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探索发表不容易吗:《诗探索》
爱情如流,往事如烟。在个人生活的地震废墟上,竟还摇曳着这样一些小花——一些劫后余生的诗篇。
《诗探索》推荐:一首诗的诞生江心洲 路也给出十年时间我们到江心洲上去安家一个像首饰盒那样小巧精致的家江心洲是一条大江的合页江水在它的北边离别又在南端重逢
我们初来乍到,手拉着手绕岛一周在这里我称油菜花为姐姐芦蒿为妹妹向猫和狗学习自由和单纯一只蚕伏在桑叶上,那是它的祖国在江南潮润的天空下我还来得及生育来得及像种植一畦豌豆那样把儿女养大把床安放在窗前做爱时可以越过屋外的芦苇塘和水杉树
看见长江远方来的货轮用笛声使我们的身体摆脱地心引力我们志向宏伟,赶得上这里的造船厂把豪华想法藏在锈迹斑斑的劳作中每天面对着一条大江居住光住也能住成李白我要改编一首歌来唱歌名叫《我的家在江心洲上》下面一句应当是“这里有我亲爱的某某”
2004.6废墟之花 路 也
2014年夏天,去参观汶川县城地震遗址六年多过去了,那里保存着人间地狱之原貌某个偏僻角落,一幢楼房下陷了三层,在露出地表的一家严重扭曲变形的凉台上,在断臂残垣那已变旧了的裂缝和折痕之间,有一盆花竟然还活着,它吸收室外的阳光雨露,叶子绿着,小白花儿开着——那是地震之前那家主人栽种的,天崩地陷墙倒房塌人去也,这盆花却活了下来。
它盛开的背景如此惨烈,但它自己似乎无知无觉,完全不像经历了大灾大难,更不像已经多年无人照料了,它自在自然自得,就打算这么开下去了江心洲组诗于我,就像这盆废墟上的花眼看它起朱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已逾十年。
十年过去了,我又写出许多新作,尤其写了我个人认可的《心脏内科》《木渎镇》《兰花草》《老城赋》《城南哀歌》等长诗,而这组与江南有关的组诗仍被当成代表作高频率提起,以至于额头上粘了一个“江心洲”的标签,想撕也撕不掉,想用后来作品覆盖它,也不那么容易。
最近在一个朗诵会上,听到朗诵《木梳》,声情并茂,我却如坐针毡,想逃跑,后来我真的逃到走廊上去了,去外面透透气不是悔其少作,而是此一时彼一时矣江心洲组诗毫无疑问是我这个“正常人身上的疯子部分”,在年逾四十的理智之年,想到自己曾经那样过而且又展现在大庭广众之下,我感到害羞,当然这组诗是自然的真实的,它好就好在毫无做作毫无虚饰,而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加地感到害羞。
我反对把江心洲组诗“仅仅”定义为爱情诗——虽然它们的确写了爱情,我尤其反对将里面的内容“仅仅”解读为幸福——虽然主人公看上去的确仿佛是幸福的,类似只停留在片面意义上的正确解读,差不多等于把我看见的汶川县城凉台上那盆侥幸活下来的小花非常主旋律地解读成了“多难兴邦”“众志成城”“大爱精神”一样。
江心洲组诗写了近百首,发表出来的有六十首,它们当然写到了爱情,爱情无处不在写爱情,既不伟大也不渺小,一个从来没有写过爱情的诗人,其生命至少是不够丰盈的,作为诗人,甚至是十分可疑的某位高大上诗人在某个场合大肆批驳爱情诗,正义凛然到似乎要把写爱情的诗人统统拉出去枪毙,当时我很想站起来反驳:“你父母是穿着裤子怀上你生下你的吗?”还有比这更难听的不提也罢。
历经沧桑依然纯真的人永远相信爱情本身没有错,如果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哪怕整个事件都错了,从开始到结束都错了,那也是人在犯错,与爱情本身无关我个人更愿意将江心洲组诗看成是探讨人与大自然关系的诗作这个国家当前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都过于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了,却忽视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
这组十年前的旧作里最突出最醒目的背景是大自然,是有着独特人文意味的大自然,这个背景很重要,它过于重要,甚至延伸成了诗的内容本身这里对于大自然的关注,采取的是一个恋爱中人的视角,在表达人关于大自然经验的时候,爱情在这里起到催化剂作用,使得大自然每一部分都被放大了被强化了的。
或者,也许,以下说法才更确切,现代技术用“偏光原理”来制作全息投影,而一双爱情的眼睛则干脆如同一台神奇的3D打印机,可以完整地——从总体到细节都充满质感地——打印出一整座长江中的岛屿:江心洲甚至,再加上时间概念,可以达到全方位的4D效果。
这样讲并非夸张,事过境迁多年以后,我又陪同一位朋友去了几次江心洲,还在那里住了一夜,再也没有找到过去的感觉,岛上景物在眼中大大折扣,感觉变得迟钝起来,如果再去写这个小岛,句子落在纸上,顶多只能呈现2D效果。
爱情如流,往事如烟在个人生活的地震废墟上,竟还摇曳着这样一些小花——一些劫后余生的诗篇2014.12作者简介:路也,女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执教于济南大学文学院著有诗集、散文随笔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等共十余部。
近年主要诗集有《地球的芳心》《山中信札》等获过华文青年诗人奖、星星年度诗人奖、人民文学奖、天问诗人奖等奖项曾为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美国克瑞顿大学访问学者、美国KHN艺术中心入驻诗人《诗探索》介绍
【《诗探索》介绍】《诗探索》创办于1980年,历时三十多年,是中国第一本新诗理论和新诗创作的研究性期刊《诗探索》坚持高品位和探索性,拥有中国诗坛专业有效的读者群此平台为《诗探索》编辑委员会,诗探索中国新诗会所和当代文学研究会诗歌委员会共同使用。
【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10—65010018电子邮箱:sts_tw@126.com【投稿方式】《诗探索·理论卷》电子邮箱:poetry_cn@163.com《诗探索·作品卷》电子邮箱:stshygj@126.com
【订阅《诗探索》】《诗探索》订阅费用全年280元(4辑8卷)另有部分赠书【来信或订阅汇款地址】北京市100026信箱156分箱 邮编100026联系人:徐丽松 电话:13521260776【也可汇入】。
工商银行北京珠市口支行账号:6222000200107326514徐丽松交通银行北京天坛支行华威路分理处账号:6222600910042253979徐丽松从银行汇款后,一定要电话或短信通知徐丽松
【本文非注明图片来源于网络,所有文章皆为诗探索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