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不断探索的成语(形容不断探索的四字成语)这都可以?
汉语成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普遍存在,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内容。综述以往研究发现,成语的熟悉度、语义分解性和语境在成语理解的加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具体的心理加工机制尚不清晰。基于综合加工模型和动态相互作用论,本文尝试提出了汉语成语理解··
汉语成语理解的加工机制及其发展阶段作者:方园园 谢瑞波 阮世芳 王振梁 伍新春汉语成语作为一种比喻性表达,兼具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一般由四个字组成,具有结构固定、意义完整、语言精炼等特点(Li et al., 20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在汉语言学领域中,成语是熟语的一种类型,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普遍存在,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内容(Petrovčič, 2022),而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是衡量个体整体语言水平的重要指标(Liu & Cheung, 2014; Zheng et al., 2022)。
首先,本文系统梳理了成语的熟悉度、语义分解性和语境对成语理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表音文字熟语背景下的综合加工模型(The Global Elaboration Model, Levorato & Cacciari, 1995)和动态相互作用论(Dynamic Interplay Theory, Burgess & Chiarello, 1996),深入分析成语理解的加工机制,提出了汉语成语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见图1)。
具体来说,汉语成语意义理解可能蕴含了两条加工路径其一,元语言意识参与成语字面意义的“自下而上”加工其二,在成语字面意义通达比喻意义这一过程中,可能需要借助阅读理解能力对成语的字面意义进行“自上而下”的意义引申与推理。
该模型对于初步理解及把握成语的意义加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图 1 成语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图其次,基于动态加工模型,本文进一步结合元语言意识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将汉语成语理解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见图2)阶段一为字面意义阶段(小学2年级以前),儿童倾向于逐字逐句地处理文本,主要从字面上理解成语,元语言意识参与“自下而上”的语素分解和字面意义的构建过程。
阶段二为比喻意义萌芽阶段(小学2 ~ 4年级),儿童仍然依赖成语的字面意义,但逐渐开始探索其比喻意义,阅读理解能力参与“自上而下”的意义引申、推导过程阶段三为成语理解转折阶段(小学4 ~ 6年级),儿童逐渐摆脱对成语字面意义的依赖,习惯于从整体上理解成语。
当从心理词典中提取成语意义失败时,儿童开始尝试结合成语的组成语素和语境信息主动建构出合适的成语意义阶段四为成语理解成熟阶段(初中及以上),儿童逐渐习惯于在“自下而上”的成语组成语素的语法与语义分析,以及“自上而下”的成语意义综合建构过程中获得对陌生成语的准确理解。
本文提出的这一发展阶段是汉语背景下首个对成语发展历程的归纳总结
图 2 成语理解发展阶段图最后,本文分别从汉语成语理解的影响因素、加工机制、发展阶段三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拓展了现有汉语成语的研究视角,为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参考和方向作者 | 方园园 谢瑞波 阮世芳 王振梁 伍新春。
小编丨吴静岚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