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天气:广州历史天气查询2345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曾潇、谭铮音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最近,广州嘅高温频频破纪录,真喺应咗广东俗语果句,“成吉思汗打仔——大汗耷细汗“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曾潇、谭铮音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最近,广州嘅高温频频破纪录,真喺应咗广东俗语果句,“成吉思汗打仔——大汗耷细汗“7月23日喺大暑,广州最高气温达37.5摄氏度,成为30年来最热嘅大暑。
广州市区从7月9日开始已录得连续14天高温天数,如果持续到月底仍未结束,有可能成为自1951年以来连续高温天数最长嘅时间段广州嘅天文气象,究竟喺边嗰记录紧咧?今期粤讲粤有古,就来倾下广州气象嘅往事最近,广州的高温频频破纪录。
7月23日大暑,广州最高气温达37.5摄氏度,成为30年来最热的大暑广州市区从7月9日开始已录得连续14天高温天数,如果持续到月底仍未结束,有可能成为自1951年以来连续高温天数最长的时间段广州的天文气象,究竟是谁在记录呢?今天的粤讲粤有古,就聊聊广州气象的往事。
我国近现代气象科学是发源自南京的北极阁气象台。上世纪20年代末,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在这里建立了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国家气象台。
天文台旧照 来源:中山大学公众号而我们广州的近现代的气象观测,普遍认为开始于中山大学天文台。中山大学天文台于1927年2月开始动工建设,历经各种困难,到1929年上半年才开始实际使用。
东山梅花村广州气象站(1952年) 来源:广州天气建台时,学校将本校物理系学生实习用的气象仪器并入天文台,包括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雨量计、蒸发计等随后,天文台又购置了一批气象设备据记载,从1929年6月开始,中山大学天文台开始进行气象观测,每天观测3次,后来又改为每天观测4次,分别为6时、10时、14时和18时,观测结果由当时的广州政府播音台对外发布。
同时,中大天文台职员还将气象观测报告整理、登载于《“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两月刊》,报告分逐月的天气状况总结和逐日的观测记录两类,主要项目包括雨量、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蒸发、地温、云状、云量等,这些报告为后人了解当时广州地区的天气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 来源:广州天气中山大学天文台孕育了后来更为专业的广州市气象台1930年4月首届全国气象会议在南京召开,会上讨论了增设全国测候机构的议案1932年春,竺可桢建议并亲自参与起草的《全国气象观测实施规程》向全国下发,要求各省会城市建立三等及以上的测候所,各市县建立四等及以上的测候所。
于是,广州市正式开展气象台的筹建工作为便于保障航空安全,地址选在离西南航空公司的机场不远处(今天河公园附近)市政府聘请中山大学天文台台长张云为广州市气象台筹备主任,广州市气象台的主要技术人员也都全部来自中大天文台。
中大天文台台长张云雕像 来源:中山大学公众号1935年3月12日,广州市气象台正式揭幕当时,广州市气象台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气象专业机构之一,主要业务有地面观测、施放测风气球、收发气象报文、天气预报、航空服务、资料整编出版等事项。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州的气象事业继续发展最早的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成立于1949年12月,建站初期全称华南军区司令部广州海洋气象台,站址位于广州东山松岗东路此后,该站多次搬迁1952年7月,该站迁至广州市东山梅花村。
1957年7月,迁至广州市天河机场,并更名为广州民航气象台1996年1月,又迁至广州市天河五山目前,位于广州黄埔区的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占地2.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于2009年建成,于2011年1月1日起升级为国家基本气象站,是广州地区唯一一个代表中国参与全球数据交换的站点。
2018年5月获得中国气象局“中国百年气象站”五十年站认定2022年7月25日,是广州“创纪录热”的一天越秀、天河、海珠、荔湾、黄埔、白云、花都等7个行政区发出最高级别的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其中越秀、天河、荔湾、黄埔为2006年原《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实施以来,首次发出高温红色预警。
各位街坊要注意防暑降温,多喝水、少外出(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陈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