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历史简介:大理古城历史简介50字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地处云贵高原,是纳西、白、傈僳、彝、普米、壮、回等民族的聚集地。
它位于中国云南西北部的高原上。公元 1217 年始称丽江。古城充满“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诗情画意,建筑融合了纳西族、藏族和汉族等多种风格。1.丽江史话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地处云贵高原,是纳西、白、傈僳、彝、普米、壮、回等民族的聚集地因金沙江流经其境,“金生丽水”,故名丽江这里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早在10万年前,就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
战国时期,丽江属秦国蜀郡,两汉置遂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藩与南诏,宋时臣服大理国,到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l7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明代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设丽江府,民国时期设丽江县 丽江古城依山而建,街铺五花石,房屋青砖灰瓦,木架结构,庭院花香鸟鸣。
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门前即桥,清澈的泉水穿街流巷“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诗情画意,是这座古城的真实写照丽江古城自古就没有城墙,据说是因为统治者土司姓木,“木”字外边再加个“口”字就成了“困”字,木家因此就不能兴旺发达,所以丽江古城没有修筑城墙。
这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都绚丽多彩在晚唐时期,纳西族就创造了神奇古老的东巴文化,并用它编写成各类典籍,称为“东巴经”,至今有数万册留传国内外广泛流传在纳西族民间的纳西古乐,典雅、清纯、空灵,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2.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的纳西名字为“谷本”,意思是仓廪云集之地它的汉语本名叫“大研镇”,由于古镇的形状酷似一方硕大的石砚,所以“研”字一般解释为“砚”大研古镇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城镇。
城内街道密如蛛网,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古城以“三山为屏”,背靠狮子山,西北及东北依象山和金虹山,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大屏风,挡住了来自玉龙雪山凛冽的寒风,形成了一个四季如春的小气候古城又以三河穿城,获得了“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的美称。
来自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在城内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入墙过屋,形成“家家泉水、处处垂柳”的高原水乡风貌3.古城民居
古城内民居多为明清时代的建筑在平面、布局、结构、造型方面,既有古代中原建筑的特点,也有与白族民居相似之处,形成纳西族民居的特有风格民居一般为两层,以土木结构为主,非常重视门楼、照壁、门窗、地板、梁坊的装饰,庭院多种花植树,颇富情趣。
纳西族的传统民居是用去皮圆木一层层叠积构筑起来的,如果去除屋顶,从上往下看,整座房屋结构如同一个“井”字,因此被称为井干式民居,也有人称为木楞房或垛木房这种古老的传统民居在今天的丽江古城却不太容易看到,原来城里人有钱了,从明朝以来就陆续请汉族工匠建造新房子。
这些工匠虽然带来了中原地区的住宅形式,但由于当地人与藏、白族间的友好交往,不免也受其影响,因而这里的民居建筑呈现三族一体的特殊风格古城中最典型的民居布局为白族的“三坊一照壁”,这是由三个三开间的两层楼房围成的三合院,并在另一侧立一堵大影壁的形式。
屋顶采用汉族的悬山及腰檐悬山式屋顶的面积大于房体,从下往上仰视,可以见到屋檐内的木结构;腰檐则是一楼与二楼之间另外设置的一层屋檐,由于遮住了二楼的下半部,易让人产生楼下高于楼上的错觉,使整体建筑看起来较为稳定。
还有许多的民居在两层楼都设有廊子,这是学自于藏族的形式由于过去纳西人称藏人为“蛮”,所以这种楼房也就被称为“蛮楼” 除了典型的“三坊一照壁”之外,由于受限于经济因素,许多民居虽按照这种格局,但少建了一坊或二坊,并在缺少房屋的地方以土墙围住,称为“一坊房”或“二坊房”。
其他的民居形式还有“四合同”及“两重院”,不过这些都是富商、官家的建筑,目前已不多见 在各类型的民居中,正房均为三开间,中间一开间较大,是专供起居、待客的堂屋;左边的开间为长辈住屋;右边则为儿媳卧房;楼上一般为贮藏室或佛堂。
左右两侧稍低的厢房底层通常为厨房、畜圈;楼上则用来贮存饲料,也有的作为卧室各房前的外廊及院落则为一家人闲暇休息时不可缺少的地方4.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的原始古代文化,由独具特色的东巴文字、经书、舞蹈、绘画、音乐、哲学、天文、历法等构成 纳西族最初信奉的为原始巫教,约在唐宋之际,受藏族苯教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多神崇拜的东巴教东巴教的祭司被称为“东巴”,在纳西语中为“山乡颂经者”,意即“智者”、“大师”。
“东巴”是集巫、艺、匠于一身,熟悉民情风俗、宗教典籍、能歌舞、善书画的人东巴文化得以千载传承,就是得力于东巴的继承和传播,所以该教就称为东巴教 千余年前,纳西族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东巴们用这种文字将世代口耳相传的人、事、物,以及自然现象和宗教活动记录下来,写成了东巴经。
流传至今的三万多卷东巴经,记录了纳西先民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传说,纳西族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民族、哲学,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天文气象、地理、动植物、农业、畜牧、医药、矿冶等,是古代纳西族的一部自然丛书式巨著。
东巴经也是纳西文学的宝库,记载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包括古典神话、叙事长诗、谚语歌谣等其中以古典神话最为丰富,可分为创世、造物、降龙、镇妖和战争五大类,内容神奇诡谲,更增添了东巴文化的神秘色彩 纳西的古乐声调柔和,情感细腻,意境古雅高深。
自唐、宋以来失传已久的词、曲乐章,如《浪淘沙》、《水龙吟》、《山坡羊》等,竟在纳西古乐中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因此中外学者称纳西古乐是“中华雅乐之活化石”5.丽江古寺
自古以来,纳西先人陆陆续续建立了100多座寺庙这些雄伟富丽的殿宇分布在古城外围,除了美轮美奂的园林寺观,寺内所保存的各种壁画、典籍文物也相当丰富,如极负盛名的白沙壁画、东河壁画,内容虽多为宗教题材,但也融合了中原汉族、西域藏族及丽江纳西族等多民族的绘画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
福国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原为木氏家庙,名“安乐寺”,又名“解脱林”,明熹宗赐名“福国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改为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为丽江最早的喇嘛寺现大寺已毁,其余五凤楼及解脱林门楼迁至黑龙潭公园。
五凤楼原名“法云阁”,是福国寺的藏经楼,因从任何角度望去都有五个檐角,似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所以俗称五风楼此楼为三层木构塔式建筑,三叠八角,共有24个飞檐,高达20米,气势十分雄伟楼基方正,结构对称,造型特殊。
三层空间由下而上渐收,斗拱形式各异,体现出强烈的节奏感檐角组成上翘曲线,使庞大沉重的楼顶显示出轻快的飞动感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