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历史名人:扬州历史名人典故
是世界遗产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
扬州,江苏省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是世界遗产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扬州在中国古代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有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扬州高邮市)之称,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月亮城 。
扬州市自古至今都是人才济济之地,那么今天我们来聊聊扬州市的八大名人,你都知道哪些呢?汪广洋
汪广洋(? ~1379),江苏高邮人,字朝宗,明朝初年宰相,重臣汉族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年少时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
明朝建立后,先后担任山东行省、陕西参政、中书省左丞、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职务受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著有《凤池吟稿》、《淮南汪广洋朝宗先生凤池吟稿》《明诗综》收其诗三十一首。
秦观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人妻子为徐文美北宋婉约派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儒客大家,学者称为淮海居士。
秦观善诗赋策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尤工词,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著作有《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宋诗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著有《淮海集》40卷、《劝善录》、《逆旅集》等孙觉孙觉(1028~1090),字莘老,江苏高邮人,北宋文学家、词人、进士是胡瑗、陈襄的学生;是苏轼、王安石、苏颂、曾巩的好友;是黄庭坚的岳父;是秦观、陆佃、王令的老师。
曾任湖州、庐州、苏州、福州、亳州、扬州、徐州、南京等七州的知州历吴江、太平县;神宗即位,任直集贤院,升右正言因论副相邵亢不才,贬为越州通判,后恢复右正言,徙知通州熙宁二年,又入京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审官院。
熙宁三年,“右正言孙觉以奉诏反覆贬知广德军”,徙湖州移任卢州,改右司谏又知苏州,徙福州,再连徙亳、扬、徐州后知应天府,入为太常少卿,改任秘书少监哲宗即位,兼任侍讲,升为右谏议大夫韩缜建议提升孙觉为给事中,被孙觉辞谢。
后升任吏部侍郎,掌领右选,又改主掌左选后提升为御史中丞,因病请罢,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兼侍讲,提举醴泉观元祐五年谢世绍圣中,以孙觉为元祐党人,削夺职务追两官徽宗即位,恢复其官职历任七州,所到多有政绩,秦观说他:“转守七州多异政,奉常处处有房祠。
”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
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孙云铸
孙云铸(1895.10.1-1979.1.6),江苏高邮人,字铁仙是我国古生物学奠基人、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学教育家,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获德国哈勒大学地质系博士学位。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9年1月6日逝世在三叶虫、头足类、笔石、海林檎、菊石、珊瑚等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提出中国古生代地层时代划分三项原则提出太平洋是早古生代生物的主要演化中心研究了中国古生界各系间的界限、生物混合群的性质及生物地理分区等重要理论问题。
乔登江
乔登江(1928年3月8日-2015年5月8日),出生于江苏高邮,两弹功臣 ,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技术应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1948年乔登江进入金陵大学物理系学习;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大学毕业后留下任教,担任金陵大学物理系助教,年底因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被调到南京师范学院理化系任教;1955年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进修班学习2年;1957年被调到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工作;1960年被任命为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副系主任兼系总支副书记;1963年调入北京国防科委第廿一实验训练基地研究所,先后担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核试验基地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6月因肾癌在解放军总医院手术治疗,同年退役;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担任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得第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2015年5月8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7岁。
乔登江是中国核爆炸理论、应用与抗核辐射加固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沈亦珍
沈亦珍,江苏高邮人,原名沈禧1900年出生著名教育家1917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工科,次年转入香港大学,主修心理学、教育学,1922年毕业毕业后在集美师范学校任教,继而到暨南中学主持校务,到上海大学英文系及上海立达学园任教,之后担任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师范科主任、教务主任。
1933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深造,获硕士学位后又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1936年获博士学位,是中国学生获得此一学位之第一人同年归国后执教于国立中山大学,不久接掌江苏省立镇江中学著作有《教育心理学》、《中国聪颖儿童教育》、《。
美国教育》、《社会中心教育》、《现代欧美中等教育》、《教育论丛》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