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历史(怎么查看天气预报历史)一看就会
在现在看来,收看、收听“天气预报”是极为平常的一件事情。殊不知,在60多年前的中国,气象信息曾经是军事机密,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可能获知“天
在现在看来,收看、收听“天气预报”是极为平常的一件事情殊不知,在60多年前的中国,气象信息曾经是军事机密,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可能获知“天气预报”因为一场天灾,毛主席果断决定,即使有再大的风险,也要克服困难,向全国人民公开预报天气情况。
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作出这种改变,毛主席要下多大的决心,要排除多少干扰。
毛主席“天气预报”何以被视为“军事机密”?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气象机构-军委气象局从这个机构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这个气象局隶属于军委,服务的对象是军方,而不是普通老百姓那么,“靠天吃饭”的老百姓如何预测天气情况呢?
简而言之,老百姓靠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其中包括“二十四节气”、看动物反应识天气、看风识天气、看云识天气等等为了预知天气情况,聪明智慧的先贤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谚语,比如:“疙瘩云,晒死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看见燕子低飞、青蛙鸣叫、蚂蚁搬家、蚯蚓出洞,那么,十有八九要下雨;早晨看见蜘蛛网上有水珠,那就预示天将放晴;再比如:“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东风下雨,西风晴”,“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吹暖北风寒”,“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等等。
这就是中国人几千年来预测天气的基本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天气预报”有人要问,不就是“天气预报”吗?我国政府有必要把它当作“军事机密”吗?事实上,结合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再结合当时的客观情况,我国当时采取的做法确有必要。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极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其中,“阴阳”指的是昼夜、雨晴、风向等自然现象,“寒暑”指的是气候冷暖,“时制”指的是季节更替。
也就是说,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意识到了天气对战争的影响,并知道如何利用天气,达到趋利避害、克敌制胜的效果比如,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周瑜采纳老将黄忠的建议,准备以“火攻”的方式迎战曹操的20万大军然而,江面上连日里一直在刮西北风,这样,曹兵的船只就处于“上风口”的优势位置。
如果周瑜此时贸然发起“火攻”,那把火非但烧不着“上风口”的曹兵,反而会烧到处于“下风口”的自己人头上正在周瑜为此事头疼的时候,诸葛亮给周瑜献上了一条妙计: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当时气不打一处来,“‘欠东风’-这还用得着你提醒吗?关键是这个时候哪里来的东风?”。
诸葛亮说,“我能帮你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一座高达九尺的“七星坛”,然后沐浴更衣、登坛做法然后,诸葛亮便在“七星坛”上有模有样地比划起来,到了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当天,天地之间果然刮起了东南风
“诸葛亮借东风”东风果真是诸葛亮借来的吗?实际上,诸葛亮根本不可能借来“东南风”,但是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他对气象颇有研究,同时阅读过大量古人的研究文献诸葛亮因此推算出了“东南风”的起风时间,他的依据是:十一月二十日是“冬至”,在“冬至”到来之前,如果长江沿岸阴气旺盛,天地间就会刮西北风,如果阳气旺盛,“冬至”之后就会刮东南风。
诸葛亮就这样帮周瑜借来了“东南风”,在东南风裹挟下,老将黄盖率十艘战船驶向曹军,船上装满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战船驶离曹营二里之处时,黄盖让兵士们一齐点火,随后,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风势冲向曹军在突如其来的袭击面前,曹军猝不及防、一触即溃,最终船毁人亡,遭遇惨败。
就这样,在诸葛亮的“神助”之下,周瑜一举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此名扬天下。可以这么说,“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足以说明气候对古代军事行动的影响。
“赤壁之战”即使到了近、现代,这样的例子也举不胜举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可一世的德国军队就吃过老天爷的苦头苏德战争前期,苏联军队被德国军队打得灰头土脸,一再溃败,最后,德国军队乘胜追击,一直攻到了莫斯科城外。
没想到,莫斯科地区连续下了几场大雪,到了12月5日,那里的气温骤然下降到了零下40多度恶劣的气候给德军带来了灭顶之灾,由于对此没有预知,更没有预先准备,德军顿时遭到了致命打击,无数士兵被冻死冻伤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军乘机发起全面反击,结果,苏军不但保住了莫斯科,还连续收复了多个被德军攻占的城市,最后反败为胜,彻底打败了强大的纳粹德国。
天气对战争的影响由此可见,事实证明,了解气候变化情况,利用好“老天爷”,就可能创造出战争史上的奇迹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尚处于战争状态,全国还有一些地区尚未解放,部分国家对我国虎视眈眈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天气信息自然是敏感、重要的军事情报,当然不能公布于众、广而告之,我国这样的做法情有可原,不足为奇。
“天气预报”公开化的契机和转折点1953年,因为一场自然灾害,这件事情出现了拐点,并迅速发生了改变影响和决定这次改变的关键人物正是开国领袖毛主席当年4月,华北发生突然发生严重的寒潮,农田的庄稼被大面积冻伤、冻死,农民损失严重。
那个时候,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基础设施还很简陋落后,没有条件应对这一突发气象灾祸据资料显示,由于这场自然灾害来得快、势头猛,破坏性极大,广大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巨大的损伤,其中,华北地区光是粮食减产就高达60亿斤。
得知这个情况之后,毛主席一连几天茶饭不思、心情沉重在一次高级别会议上,毛主席对与会的周总理等人说:“自古以来,老百姓‘靠天吃饭’,看老天爷的脸色过日子,这样的局面一定要改一改了!”周总理说:“是啊,老百姓如果提前知道寒潮来袭的时间,预先采取防御措施,他们也就不会遭致如此大的损失”。
毛主席问:“我们的气象局能不能做到‘未卜先知’?”军委的一位同志说:“没有问题,气象局有专业的设备,再加上参考历史资料,应该能够研判到未来的天气变化”“不过”,军委的同志解释说:“气象局现在隶属于军委,因为事关国防、军事,气象局目前只向空军等军事单位提供气象信息。
”当时,来自军队、国防等部门的同志都认为,开放“天气预报”在技术上没什么问题,但是在国家安全等方面存在隐患,给军队(尤其是空军)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毛主席却斩钉截铁地说:“气象局不能只为军队服务,要把天气情况提前告诉人民”。
忧国忧民的毛主席至于如何解决“公开气象信息”带来的不利影响,毛主席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克服困难接下来,周总理连续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很快,同志们统一了思想认识,气象局便由军事部门转为政府机构,气象工作的职责也同时明确为:。
“气象工作既要为国防建设服务,同时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从此开始,让“天气预报”进入千家万户的行动拉开了序幕毛主席指定,这项工作由军委气象局第一任局长涂长望牵头负责在涂长望的带领下,我国开办了首期“气象观测人员训练班”,北京气象专科学校也在不久后开班授课,同时在全国各地开工建设气象台(站)。
当年的气象站1956年,老百姓终于可以从广播里收听到天气预报了首次播出“天气预报”那一天,全国各地都能看到这样热闹的景象:在城市,有收音机的人家挤满了“不速之客”,大家簇拥在收音机前面,认认真真、聚精会神收听天气预报,唯恐错过只言片语,大家的脸上写满了激动和喜悦。
在农村,一些乡村临时架设了高音喇叭,当高音喇叭里播报“天气预报”的时候,全村老少都会同时停下手里的活计,专心致志地听完“天气预报”当时,由于大部分乡村还没有安装高音喇叭,所以,有条件听到“天气预报”的老乡们会觉得非常骄傲。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等主流媒体也会刊登第二天的天气预报。
广播电台播音员正在播报“天气预报”从那个时候开始,“天气预报”便成为全国人民必定要收听的节目,如果要统计“收听率”的话,那个数字肯定会让气象人无比自豪从“听天气预报”到“看天气预报”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因病逝世,毛主席他老人家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人民,但是,他格外关注的我国气象事业并没有因此停止,而是加快了发展步伐。
197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去日本访问,在宾馆房间里的电视机上,王世平看到了“天气预报”的另一种播报形式王世平注意到,每隔一个时段,日本的电视节目都会插播一段“天气预报”,主持人手指着日本地图,仔仔细细地播报着各个城市的天气预报。
王世平还注意到,日本人的“天气预报”不但可以预报当天和次日的天气信息,还能对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作出预报这次考察让王世平大开眼界,同时产生了一个念头:用电视传播气象信息,这样的方式更加直观,形式不再那么单调,我们为什么不能那么做?。
回国之后,王世平马上向上级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气象台很快与中央电视台达成合作意向对于气象台和电视台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做法,也是对工作人员的挑战和考验没有经验怎么办?两台有关人员很快达成一致:首先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做法,时机成熟时,再推出有中国特色的做法。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之后,1980年7月7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成功播出“天气预报”节目“天气预报”采用直播的形式,节目时长只有短短的两分钟,节目的制作也很粗糙在下面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天气预报”节目的直播环境非常简陋。
请大家注意看主持人背后的拍摄背景,因为条件有限,那幅中国地图是工作人员手绘制作的,图上的标记则是一块块手绘的纸片。
我国首次在电视上播出“天气预报”即便如此,“天气预报”仍然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光,节目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真诚爱戴,除了热情赞扬、积极评价之外,观众们还提出了许多改进建议在此之后,“天气预报”节目不断改进、优化,1983年,“天气预报”的背景和播出效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节目背景由手绘地图改成了灯光版地图,当主持人播报某个城市天气情况的时候,这个城市所在的位置就会亮起灯光这样一来,观众就能够迅速找到当前播报的城市,节目效果明显有了提升1986年7月,“天气预报”采用了“单色动态卫星云图”,当年10月1日,“动态卫星云图”有了色彩。
同时,画面上还有了太阳、云彩和雨点等漂亮醒目的图案,既能让观众一目了然,又显得生动有趣
如今的“天气预报”这个时候,“天气预报”还包含在“新闻联播”节目之内,属于“新闻联播”的内容之一三年之后,“天气预报”成为单独的一个电视节目,从“新闻联播”中剥离出来,在每晚的“新闻联播”之后准时播出后来,“天气预报”节目又历经了几次改版和升级,最终发展成为了今天的模样。
从节目的播出时长看,“天气预报”每一期的播出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播出的内容也相对简单(或者叫单一)但是,据消息报道,不管怎么样,“天气预报”始终稳居央视节目收视率前几位结语“天气预报”从军事机密演变至大众化节目,离不开一代代气象人的努力,更离不开毛主席的英明决策。
毛主席 周总理如今,距离气象信息解密已经有60多个年头,人们获取“天气预报”的渠道更加多,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但是,请不要忘记那段平凡却曲折的历史,看似不经意的一个转变,却可以窥见老一辈领导人爱国为民的初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