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讯(网络资讯泛滥对青少年的影响)怎么可以错过
聊聊这股淹没我们的网络泛娱乐化浪潮
心理中心关心你的小❤❤你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沉浸在上网冲浪中?你在网络世界里是怎样度过的?刷刷抖音短视频看看微博热搜八卦逛逛淘宝“买它买它买它”……手机跳出的弹窗和推送,不是这个明星绯闻,就是“速看、震惊”这些醒目的标题,你却总是会被吸引点进去;各类购物APP上网红主播倾情推荐好物,“薅羊毛”活动应接不暇……
对于这些,相信正在看本文的你是不是觉得仿佛有人在你的生活中装了摄像头?其实,身在其中的我们没有发现,我们早已陷入“网络泛娱乐”的漩涡之中。
一、何为“网络泛娱乐化”?“泛娱乐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泛娱乐化指的是一股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噱头包装、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思潮。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可千万不要认为泛娱乐化就是娱乐泛娱乐化现象中“娱乐”,指的并不是一般性质的娱乐行为,而特指调侃、恶搞等戏谑行为目前网络中的很多内容,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无论是从形式还是语言上都突破了娱乐的界限。
1、网络社交方面(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中)①为博出位,恶搞经典,歪曲历史“恶搞”的对象从网络红人、娱乐明星等扩展到了红色经典和历史英雄人物对红色经典弘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英雄主义的任意调侃和曲解,实际上是对我国主流文化意识的淡漠和践踏。
如:“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董存瑞为什么牺牲?是因为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粘住了”等。
②为获点击,网络社交平台中大量充斥着营销娱乐明星的资讯如:明星官宣恋爱造成某博瘫痪;离婚消息引起网络万人空巷式的围观,刷屏朋友圈;甚至在功勋逝世、国家遭受灾害的沉痛日,仍然有不少明星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占据热搜榜,令人寒心。
③为引关注,“戏说”科学,谣言泛滥朋友圈如:“充电宝不能带上飞机”、“绿色背景能保护视力”、“引力波辐射会伤人”等都是科学类谣言。
2、网络影视节目和歌曲方面①网络节目和影视制作良莠不齐近些年来视频平台上涌现出大量无脑神剧,粗制滥造、内容空洞、毫无营养,看了简直辣眼睛。还有一些毫无底线的综艺不断刺痛着大众的神经。
②网络催生各种洗脑神曲在网络中,存在这样一些歌曲,没有故事陈述、情感铺垫与情绪渲染,而是以恶搞、戏说为主,配以魔性画风、鬼畜节奏与雷人歌词,将感官刺激最直接的内容推送给听众,不断刺激听众的耳蜗,催生出一首首“洗脑神曲”
如:《浙江温州江南皮革厂倒闭了》、《海草舞》、《高手高手高高手》、《社会摇》……看到这几首,相信不少人都不自觉地唱出来了吧3、网络新闻方面,“标题党”成为网络新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①媒体推送的新闻标题充满了暴力元素。
②媒体推送的新闻标题充满了未知与新奇的元素
4、网络语言方面 ①流行语:游戏获胜的“吃鸡”狂欢;“此处略去一万字”的简洁;“元芳,你怎么看”的调侃;“家中有矿”的富裕;“佛系”人生的淡然;“凡赛尔”的炫耀以及“既然提到privilege”的高傲……
②弹幕:见的弹幕型式有提示型、翻译型、解说型、问题型、联想型、恶搞型等,不少庸俗、低俗、媚俗信息在弹幕横流,令人咂舌③表情包:网络表情包常以包含流行元素的图片为素材,配以幽默、戏谑、调侃、讽刺、夸张的字眼,满足网友“众声喧哗”的自由舆论诉求。
二、网络泛娱乐化为什么会出现?1、现代信息技术——助推网络社会青年信仰娱乐化世俗化趋势的技术背景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导致泛娱乐化庸俗化思潮的到来新媒体技术革命性的影响,导致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信息以空前的数量和传播速度充斥在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之中,。
创造了匿名性、开放性和便捷性的狂欢平台,从而形成了网络文化的精神盛宴与文化狂欢,过度推崇享乐主义和文化产品的庸俗部分,使整个社会陷入盲目、非理性的奢靡中现代信息技术及其衍生的网络社会片面扩大网络文化的娱乐功能与消费属性,弱化了网络文化的教化引领功能,使青年在智识、情趣和审美上趋于庸俗化,使青年群体对理想信仰产生认知模糊而出现信仰选择困惑,并进而导致青年信仰娱乐化庸俗化趋势。
2、文化商业浪潮——助推网络社会青年信仰娱乐化世俗化趋势的文化背景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和商业文化的影响,青年群体对消费的态度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以往传统崇尚“简朴”“节制”的生活态度逐渐被颠覆,转向追求“放纵”与“享乐”
文化商业浪潮下的大众文化实质上是大众传媒低俗化、虚假化、荒诞化、感官化的毫无价值意义的视觉画面泛娱乐化把时尚作为一种没有价值的符号嵌入到文化审美领域,引发出一场寻求感官刺激、追求快感、快餐时尚的风趣游戏。
青少年个体痴迷于追求“直观刺激”的快感,当真理与价值的追求反复被“快乐”所置换时,当文化与传统的崇高被平庸化,泛娱乐化庸俗化的“社会布景”便由此生成在“猎奇”“暧昧”式文化层出不穷、几近泛滥的背景下,青年群体的信仰心态逐渐被侵蚀,他们不仅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迷惑,甚至出现无法确立自身信仰的结果。
所以,文化商业浪潮是助推网络社会青年信仰娱乐化世俗化的重要文化背景
3、受众的心理需求如今的现代生活让人们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需要在忙碌的生活空隙中寻找快乐营养,受众迫切的需要娱乐治愈生活①释放性心理需求娱乐是每个人的天性,但是随着人逐渐长大,有效娱乐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天的时间都被工作或者学习占满。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模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于信息的使用需求也不断改变,人们需要这种能够使自己放松的娱乐信息来弥补自己忙碌的生活方式,减轻自己的工作或学习的压力当累了一天之后,瘫在椅子上刷手机想必是很多人认为最幸福的事了吧。
试想,一篇字很多的学术长文和一篇配有很多图的娱乐八卦,你更愿意看哪篇?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轻松愉悦的阅读方式,使受众在看到这类信息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加大关注度所以现在大多数人都已经习惯于在微信公众号或者别的平台进行碎片化阅读。
②猎奇性心理需求好奇心是每个人都有,对别人生活的窥视是一种天性,娱乐新闻很好地满足了这一点王宝强马蓉离婚案从2016年开始一直持续报道,一会《王宝强现身机场,面容憔悴》,一会又是《宝强身边出现神秘女子,笑得很开心》,不然就是《马蓉太心机!提前把财产转移》等相关报道,受众也十分买账,这都是源自于受众对这类"八卦"浓重的好奇心。
三、网络泛娱乐化的危害(以青少年为例)有哪些?1、娱乐至死使大脑丧失了深度思考能力上世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口头语言能力的人在智力上不及有书面文字能力的人,而“电视文化”里的人比前两者都表现得智力低下。
在皮亚杰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手机等互联网多媒体,人们在面对电视的时候,还具有自主选择信息获取渠道及信息内容的权利;当手中仅剩的权利被自动推送的娱乐信息剥夺的时候,我们几乎束手就擒在网络世界里浸淫得久了,很多人都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面对事情不愿意追本溯源还原其原貌,很难形成自己的判断,极其容易被外界观点干扰在学习中,很多大学生也早已习惯一遇到问题就上网寻找答案,不会进行独立思考,久而久之就不具备这种能力了2. 侵蚀了青少年的价值信仰
青年群体作为泛娱乐化庸俗化文化产品的主要体验者,他们对网络直播、影视游戏、明星选秀等网络亚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并因此深陷泛娱乐化庸俗化网络亚文化的包围之中而不可自拔部分青年沉迷于网络直播文化的陶醉、猎奇于网络游戏的狂欢、痴迷于暴力黄色文化的刺激、游戏于娱乐文化的肤浅,久而久之,这部分青年出现精神虚无、理想淡薄、信仰荒芜、道德认知欠缺、责任意识缺乏、审美观念世俗化等状况。
文化的泛娱乐化庸俗化,突破自身的功能与界限入侵其他领域,消解历史、讽刺经典、调侃政治,并裹挟其他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思想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形成新的调剂品,从而弱化了青年的理性思维与崇高理想娱乐化庸俗化信仰主要是崇拜金钱权力地位、崇拜明星网红歌星,从而销蚀了青年主流价值观认同。
3、销蚀青少年道德理念泛娱乐化庸俗化追求最大限度的刺激式消费,将娱乐价值置于本质性目标,泛娱乐化庸俗化打造的世界,并非青年内心世界的真实映像,而是经过随意包装、渲染、剪辑而成的网络虚幻世界任何严肃的、深刻的、科学的价值追求,都在“娱乐中”庸俗化、浅薄化、贫瘠化和低俗化。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泛娱乐化庸俗化思潮在调侃与麻痹中逐渐腐蚀着青少年群体
四.我们可以如何应对网络泛娱乐化? 1.重视“思考力”、“专注力”和“学习力”的培养我们时刻被海量信息包围着,想安静地看会儿书,做几道题,手机来了消息,网页跳出弹窗,不是这个明星绯闻,就是“速看、震惊”这些标题党,但等你打开,满足好奇心后,看书学习这件事,早已被冲击得支离破碎。
这些从被动变为主动的信息,对于我们而言,既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任何价值而言,但今天的生活中,这些人为制造的快乐数不胜数,我们的思考力和注意力已被冲击得既不完整,又不连续,先是我们的时间,进而是思想就是这样被占据了。
波兰裔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奶嘴理论,他把这些量身制作的娱乐信息叫做“奶嘴”,他说公众们沉溺在这些眼前的快乐,逐渐温水煮青蛙,失去了上进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最终会期望媒体为他们思考,并作出判断。
我们选择了怎样的媒介工具,工具就用怎样的方式塑造我们一旦掉进了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感官刺激中,你就很难再投入精力到“高投入”的现实中去2.价值信仰的重塑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效果,作用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
当今时代,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批判精神与科学真理在青年群体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失语,是泛娱乐化庸俗化思潮广泛流行的因素之一青年的理想信仰教育需要被加强,以满足青年的精神获得3.网络素养的提升
《乌合之众》中有这样一句话:“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一方面,要注重青年群体的网络素养教育,提升青年群体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规范青年的网络道德行为,培养青年“慎独”的人生境界,引导青年正确认识新媒体技术的本质,在网络使用中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另一方面,深化青年群体的网络心理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引导青年科学运用新媒体技术,远离泛娱乐化庸俗化思潮,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和有道德责任感的良好青年。
五、小结有时候,“泛娱乐化”真的不知道是人在网络娱乐,还是网络在娱乐人毕竟无聊之事多了,人就百无聊赖了,剩下的只是难掩集体的孤独感,甚至是故意制造的自我慰藉的氛围这里面有各种利益之手的操控,也包括话题源头本身的利益体。
不知有多少人在空虚无用的话题中消磨了青春时光,结果给别人创造可观的流量收入,无疑“花自己的时间,替他人卖命”如此娱来“愚”去、不见真乐,不禁让人感叹,网络“泛娱乐化”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社会发展需要理性思维、深邃思考,“泛娱乐化”终究是碎片化、粗浅化、简单化的情绪释放、集体自嗨。
“浇风易渐,淳化难归”,沉溺于线上猎奇、刺激的感官享受,势必会让“娱乐至上”的扭曲理念走向线下,吞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玷污健康正确的社会风气,教坏的还有下一代的青少年总之,我们不可能期待从“泛娱乐化”时代里走出真正的精神大师和智慧领袖。
一个人阳光成长,必然需要健康的营养;一个民族和社会的强大,必然需要沉稳厚积的气质“泛娱乐化”一旦浓烈了,必将撕裂一个人的人格健全,蚕食一个民族和社会的精神内涵所以,全社会都应认真深思和高度警惕,是时候给“泛娱乐化”念一念紧箍咒了。
参考文献[1]刘雪芹1, 张相宽2. 电视传播领域“泛娱乐化”现象的理性反思[J]. 传媒论坛, 2021, 第4卷(2):22-23,25.[2].网络心理:大数据时代的社会预警[J].心理与健康,2013(11):73.
[3]农毅.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J].社会科学家,2014(06):123-126.[4]张淑惠. 我国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研究文献述评[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 第21卷(1):36-41.
[5].另一片天地:走近“网络心理学”[J].教书育人,2010(27):67.[6]于珊. 网络“泛娱乐化”的多方位分析[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第35卷(4):91-98.
[7]卜建华,徐凤娟.网络社会青年信仰泛娱乐化庸俗化风险的“文化景观”与破解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20(01):33-40.
END文 案丨叶雅彤排 版丨游 坤审 核丨喻 赛
让每一个生命 更加精彩Make Every Life Wonderful
华中师大心理中心心理中心地址:文华公书林(老图书馆)三楼西侧心理咨询预约电话:027-67868152;027-67868156点亮 在看 给心情充充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