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的意义(历史学家评价哑舍)快来看
那个曾经策马贝加尔湖畔的少年,如同太阳一般耀眼的帝国骄子,缘何会于功业最盛时长眠于黄土陇下?尽管他的名字家喻户晓,透过少年名将的脸谱,除去不世军功的注脚,谁懂得身为人的霍去病是怎样的?
1上一篇《时光荏苒千年,你依旧少年》才刚为小霍码了一篇八千字的长文,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很想再为他写点什么我相信在茫茫网海之中,铁定潜伏着不少“霍家女”“霍家子”据说他墓前是鲜花不断的,清明之前去谒茂陵的时候,果真遇见几个梳发髻着汉服的女孩子,毕恭毕敬地在他墓前行礼。
留心看他墓前那些鲜花,有红玫瑰、粉蔷薇、黄雏菊、紫色满天星……热热闹闹的,没有一点来上坟的萧瑟,倒是有几分会情郎的浪漫后来去到汉武帝墓前,特意认真地数一数,发现只有一束,还是惨白的菊花当时,我心里在想,“噢,这是给刘彻老爷爷上坟的。
”很多他的粉丝,不远千里跋山涉水而来,亲手放一束鲜花在他墓前,了却一桩少女心愿也难得怪他会迷倒万千少女,在玛丽苏大行其道的过去十年,小霍在数本小说中,数度化身魅力男主,与女主演绎生生死死的爱恋几易其名搬上屏幕的《大漠谣》,尽管霍去病被改成了卫无忌,还是阻挡不住霍粉们透过彭于晏俊朗的侧脸,肖想小霍英武形象的热情。
霍吧里很多“霍家女”承认,自己是从《哑舍》开始被种草,霍去病三个字算是刻在心上了茂陵谒陵是“霍家女”的必修课,沿着河西走廊追寻小霍足迹也能聊慰芳心——遇到祁连山要自拍,遇到山丹军马场要留影,还有酒泉张掖武威敦煌,统统都有“霍家女”的倩影。
“霍家女”祁连山留影“霍家郎”怕是要含蓄很多,他们或许不会带着鲜花千里谒陵,然当他们行走在塞外雄奇山水间,远眺祁连山的雪线和延绵起伏的轮廓,胸中豪情是否会油然而生?“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两千多年前,匈奴人悲凉的歌声伴随着筚篥声声,在河西走廊回荡三战河西为汉家江山扩大版图,匈奴人不得不退出祁连山下这块水草肥美的故土遥想当年,他一骑红尘扬鞭大漠,威名赫赫声震西域,年少英雄的他可曾让许多待字闺中少女芳心暗许?可曾让许多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心生向往?时光不曾掩埋他的魅力,他身上诸多悬而未解的谜团,反而因岁月久远更添神秘感。
2那个曾经策马贝加尔湖畔的少年,如同太阳一般耀眼的帝国骄子,缘何会于功业最盛时长眠于黄土陇下? 无数人怀念他,无数人以他为榜样可是,尽管他的名字家喻户晓,透过少年名将的脸谱,除去不世军功的注脚,谁懂得身为人的霍去病是怎样的?。
跟大多数历史人物一样,他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历史学家张宏杰说过,由于历史记载极为精简,史书上的古人大多数都是“木乃伊”史料太干瘪,没有办法还原传主的血肉和精气神对于霍粉而言,恨不得跟吴亦凡的迷妹一般,为霍去病建立从身高到血型到初恋的全档案。
他怎样成长?他受过什么教育?除了剿灭匈奴,他可还有其他理想?只可惜,你想了解的这些,《史记》统统不会告诉你或许你想起还有《汉书》,希望在里面找到跟他有关的史料不幸的是,你会发现《汉书》似乎有偷懒的嫌疑,不仅抄了《卫将军骠骑列传》和《匈奴列传》的篇目,连内容都几乎一模一样——精简得令人不抱任何幻想。
据说《太平广记》里面或许会有一些他的记载,可那是小说,而且是宋代人编的,可信度恐怕要大打折扣没有办法,唯有老老实实读《史记》然而,潜心研读之后,有些令人失望因为太史公用在卫青和霍去病身上的笔墨,颇为马虎。
将《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李将军列传》一对比便知首先,卫霍共传李广独传,在篇幅上就输了一大截论军功和职位,卫霍两人都有资格享有单独的传记,像蒙恬就有《蒙恬列传》不知道太史公这么安排,是不是因为舅甥两人身世相近、从军途径相似,两人生平事迹颇多交集的缘故?。
其次,太史公写卫霍,笔法相当粗糙通篇都是流水账笔法,卫霍出定襄、收复河西、平漠北等多次精彩战役,大多数都是以“交代出兵时间地点+引用汉武帝表彰军功诏书”的模式一笔带动笔法既不生动也不精彩,味同嚼蜡如记霍去病元狩二年三征河西,春秋两仗都是流水账。
以第一次春天出征为例:“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天子曰:‘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遫濮 ,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馀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
”是不是挺郁闷的?你期待看到小霍如何所向披靡,战场上如何英姿勃发,结果一点场面描写都没有,如何过瘾?就连元狩四年出塞两千里逐匈奴,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的终极一战,也是这般“诏书体”简略带过所以读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霍去病率兵降浑邪王那段: “驃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
浑邪王裨将见汉军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稍微有点两军相望、小霍策马入营的场面描写,都觉得受宠若惊感激涕零。
《李将军列传》的笔法要细腻多了,为彰李广的智勇,有两个故事尤为精彩第一个故事“下马解鞍”李广带百骑遭遇匈奴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比不敢击我。
’”遭遇险情,李广先是对众将做了一番思想动员讲清楚人多我寡,暴走必被歼灭的道理果然,按照他的部署“胡骑遂不敢击”更英勇地在后面:“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馀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两军对峙,李广不仅纵马射杀匈奴白马将,还令将士们都卸下马鞍,让马卧倒用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障眼法,安然在十倍的敌军面前睡了一个晚上,匈奴人以为大汉有众多伏兵以待,李广只是诱饵非但不敢夜袭,还灰溜溜地趁夜溜走。
在这个故事之中,李广的机智、沉着、果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第二个故事发生在马邑之谋失败之后四年,匈奴生擒李广“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匈奴人得了李广跟个宝贝一样,照顾他有伤在身,在两马之间置了一个吊床一样的东西,让他躺着。
这就给李广制造了逃跑的机会,“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在这个“诈死逃脱”的故事里面,场面、动作、表情等等细节一应俱全,如装死的李广斜睨了一眼,就瞄准了一个骑着好马的笨蛋,这表情不要太机灵了。
然后了一跃而上,把那个笨蛋推下马,策马狂奔数十里的动作不要太矫健了后有追兵,还取弓将追兵射落马下,这武艺不能再高强!在这两个故事里面,李广的胆识、智谋、身手、沉着简直跟于千军万马之中取敌如探囊取物般的乔峰有得一拼。
太史公写李广, 不仅写出名将风采,还有英雄气概读完这两个故事,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会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虽然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说法,李广的军旅生涯不怎么得志,智勇如李广并没能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在对阵匈奴的战场上,打出自己的风采。
但是太史公的生花妙笔,将李广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他注定会名垂青史
3太史公的笔墨偏心吗?有点!霍去病三战定河西,一战漠北封狼居胥难道在他身上就没有发生过这般精彩的故事?霍去病是公认的闪电战鼻祖,千里奔袭斩将夺旗,纵马塞外风霜如刃他在征途之中会遇到过什么困难?他为什么每次都能精准地找到打击目标?他又是用什么方法重挫匈奴军?。
可惜,《史记》是离他最近的史书,太史公跟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关于他是怎么打仗的,《史记》都语焉不详,更别指望《汉书》《资治通鉴》能略载一二太史公跟李广家族关系很近,从他为李广的孙子李陵辩护,身受宫刑就可以知道,他和李家的交情不浅。
他对李广的生平,肯定是了若指掌或许他跟李广有直接交情,或许他在跟李广后人的闲聊之中,不止一次听到李广的往事,所以“下马解鞍”和“诈死逃脱”这两个故事写得身临其境况且,从他的笔墨之中不难读出来,他很同情李广英雄末路,李广的生不逢时或许正如他自己的有志难酬一样。
相较而言,卫青和霍去病都深得汉武帝宠幸,仕途顺遂青云直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战役霍去病建立了封狼居胥的兵家至高荣耀,也正是这一役,李广迷路贻误军机,忧愤交加自刎而死出于共情和怜悯,司马迁写李广肯定是带着强烈的个人感情倾向,史官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情绪。
况且李广的儿子李敢,是被霍去病射死的不知道这件事会不会影响他对卫霍两人的感官,需要说明的是,他对卫霍两人的评价是基本客观公正的,承认他们是当世良将,保持了一个史官的操守 《卫将军骠骑列传》的笔法粗糙,可能还有一个客观因素。
他跟卫霍不熟,并不能像记李广一样拿到第一手材料而且以他的身份,既不处于朝廷的权力核心,又没有机会亲临战场或许,并不是他不想记霍去病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而是他根本没有得到这些消息的渠道诏书,也许是他能够接触到的最权威最公开的资料。
试想,如果霍去病军中有文书或者参军,说不定就会有更详细的战场资料记录下来这终究是一种假设,有一点可以肯定,霍去病行军打仗的史料肯定有所遗漏 不是不遗憾,漫长的时光模糊了历史真相,史料有限风干了当时种种细节。
或许以目前有限的认知,不能一一破解霍去病身上的谜题,倒是可以根据历史的一般规律,进行合理化推断他为什么叫霍去病,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意义吗?关于他的名字,我见过两种说法:第一种他从小体弱多病,取名“去病”寓意祛病消灾,祈祷身体康健。
持这种说法的人推测他英年早逝是纯属身体原因,军旅生涯的劳累导致了他健康的恶化第二种是汉武帝取名,汉武帝正患重感冒卧病在床,尚在襁褓之中的霍去病被抱入宫中,哭声惊得汉武帝发了一身汗,顿觉身体舒畅感冒不治而愈。
旁人都被这么一出啼哭惊魂吓得战战兢兢,哪里知道汉武帝非但没有怪罪,反而赐名去病也许这两种说法都不是真的,但是从第二个故事可以瞅到一点历史的蛛丝马迹,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也是汉武帝的外甥因姨妈卫子夫的关系,他极有可能从小就受到汉武帝的悉心栽培。
没有这一重亲戚关系,霍去病就不可能少年时代担任汉武帝的郎官侍卫,18岁以剽姚校尉的身份出征史书只记载了他的名,不见表字同样私生子出生的舅舅卫青,表字仲卿若说少时卑微没有取字,随着卫子夫封后卫氏一族逐渐显贵,且他22岁时官拜大司马,这样贵重的身份为什么还是没有取字?是史书不载,还是取字不传?个人认为他是没有字,如果有,以司马迁的严谨一定会记。
表字是是古代男子行冠礼的时候,由父辈帮取的作为私生子长大的他,或许不缺少男性长辈的呵护,刘彻和卫青这两个舅舅估计没少疼他他有名无字,或许证实了一件事,他的加冠礼父亲是缺席的史载他第一次见父亲元狩四年,在漠北之战凯旋而归之后。
他并没有受过生父的教养之恩,内心却毫无怨怼,不仅对生父礼敬有嘉,还把同父异母的幼弟霍光带到长安,悉心栽培照料数十年后,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并且是汉昭帝、汉宣帝两朝的权臣,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把持大汉朝政数十年。
如果没有兄长霍去病,霍光不可能踏入长安这一点,足见霍去病的胸襟,他并没有埋怨生父他对父亲的尊重,对弟弟的疼爱,可见他是个重视亲情的人,并不是冷血的战争狂人在对抗匈奴的沙漠战中,汉将常有迷路失期的记录,神勇如老将李广不仅迷过路,还曾经被匈奴俘虏过。
唯有霍去病似乎总能精准找到打击目标他是否跟诸葛亮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军中有会奇门遁甲之术的高人还是有熟悉匈奴情况的向导?史书未载其详,但从他第一次出征就敢率八百骑深入大漠的表现来看,他似乎并不畏惧沙漠。
想想今天在城市里,没有GPS跟着,说不定都会迷路他是如何在看上去东南西北都一样的沙漠里,找到正确的方向?要么是天赋异禀,要么是下过苦功夫,否则不可能出征打仗一找一个准
4他一生六征匈奴从未败过,是运气还是能力?从未有过败绩的他,偏偏留下“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的记录有人因此疑心他跟项羽一样,孔武有力不学无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认为这是他不学无术的最好证明,且断定后世人过度褒奖霍去病,有功利主义之嫌。
吕思勉是一时大家,他又这样的论断,难免会让对历史知之不深的人迷惑,霍去病究竟是一个运气好的莽夫,还是一个不出世的良将? 有人将小霍的战功归功于汉武帝的偏爱,配备给他的兵马都是最强的 在《卫将军驃骑列传》之中,记载了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出征,“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各五万人,步兵转者 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
骠骑始为出定襄,当单于捕虏言单于东,乃更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霍去病的兵马是汉军之中最得力的,为了让他能够迎战匈奴主力,汉武帝还把他和卫青的出兵地点调换了可是,霍去病挣下军功,只是靠运气和汉武帝的偏心吗?似乎霍去病就像今天职场上某些运气比较好的人,明明没有多大本事,偏偏有领导罩着,因此有青云直上的机会。
民国史学大家雷海宗却持另外一种看法,恰恰相反,他认为霍去病是不世出的良将在研究了中国历代的兵制之后,他总结出一个规律:春秋时代是贵族当兵,战国是全民皆兵,汉代开始出现兵民分离,出现募兵制,兵的主要来源是囚徒罪犯、地痞流氓、外来胡人,兵的素质每况愈下。
所以汉代战争的输赢,跟将领的能力有很大关系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有非凡军事水准的将才,匈奴大败于他们两人手上是最好证明不得不说,雷海宗有理有据的分析,比吕思勉略带着感情色彩的议论,更加令人信服雷海宗先生为了研究汉武一朝的兵事,专门列了一个表格进行对比。
在这个表格里,汉武帝一生共对外用兵25次,霍去病为主将的有3次,卫青为主将的有7次(两人有一次交叉,元狩四年各将5万骑出塞),霍去病三次为将共斩敌首10万余这个数目远超卫青七战俘获敌人的数量,汉代的军功是以消灭敌军的数量越多越好,本军伤亡越少越好为计的。
客场作战,霍去病能以远小于敌军的伤亡,消灭对方的兵力,这就是非凡将才的体现 在卫霍时代,汉对匈奴用兵总是占上风的这情形,对比后来的李广利、赵破奴的战绩更是一目了然李广利其人虽然武艺高强,将才平庸,在战场上的胜利都是以较大伤亡换取的。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征大宛,斩大宛王首,得马三千,丧师十之八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对战匈奴,李广利斩首万级,汉兵死约两万;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赵破奴领两万骑伐匈奴,本人被俘虏,汉军全军覆没。
兵是差不多的兵,将兵的将不同,战斗力也不同赵破奴曾是霍去病麾下司马,跟着霍去病出征立功封从驃侯在霍去病去世后,他在战场上的发挥极为不稳定,伐匈奴时的表现更是跌到谷底他本人被俘虏后,羁留匈奴十载如果说霍去病首次出征以800骑轻取匈奴是幸运,那么其后的五次总不见得都是因为幸运吧?常言道,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这道理挺浅显,不是因为他的兵是汉帝国最强的他才打胜仗,而是因为他带兵能力是最强的,汉武帝才会把宝押在他身上同样将领着举国精兵,李广利最后一次对战匈奴陷于苦战之后,竟引师投降匈奴,就是最好的证明小霍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是无容质疑的。
被誉为国内十年内最好的纪录片《河西走廊》,第二集的主角就是小霍他三战河西使直通西域的河西走廊归在大汉版图之下,奠定了汉唐两朝中原政权经略西域的基础河西走廊就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他修理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后,从他们手中夺取的地域。
河西走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北面是塔克拉马干沙漠,南面是青藏高原在汉朝,这条狭长的走廊一经打通,中原政权就相当于突破匈奴的封锁线,打开了与西域三十六国及安息、大食交通的线路于后世而言,如果没有小霍三战定河西,势必会影响后世中原王朝对相当于今天新疆、内蒙古、西藏等河西走廊两侧地域的控制。
今天中国的版图是汉武帝时代打下的基础,霍去病六战匈奴定河西、平漠北,对汉朝疆域向北向西扩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实不用纠结他会不会兵法,要知道战神从来都是天生的成吉思汗也没有学过兵法,并不妨碍他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真正的军事天才都不是军校培养出来的,靠的是天赋和直觉。
5没错,战神都是天生的,可是战神能次次打胜仗也是有原因的就目前掌握的史料而言,没法研究霍去病的战略思想但二千年之后另外一位战神带兵打仗的记录,或许能够给予我们一点启示跟霍去病一样,很年轻就威震军旅的林彪,打仗之前通常都是亲自侦查敌情。
不记得是在哪一本书里看到过,某次战役之前,林彪花了一天多的时间,穿树林爬山头,把周边地形摸个透其时还下起雨来,浑身被淋透的在摸清楚地形之后,反而面带笑容看上去心情不错的之所以对这个细节记得很清楚,是因为觉得惊讶。
后来仔细一想,就明白了常胜将军不打无准备的仗,天才打胜战也是要靠勤奋的他脸上会出现笑容,肯定是在侦查周边的地形地貌之后,找到了出奇制胜的突破口 这一点猜测,在后来读到的一篇总结林彪带兵心得的文章之中得到印证。
林彪教导要上前线的指挥官,想打好仗要做到九条第一条,就是要勤快军事指挥员到战场,首先就要亲自熟悉地形,对周边的环境道路了若指掌,才能应对各种突发的战争状况第二条,要调查研究把敌情、地形、自己部队的情况掌握于心,才能做到指挥若定。
第三条,要有个活地图指挥员和参谋必须背熟地图,要熟悉每一段的地形地貌,深知用红蓝铅笔把山脉、河流、城镇、村庄、道路标划出来 从林氏九条不难看出来,想打胜仗受限必须对战场和对手足够熟悉,即使天才也要下侦查的笨功夫。
我们无从得知,在沙漠之中客场作战的霍去病如何侦查敌情,如何了解地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能够在大漠之中策马扬鞭游刃有余的他,绝地付出过不为人知的努力至少可以想见,他在战场上肯定是个很拼的人他的英年早逝,未必跟六征匈奴的劳累和艰辛没有关系。
如果汉武帝写回忆录,他肯定会恨苍天过早夺走他心爱的霍将军特别是在卫青也去世之后,对战匈奴他手上一直没用得力的将军李广利投降后,他停止了对匈奴作战他不仅给了霍去病身后的极大哀荣,并且爱屋及乌让其子霍嬗承袭爵位。
他对年幼的霍嬗非常爱重,泰山封禅的时候身边只留了霍嬗只可惜,泰山封禅之后,年少的霍嬗也死了霍嬗无子,霍去病的“冠军侯”爵位,只能“国除”霍嬗的身世,也是霍去病身上的一大谜题史书上并没有他的婚姻记录,可是他身后留子霍嬗。
嬗是婚生子还是私生子?为何袭了他爵位的嬗同样逃不开年少夭折的命运?是不是家族的遗传病发作了?这一切都无从得知就像我们不知道,除了蹴鞠他可有什么其他喜好?除了战场,他可曾眷恋朝堂一样 希望未来的考古发现,能够破解这些谜题。
只是如今,只能遥望茂陵,看他祁连山形制的坟冢上芳草萋萋;唯有仰望历史天空,感受大汉将星照彻千古的璀璨光焰。
文/图:千夜 部分图片来源百度霍去病贴吧千夜看历史纯原创游记、散文,原创实属不易,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QQ:695044130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 后记:每次写到后记,都会狠狠松一口气关于小霍,想写的就这么多了。
终于可以开始写他舅舅了,后面还有汉武帝、唐太宗,也许还会写秦始皇 更新龟速如我,本就没几个粉的,估计都快掉光了吧?或许是才华不够,写得很累很苦,跟别人的驾轻就熟相比,我好像是在干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很羡慕别人家一出手就是爆款,动则霸屏朋友圈。
可是,回到动笔的初衷,那些触动我的名胜古迹,那些追思怀想的历史人物,给了我灵感尽管写得很笨拙、很磨人,只要还有人愿意看,就不会觉得太寂寞只要能写出来,总归还是快乐的 卫青的墓在茂陵博物馆的围墙外,缘悭一面不能得见。
上网搜索了一下图片,乖乖,各种污染和无意识破坏,卫大将军可是受委屈了他受的委屈,可不止于身后的这点忽视一直觉得他的一生都是隐忍顺从的,可是在战场上,他又是如此铁骨铮铮的武将从奴隶到将军,从私生子到驸马,他的命运轨迹是一条奇妙的曲线,想了解他传奇香艳的一生吗?请关注下一篇《自古英雄皆寂寞,半生功名归尘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