育内容,通过学生喜爱的“微”传播方式,润物细无声开展德育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力学校要保持与家庭的常态化联系,及时和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健康等情况。
要用好社会育人资源,建立德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德育资源清单,常态化组织社会实践,常态化邀请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到学校开展宣讲教育活动二是充分发挥家庭协同育人的首要作用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家长要注重家庭建设,坚持言传身教,培育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构建和谐家庭关系,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新媒体时代,尽管家庭育人对新媒体的运用还存在短板,但学校可以通过公开课、家校互动等,提高家长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形成家校沟通交流机制同时,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互动活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德育教学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协同育人的支持作用。
要建立新媒体德育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大学生顺利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支持高校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免费开放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精品力作进校园等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加强网络环境的管控,通过技术手段对学生道德建设进行有效管理,打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网络生态环境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机制德育共同体建设要求德育教学要充分考虑整体关联性和深度融合性问题。
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也应当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每位教师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因此,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使德育教学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共同发力一是利用新媒体技术让思政课“活”起来。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教师可将教学的主要内容、延伸阅读材料、优秀课件等发布到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移动终端开展网络测验、网络讨论,及时发布与课程有关的时事热点、优秀评论文章、道德模范事迹等,倾力打造“行走的德育课堂”,改变枯燥乏味说教和简单粗暴灌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是学科教学要与德育教学有机融合在学科课程教学中,要将德育价值、德育活动、德育精神与学科专业教学相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熏陶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专业课教师要通过挖掘专业课中的德育元素,分析专业课中与德育有关的内容,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创新意识以及道德品质,切实落实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这种隐性德育活动,可以改变传统德育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育教学三是要贯彻全过程育人理念“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要靠课程教育和实践养成,还要靠制度机制和规划设计来保障。
要牢固树立全过程育人的办学理念,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把全过程协同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中,完善课程德育的制度和规范建设,确保协同育人有章可循要通过新媒体广泛宣传德育的重要意义,对全体教师进行课程德育的内容、方法、思路等方面的专项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课程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构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协同育人机制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知行合一”的“最后一公里”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实践活动比传统的理论教学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通过理论学习和德育精神熏陶,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可以端正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德育精神涵养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实际行动弘扬社会公德。
因此,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活动的协同联动,不但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且也是检验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果的方式一是要丰富校内实践活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要尊重实践教学基本规律,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践资源的开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和体验德育的重要性和实践价值,从而更好地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要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加强校史院史、研究成果、师德标兵、优秀学生、创新举措等的宣传,讲好身边榜样故事,用典型人物事迹感染激励大学生要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校内劳动实践,如食堂帮厨、卫生保洁、栽花浇水、助教助管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德育精神转化为现实行动。
要着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内重大庆典活动,开展演讲、歌唱、表演、展览等活动,将德育元素融入活动中,使校园文化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情感激励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充分激发出来二是要以社会“大课堂”拓展校外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育人是落实铸魂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让大学生通过校外社会实践,在企业、社区、农村等基层感受德育的力量,不断激发大学生爱国爱人民的情感,不断增加对德育的认同高校要协同各部门,制定社会实践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规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乡村振兴已拉开序幕,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团队协作为方式,大力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开展扎实的基层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调研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新媒体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支持学生将新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三是构建德育社会实践信息化平台在新媒体时代,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起来建立社会实践信息化平台,提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资源信息、团队组建资讯、项目申报管理、经费使用查询、成果发表转化等服务,实现社会实践信息资源共享,方便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信息化建设,利用新媒体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跟踪报道,推广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宣传社会实践典型人物,从而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德育协同育人能够更好地推进德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本位”的转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德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
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德育教学信息的共享和互动,推动德育创新发展通过协同教育,形成德育共同体,更好整合资源,达到德育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养成批评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即时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等特点,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重构高校德育共同体,统筹各方面力量,构筑多维协同、互补互动、综合融通的协同育人模式。
作者:王晓艳,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艺术学院讲师,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善用“大思政课”协同推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 [编号:22VSZ119]阶段性研究成果来源: 光明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