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庭院探索_须弥场景
须弥福寿之庙,又称“班禅行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兴建的。
须弥福寿之庙,又称“班禅行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兴建的位于普陀宗乘之庙的东面,从这里有条小路通该庙,步行10分钟,也有免费的观光车往返两庙之间。
须弥福寿之庙是外八庙中最后修建的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将立体建筑位于寺的中部,合理利用地形,既保持了扎什伦布的基本特征,又使得寺庙的立体轮廓与相邻的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有明显的区别在建筑风格上既具有藏族建筑的雄伟外形,又有汉族建筑的装饰手法,是一座汉藏结合的典型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碑亭位于山门正北。碑亭四面有拱门,内有乾隆四十五年立的《须弥福寿之庙碑》。
琉璃牌楼为汉式三间、四柱、七楼的形制,翼角飞翘,斗拱层叠。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题刻的乾隆御题匾额“总持佛境”高挂琉璃牌坊上,它是寺庙整体建筑风格转换的标志和等级的界限。
大红台位于琉璃牌坊北面,为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建筑顶部平坦,平铺有方砖;四角各有一座圆殿顶小殿,顶覆琉璃瓦;脊上有吻兽,北面两殿是鹿,南面两殿是孔雀各小殿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其内供奉金刚佛像大红台的内部四周为裙楼,上下共有三层,裙楼是木结构建筑,内部分隔为400多间。
妙高庄严殿位于大红台裙楼围合而成的天井中心高三层,面阔七间,是六世班禅讲经之所三层上下贯通,重檐攒尖顶,覆铜制鎏金鱼鳞瓦,四条屋脊各饰一上一下铜质鎏金行龙两条,共八条龙,每条重约1吨据说殿顶共用赤金1.15万多两。
万花仲院位于妙高庄严殿后面,由金贺堂与万法宗源殿组成,是一个藏式院落院落平面呈凸字形,外观是白台万法宗源殿位于庭院北面,面阔九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殿前为中庭,东西两侧有深一间的廊庑南面正中三间,又向南突出二间之深,称“金贺堂”,前间单层,后面两层,都是平顶结构。
琉璃万寿塔位于中轴线最北端,须弥福寿之庙的最高点塔下为方形基坛的须弥座台基,塔身八角形,底部周围有木廊,廊顶上覆盖黄琉璃瓦廊内为八角形塔心柱,柱外立有石壁,用石拱和塔心柱相连,石壁四面开拱门,门上和门侧都雕有佛像。
生欢喜心殿在20世纪60年代已成为濒危建筑,1965年11月被以“落架保护”的名义拆除,现仅存残墙基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