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郅_李隆郅简历
李立三是工人运动领袖,在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中,一呼百应,推动历史巨轮隆隆向前。1930年曾短暂主持党的工作,时间虽短,却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从
李隆郅李隆郅,又名立三,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在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中,一呼百应,推动历史巨轮隆隆向前当年赴法途中,意气风发地写下“撞自由之钟,唤醒可怜同胞,造光明灿烂新世界”,为国家和人民寻找光明之志何其辽阔。
在工人运动的历史大舞台上,振臂一呼,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扬起革命风云蔚为壮观李隆郅,湖南醴陵人,由于名字笔画太多,工友们认写两难,不利于领导工人运动,于是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邓中夏建议他改名,正巧迎面站着三个工人,就得立三之名。
从此他也与“三”字结缘,活着时被组织开了三次追悼会,当然,人生经历也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9-1930)1899年11月18日,李隆郅出生于晚晴秀才之家,文绉绉姓名显示此非寻常人家1919年,李隆郅同徐特立、陈毅赴法勤工俭学。
李隆郅性急易躁,素有“坦克”之称,赴法国轮船上百余青年以下围棋打发时间,他在与陈毅对弈中,因大意错失好局,一气之下竟将围棋抛之大海,让大家40多天旅途只能眼巴巴地“晓看天色暮看云,站也看君,坐也看君”到了法国李隆郅很快转变成共产主义者,随之参与发动和领导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运动,并因此被法国政府于1921年10月13日遣返回国。
1921年,李隆郅回国后被派到安源开展工人运动他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安源煤矿工人大罢工,成为当之无愧的工人领袖当时路矿局为乱军心,在报纸刊称李隆郅被抓到腰斩,消息传到了在法国,周恩来为他主持了其人生的第一个追悼会,旅欧党刊《少年》为之撰文《一个悲壮的讲述》。
1925年,李隆郅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领导了“五卅”运动,为大革命运动拉开大幕当时军阀吴佩孚派人杀手萧剑飞追杀他,萧对李隆郅非常佩服,就胡乱编造了个刺杀情节糊弄吴佩孚,次日报纸又刊李毙命的消息,害得党组织为他举办第二次追悼会。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李隆郅担任前敌委员会委员,党开始用革命的武装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在8月7日撤退途中遭遇敌情,他带兵狙击,后迷路没有及时回来,搜索的士兵看到战场血迹误以为他已牺牲,于是周恩来又给他主持了第三个追悼会。
不过追悼会还没开完,李隆郅就回来了,让大家喜从惧来历史总爱开些让人哭笑难得的玩笑,当李隆郅真正离世后,却没有人给他追悼会不过1980年中央为之洗冤昭雪并举办了追悼会,但骨灰因当时用的化名一时难以找寻,就代之以空盒。
所以他一生举办了4次追悼会,却没有一次能亲自参加1930年3月,李隆郅主持中央工作,正逢中原大战,他认为机不可失,便制定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 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意图“会师武汉、饮马长江”。
李隆郅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让党和红军遭受巨大损失,也让他余生都在自我批判中度过第二阶段:(1930-1946)1930年12月,共产国际要求李隆郅去苏联检讨错误,他没想到此去就是15年,更没想到这15年异国的阴霾始终笼罩,厄运接踵而至。
一踏上苏联李隆郅就被贴上“很坏的布尔什维克”标签,从此这个标签如影相随,让他连去红场参加庆祝的资格都没有李隆郅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共产国际各种会议上进行了深刻检讨后共产国际决定李隆郅化名李明,以研究生身份进入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在班上他坦诚分析“立三路线”的错误,剖析非常深刻,特别是对李隆郅内心活动描述异常生动,台下同学问:“你为何对李隆郅所想这般清楚?”他沉默片刻,抬头道:“我就是李隆郅。
”一时全场肃然,稍顷掌声雷动1934年,王明回到苏联,对其历史错误进行无休止的审问和批判1938年2月,一顶日本特务帽子又扣在他头上,随之开除出党并入狱监狱里的肉体酷刑和精神折磨并没有让他屈服,一直为这些莫须有的指控而申诉,只是那时期何曾有过法律和正义。
上帝也是玩平衡的高手,当他关上一扇门,总会打开一扇窗。虽然李隆郅在苏联总与厄运不期而遇,但也与最美爱情狭路相逢。
李隆郅与李莎1933年李隆郅认识了19岁的叶丽萨维塔·基什金娜,尽管李隆郅正在被共产国际批判,而且比她大了15岁,但他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很快让她坠入爱河,两人于1936年结婚,她随夫取中国名李莎此后李莎一直对李隆郅坚贞不移,即使他之后分别被关进了苏中两国监狱也不离不弃。
李隆郅之前还有四任夫人,原配童养媳林杏仙,早年病逝第二任夫人是杨开恩的夫人李一纯,热情似火的李一纯见到李隆郅就情难自禁,义无反顾地跟他去了安源,之后她将自己的大妹妹李崇德介绍给杨开恩做妻子,也算是皆大欢喜。
后来李一纯在照顾蔡和森的时两人产生感情,便娴熟地将二妹李崇善介绍给李隆郅,此为他的第三任夫人1931年,李隆郅还与一位叫李汉辅的有过短暂的事实婚姻1945年,李隆郅得到战争胜利的消息,向苏联外联络部提出以党外知识分子的身份回国。
同年7月,外联络部批准他的申请,并告诉一条意外的喜讯,他在上个月国内闭幕的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第三阶段(1946-1967)1946年1月,李隆郅终于回到祖国,安排在东北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李隆郅主持工会工作。
之后李莎也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中国与李隆郅团圆,但随着中苏交恶,她一度被当作苏联特务十年浩劫开始后,李隆郅被免去职务,不久就和李莎一样接受批斗1967年6月20日,两人在批斗会上“偶遇”,曾经人人羡慕的跨国眷侣,一个是形容枯槁,一个成风中残烛,相顾无言,唯有泪垂双。
分开时他艰难地伸出手道了声“你多保重”他含义颇深的一声道别,她没想到其实就是永远之后,李莎一直在监狱里等着他的消息,1975年两个女儿终于获准探狱,她还在反复叮嘱她们给李隆郅多带些东西,却不知道他早已离世9年了。
2009年,外孙刘铉为她拍了部纪录片《为了爱情的远行》,片尾提问:“如果有这样一种按钮,按一下人生能重新开始,你会怎么选择”,她激动地道:“我不会按这个按钮,也不愿改变什么,在我走过的人生路上,我没有迈错步。
”没有错步,就是人生无悔1967年6月22日,铁窗外热浪阵阵,口号声声,李隆郅僵躺在冰凉黑暗的角落,嘴里一粒一粒地咀嚼着安眠药丸,眼里满是当年一件一件的激荡往事一位枪林弹雨不惧、奇辱大难不屈、风雨百折不挠的战士,曾经因为太阳拒绝黑暗,最后因为黑暗拒绝了太阳。
人生总是一路喧哗,然后沉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