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新教材:2019高中历史新教材
2024年初中将在七年级开始启用新版各科教材,从目前流出的资料显示,不同学科教材的变化还是有所不同,比如新七年级历史教材的变化,相对而言,还是与
2024年初中将在七年级开始启用新版各科教材,从目前流出的资料显示,不同学科教材的变化还是有所不同,比如新七年级历史教材的变化,相对而言,还是与之前的版本差不多的。
整体稳定的同时,部分内容有一定变化,形成以下特点第一、唯物史观更加突出唯物史观的一个内容就是“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在以前的教材中是被有意回避的,如16版教材表述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看不出社会形态的变化,而24版教材在表述夏商周时期时则称其为“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明确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这两个社会形态。
同样16版教材在表述秦汉时期用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而24版教材的表述改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多了“封建”这两个字第二、知识体系更加完整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曾经提出要“避免专业化、学术化以及学科性过强的倾向,不刻意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点的面面俱到“。
比如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就没有专门介绍秦以前的文化(除了百家争鸣)24版初中新教材不一样,从第2单元起,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课相关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比如新增加的第2单元第8课就是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除了包括16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内容外,还增加了天文、历法、医学还有文学方面的内容。
相比较之前只介绍青铜器与甲骨文,知道体系显然更加完整又比如第19课原来叫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4版教材改为“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显然“北朝”比“北魏”更加系统完整第三、学术性更强24版教材结合了大量学术前沿成果,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第1单元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和第2课内容变化不是特别大,但第3课的变化比较大,标题由“远古的传说”改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内容虽保留了原有远古传说的内容,但新增了大量有关良渚与陶寺的内容【教学参考】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如何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 并依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相关成果,明确提出了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和黄河中游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第四、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高中课标提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后,初中新课标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根据新课标修订的24版教材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了这一要求比如16版第21课活动课是“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24版第21课则是“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此外,还增加了学史方法板块,并介绍了三个学史方法,分别是如何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如何掌握历史纪年法和如何阅读历史地图这些都是旧教材所没有具体还有哪些变化?让我们拿到新教材后一起来看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