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首次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阅读经典 感悟原著励志勤学 初心不忘今天“初心诵”栏目带您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
阅读经典 感悟原著励志勤学 初心不忘今天“初心诵”栏目带您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32年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马克斯·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该书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让我们和初心诵一起走进《德意志意识形态》,共同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对唯心史观进行批判以及如何对唯物史观进行系统阐述的吧。
青年·诵读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诵读·原文《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 恩格斯1.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更确切地说,它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选集第1卷146-147页)。
2.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选集第1卷151-152页)。
3.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然而,事情被思辨地扭曲成这样:好像后期历史是前期历史的目的,例如,好像美洲的发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使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于是历史便具有了自己特殊的目的并成为某个与“其他人物”(像“自我意识”、“批判”、“唯一者”等等)“并列的人物”其实,前期历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观念”等词所表示的东西,终究不过是从后期历史中得出的抽象,不过是从前期历史对后期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得出的抽象。
(选集第1卷168页)4.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同样,砂糖和咖啡是这样来表明自己在19世纪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的:拿破仑的大陆体系所引起的这两种产品的匮乏推动了德国人起来反抗拿破仑,从而就成为光荣的1813年解放战争的现实基础。
由此可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选集第1卷168-169页)
5.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由此也就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怪影”、“幽灵”、“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不是作为“源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的,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选集第1卷172页)青年·有话说01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2023级硕士研究生张世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并指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自从人类开始生活在地球上,物质生产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生产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古代,人们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到了农业时代,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和畜牧业,大规模地生产食品;后来,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人们开始在工厂里生产商品,机器代替人力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这些生产方式的不断演变,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02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2023级硕士研究生毛亦佳人们的观念、思维、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并随着人们的物质活动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成的社会意识也就不同。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但人们也受到所处社会的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制约不仅如此,马克思在其中提出“精神生产”与“意识生产”一样受到人们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和生活语言的制约,明确界分了两种不同层次的生产范畴。
即,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生产,即作为一般形式的意识生产,表现为零散化的思想、观念的生产;以及作为高级形式的意识生产即精神生产,表现为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思想体系的生产0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2022级本科生刘欣蓓马克思在文本中阐明了科学的唯物历史观,从此与黑格尔式的唯心史观彻底划清了界限他指出后期历史(现实)是在继承前期历史(历史)中的物质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一系列的环境变更与活动变更。
同时,他批判了黑格尔式哲学家以目的论为基础,把历史发展看作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观点马克思对于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科学阐发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具有理论指导作用04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2022级本科生何金秩随着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的不断完善,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逐渐被打破,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日益明显,从而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转变并非某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实际生活经验证明的具体行动。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种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趋势,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为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2023级本科生高子怡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历史观的本质,强调了物质实践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它告诉我们,历史不是由抽象的观念或精神所决定的,而是由实际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产力所推动的这种观点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进步不是靠简单的精神批判或自我意识的消融就能实现的。
相反,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去推翻那些阻碍历史前进的唯心主义谬论和不合理的社会关系,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往期回顾第2490期初心诵No.169 | 科学实践观的首次提出第2479期初心诵No.168 | 工人阶级意识的新觉醒
第2476期初心诵No.167 |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出路
诵读:张世鑫 毛亦佳 刘欣蓓 何金秩 高子怡编辑:康懿晨视频:王天宇校审:伏馨羽 汪婷审核:张宇飞 李琳熙指导老师:张鹏✪第2495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