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水下宝藏视频_探索水下宝藏视频在线观看
“神舟”、“嫦娥”、“天宫”、“蛟龙”等等,这些凝结着先祖想象的名字,已经成为空天深海利器。随着人类对空天海洋领域探索的不断深入,这一领域也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布局领域。
“神舟”、“嫦娥”、“天宫”、“蛟龙”等等,这些凝结着先祖想象的名字,已经成为空天深海利器 随着人类对空天海洋领域探索的不断深入,这一领域也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布局领域今天,国之重器的竞争已经拓展到浩瀚的宇宙、辽阔的深海。
我国在“上天入海”方面的技术上,取得了哪些突破?今天为您一一揭秘 泵后摆发动机,推进中国人的航天梦五年来,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相继首飞成功,中国平均每年宇航发射任务在30次左右,这是当今世界最密集的发射频次。
中国的空间活动正迎来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从载人登月,到深空探测,人类信步太空,需要拥有更大运载能力的超级装备 这里是亚洲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全都在这里诞生现在,这里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台发动机下线。
为重型运载火箭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正在这里研发。一旦有了这种发动机,中国人登上月球、火星将不再是梦想。

这台发动机,将摇摆装置设计在了涡轮泵的后端,视觉上更加修长,可以为火箭巧妙地节省空间。 这是中国第一台泵后摆火箭发动机。此前,全球只有俄罗斯掌握这种技术。
秦岭深处,隐匿着亚洲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 泵后摆发动机将在这里接受检验。一旦测试成功,泵后摆发动机技术,将为中国未来重型运载火箭的主发动机研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刘志让正带领团队,检查这些蓝色巨型静架 泵后摆发动机点火试车时,推力将达到120吨以上只有这四根形似牛腿的巨型静架,才能将发动机牢牢按住 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这个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已经成功完成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核心动力试车。
另一组工程师要为火箭发动机装上采集压力、温度、流量的传感器总共319个传感器,借助它们,发动机运转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工程师都能完全掌握 火箭发动机试车台,相当于一个小型火箭发射场,试车的每一步,都完全模拟真正的点火过程,必须确保绝对安全,万无一失。
点火前,必须先做一次摆动试验。工程师需要通过传感器,测量出泵后摆的振动频率。以便在点火时,避开发动机与试车台的共振频率。 这套中国人研发的火箭发动机传感器系统,全世界只有中国、俄罗斯、美国拥有。
此次点火试验将持续50秒。泵后摆发动机面临近两万转高转速、3000摄氏度高温的考验。 在火箭发动机的内部,点火时的瞬间压力会达到120吨,相当于将黄浦江的水打到高海拔的青藏高原。
从点火开始,到形成最大推力,只需2秒钟整个试验台架在强烈的震动中,稳如泰山泵后摆所有部件完美运转 中国首台泵后摆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研制成功 远望七号,见证中国的空天强国梦人类对浩瀚宇宙的探索的道路上,一项项尖端空间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神舟十号、天宫二号、天舟一号等国之重器一次次精彩亮相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只用了25年,就跨越了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空天强国梦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近
这是令全体中国人激昂振奋的一刻 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也是世界上载荷量最大的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升空中国向空间站时代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 而它背后的幕后英雄,也是一支超强战队远望七号,就是其中的实力猛将,它是天舟一号的导航员。
远望七号,装载着947套世界最先进的宇航测控设备和船舶设备,比远望六号多出了100多套设备,是名副其实的海上科学城。
天舟一号发射前夕,远望七号正式启航它要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引导天舟一号进入预定轨道 中国是继美国、俄罗斯、法国之后,第四个掌握远洋测控技术的国家在160多次的航天发射中,远洋测控成功率达到100%,位居世界首位。
自主建造远洋测控船只,中国工程师用了40年,历经七代升级 今天,远望七号的独立远航能力可以覆盖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大西洋南北纬60度以内的任意位置。
四月的太平洋,气候变化无常距离到达指定海域还有300海里,一股强气旋以时速70公里的速度,呼啸而来考验着远望七号的航行动力性能 动力舱中,主机、传动设备等600多套设备,每一个的运行状态,都会实时传回这里,任何异常情况都可以提前排除。
远望七号无惧任何风险 远望七号成功穿越危险气旋,抵达指定海域。接下来,要为天舟一号升空做导航准备,任务更加艰巨。
动态追踪测试信标球,难度丝毫不低于实战 信标球随风飘动,没有固定的飞行轨迹和速度按照要求,测控系统要在5秒内捕获目标风力六级,信标球迅速升空巨型测控天线转动,仅仅3秒,测控室就捕捉到了信号 这种海上标校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一切准备就绪。在北京,在海南,在太平洋上,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发射的时刻。
承载天舟一号的运载火箭,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飞向太空。远望七号要在火箭发射后7分半钟左右,在太平洋上捕捉火箭信号,接过陆地基站的导航接力棒。
在第431秒,远望七号准确捕获天舟一号。这比预想的时间快了近19秒。从导航开始,到天舟一号进入预定轨道,远望七号仅耗时166秒。 天舟一号完美进入预定轨道。
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五年,远望七号要频繁驶入太平洋,一次次将火箭送入太空,逐步搭建起中国的空间站 他们,创造模拟太空舱封闭生活的世界纪录火箭发动机、远望七号、天舟一号,这一个个“国之重器”都跟尖端空间技术密切相关,这些“国之重器”展示着中国创新的实力和信心。
回顾过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只用了25年,就跨越了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国航天,宣告迈进空间站时代 未来,太空长期驻留的一项关键技术试验,此时正在进行这是全球最长时间的一次太空舱人工生态系统密闭生存试验。
伊志豪,已经在模拟太空舱封闭生活了180天植物舱内可见的紫色光源,是为光合作用特别设定的光谱频段 每周三次的小麦收割,都经过了精确计算60平方米的栽培面积,按生长周期分为30批,它们将是伊志豪和三位同伴生存的主食来源。
全球太空舱模拟密闭试验,此前最长的时间纪录是180天,由俄罗斯创造。这次,中国挑战的目标是365天。
模拟舱总设计师刘红,保持着和舱内的通话。为了这次试验,他们准备了整整13年。 目前,全球拥有这种装置的,只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
今天午饭吃的油菜、油麦菜、西红柿,都是在模拟太空舱里种出来的现在,伊志豪他们能种出的作物,已经有将近四十种 365天的封闭试验,除了一些做饭用的作料和植物生长必须的养分可以携带进舱,其余大部分都必须自给自”。
刘光辉,正在检查尿液处理情况这套设备负责分解太空舱内所有的液体,尿液经过回收净化,可以用来种菜、种小麦 怎样在地外环境当中,实现氧气、水、食物等各种物质的循环利用,构建人工生态系统,这是所有载人航天大国都希望站上的技术制高点。
每天,刘光辉要给面包虫喂食两次。面包虫学名叫黄粉虫,是一种国际上公认的安全可食用的虫子,高达60%的蛋白质,可以为宇航员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
这次密闭生存试验,面包虫是很重要的角色。此前,其他国家都是在植物和人之间,构建太空生存系统。 中国是第一个增加微生物和动物环节的国家。这将是一次颠覆性技术突破。
每周,舱内试验人员都要收集至少18种样品,交给刘红,帮助刘红他们找到进一步提高循环利用率的方法 现在,他们已经实现了氧气和水100%循环利用、80%以上的食物循环利用,试验系统的总闭合度达到了98%这是目前全球的最好成绩。
深海勇士,探秘海底世界今天,深海也早已经成为海洋大国竞相开发的领域海平面1000米以下,蕴藏着数不尽的宝藏全球30%的生物生活在海底,全球40%的油气资源未来也将来自深海区深海有着怎样的奥秘,接下来,我们就带大家到4500米的深海去探一探。
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即将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前往南海,第一次挑战4500米深海载人下潜任务 深海勇士号,长9米,高4米,重20吨,是目前全世界同一级别深海下潜作业时间最长的潜水器
深海4500米,是海洋生物资源和矿藏分布最密集的区域。率先拥有这个深度的勘探能力,是成为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 此前,全球只有美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拥有4500米载人深潜技术。
叶聪,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他和团队曾创造过载人深潜7062米的世界纪录,但挑战水下机械臂毫米级的高精度作业,还是第一次,此前也没有国家进行过类似试验。
深海4500米着陆成功,真正的挑战开始了球形舱,深海勇士号的大脑这些按钮按下的顺序,操作规程,叶聪早已了然于胸 机械臂正在将透明生物箱打开,为取样做准备机械臂长两米,由六个关节和一个手爪组成,可以轻松抓起60公斤重的物体。
深海4500米,潜水器承受的压力,相当于每平方米被4600吨的重物压着海底洋流,地质形态都会对机械臂的稳定操作造成影响 机械臂抓取目标出现了这是深海生物海绵,秆部直径不到7毫米 抓取过程力道控制要绝对精确,这相当于在气球上切豆腐。
海底洋流涌动,随时都有可能将这根细小的海绵吹走,机械臂需要迅速将它放入0.03立方米的生物箱中
这根黑色的摇杆,控制着舱外机械臂的每一个动作。 钳状的机械爪在抓取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目标调节不同的力道,抓取精度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轻松抓住一只海参。又抓住一只海星又抓住了一只纤细的海百合。这次海试,叶聪他们总共采集到6种海底标本,收集到400多项珍贵数据。
深海勇士号4500米成功海试,标志着中国深海技术装备由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转变。 更深、更广、更远,强大的深海探测能力将引领中国向海洋强国加快迈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