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发现古代墓葬近900处_天津发现古代墓葬近900处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日前组织完成了对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小镇建设区域的考古勘探,发现区域内古代墓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日前组织完成了对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小镇建设区域的考古勘探,发现区域内古代墓葬近900处,据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信息等推测,其年代涵盖宋、金、元至明清等多个时期,为天津运河文化提供重要实证。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考古发掘现场技术人员杨科民介绍发掘过程
2020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驻到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考古工地,先期开始对上半年勘探发现的100余座明清墓葬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已揭露出明清时期墓葬90余座,出土釉陶罐、白瓷罐、钱币、发饰、符咒砖瓦等文物200余件,同时对墓葬出土人骨标本进行全部科学采集。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考古发掘现场副队长文璋介绍人骨发掘亮点
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小镇建设区域考古勘探发现的古代墓葬数量总计800余座,规模之大,类型之丰富,年代跨度之大,分布之集中在近70年的天津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近70年来天津考古的重大发现墓葬既有砖室墓,又有土坑墓,既有圆形墓葬,又有方形墓葬,既有中小型墓,又有大型墓,且埋藏深度不一,根据天津及周边省份相近类型墓葬考古发现对比分析,墓地的年代上限应始于晚唐五代,下限止于明清时期。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考古专家陈雍在现场考察后认为,必须站在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天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杨柳青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高度来认识此次考古发现,此次发现是对天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和内涵的极大提升、极大补充,同时也是研究古代大运河、杨柳青、天津的重要考古实证。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尹承龙介绍,考古揭露的明清墓葬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但明清时期是人类体质微观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国内考古界与体质人类学界仍然缺乏对明清时期以来人类遗骸的系统收集、保护与研究,为全面认识中国人体质的连续演化规律造成困难。
自2004年开始,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等单位合作,启动了天津明清人骨保护与研究工作,目前已采集明清时期人骨标本逾700例,初步建立起了华北地区最大的明清人骨标本库并开展了部分人骨的人种学、牙齿形态学、身高推算以及骨病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尹承龙介绍出土的瓷罐和瓦片等的亮点
尹承龙表示,天津地区已经建立的明清人骨标本库样本多集中于蓟州区等北部地区,天津海河以南地区大规模发掘明清墓葬较少,因而缺少这一区域人骨材料积累,此次发掘人骨数量估计在200例左右,这批人骨的科学采集在进一步丰富天津明清人骨标本库的同时,为进行下一步人骨综合比对和深入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天津南部样本,意义十分重要。
他说:“目前考古发掘也初步显示出天津海河以南地区的明清平民墓葬在丧葬习俗、随葬器物等方面与天津北部地区同期墓葬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地域特点,很有考古研究价值”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尹承龙介绍出土的头饰等文物尹承龙告诉记者:“目前发掘的对象主要是对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工程发现的明清墓葬进行集中野外发掘,后续会根据场地条件、气候等因素逐步启动对运河文化小镇建设区域发现的700余座古代墓葬进行大规模发掘。
”来源 津云新媒体编辑 王月新报精华文章导读河东鲁山道这群人被抓了一公司员工被机器缠绞致死,警方现场发现……最新消息!小型汽车驾驶证申请年龄放宽——每日新报公众平台我们了解天津这座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