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亲王_廉亲王胤禩
文/炒米视角在《雍正王朝》里,雍正继位之初,朝局实际上是处于一个相对失衡的状态。而在康熙朝时,雍正本身就是一个孤臣,并没有深入的人脉和强大班底。
文/炒米视角在《雍正王朝》里,雍正继位之初,朝局实际上是处于一个相对失衡的状态。雍正新立,权威尚未树立。而在康熙朝时,雍正本身就是一个孤臣,并没有深入的人脉和强大班底。
这种情况下,接手一个吏治腐败、乱象丛生的朝局而康熙临终前,把皇位托付给雍正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他能够革除弊政、澄清吏治、匡补康熙的过失但是对于雍正而言,砍柴前需要磨刀,磨刀不误砍柴工,雍正必须要做三件事。
第一,稳定朝局,不能产生变故和动乱即位之初,雍正一没人脉,二没威望不客气点讲,连雍正自己都对自己接班有点意外,更何况他人?一时间朝堂内外,很多既得利益者对雍正继位,仍然心存疑虑但是此刻,如果由胤禩出来组阁,是可以很快稳定这是既得利益者人心的。
因为此前“夺嫡”的过程当中,胤禩处处学康熙,各种花钱,各种笼络人心在很多既得利益者的眼里,胤禩可以“保护和纵容”他们
所以在“总理王大臣”(事实上的首辅)的人选上,雍正选择了胤禩,并晋封他为廉亲王(实际历史上亲王真是雍正封的,但在剧中是康熙时就封了的)组阁人选,除了继续仍用康熙留下来的张廷玉和马齐外,又加进了胤祥和隆科多,并晋封胤祥为怡亲王。
整个内阁就是形成了两个亲王加两个此前的大臣以及佟佳氏的格局【这种安排有两个好处】一来,表面上形成了维持康熙晚年现状的态势,但实际上加进了雍正的铁杆胤祥,并牢牢掌握住了兵权。
二来,分化了八王集团,胤禩不但当了“总理王大臣”,而且晋封为了廉亲王,至少表面看起来,地位显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清朝的第二号人物了但是在八王集团的其他人眼里,胤禩是被雍正“招安”了所以当西北罗卜藏丹增再次发动叛乱的时候,胤禩与雍正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引起了其他几位皇子的不满。
虽然从胤禩的逻辑非常好理解,如若大清亡了,就算自己争下了这个皇位,又何济于事?但是在其他人的眼里,这就是”被招安”的实锤第二,必须选拔和培养自己的铁杆,建立改革班底所以雍正继位之初,立马举行了恩科;立刻褒奖地方勤政行为。
但是这个过程,也可谓举步维艰
新钱案,雍正吃了哑巴亏,但是他发掘了一个人才孙嘉诚;恩科舞弊案,可谓奇耻大辱 ,但是收获了李绂和张廷玉;“山西藩库造假案”,更是辱出了新高度,雍正不得不下罪己诏,亲自承认错误,但是更加考验了田文镜。
“恩科重试”甚至为落榜才子刘墨林出面争辩,钦点其为举人;为廷试的仕子亲自掌灯。将田文镜、李卫升官调任为一方封疆,主持新政。
就在这艰难的过程当中,雍正的周边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改革班底第三,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集中精力,办成一件大事,以奠定新朝权威在西北,”罗卜藏丹增的举兵叛清”是雍正“化危机为机遇”的标杆性事件罗卜藏丹增抓住雍正新朝未稳,边陲因”夺嫡”而空虚的机遇,发动了叛乱。
如果里应外合,外部压力促成内部危机的爆发,那么大清很有可能就此分裂而虎视眈眈的准噶尔与罗卜藏丹增合兵一处整个西北,大清将永无宁日
但是这个事情对于雍正而言,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平叛如果成功,雍正不但名利双收,而且可以一举奠定自己新朝的权威;但是如果失败了,毁家灭国,被迫下野,那是铁定的于是雍正大胆地起用了年羹尧,并且押上所有的身家,将康熙留下的本来就很薄的国库掏空来支持年羹尧打败罗卜藏丹增。
结果,雍正成功了而雍正成功的那一刻,事实上也就意味着胤禩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因为,拥有了权威的雍正即将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了而在这整个过程当中,雍正只是用了一个“亲王”,就使一个曾经极力反对自己的胤禩,在大的方向上和自己保持了一致,虽然一路当中,不断的在搞小动作。
但是越是如此,越让自己变得更为强大而胤禩真可谓为自己铺的一手好路啊文/炒米视角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