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初高中衔接(历史学科初高中衔接具体实施办法)居然可以这样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注意到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与贯通,又注意到两者的区别”随着初中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注意到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与贯通,又注意到两者的区别”随着初中历史新课标的颁布,初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衔接与贯通,初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如何分层培育的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2022年12月1日,南沙区教师发展中心历史学科联合广东省谭方亮名师工作室开展了主题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与贯通”的联合教研活动南沙区全体初高中历史教师和谭方亮名师工作室教师共100多人共聚云端,深入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融通、分层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
本次活动由南沙区教师发展中心中学历史教研员冯金怀老师主持,广东仲元中学附属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谭方亮和南沙区教师发展中心党支部副书记、中学历史教研员梁锡明老师作为评课和讲座专家全程参与活动活动分上下午进行:上午为“一课三讲”课例观摩研讨,下午由谭方亮老师做专题讲座。
01聚焦内容衔接 探求素养进阶
活动首先进行的是“一课三讲”课例观摩和研讨,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南沙实验学校刘莹、张满和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莉三位老师立足新课标、新教材、新中高考,分别展示了八年级和高一年级的《辛亥革命》课例,积极探讨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与进阶策略。
三位老师各有风格,三节课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刘莹老师的课例基于深度学习,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历史基础和思维特点,通过任务驱动和故事讲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不觉间神入和深度探究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核心素养。
刘老师在单元设计的基础上,把本课内容进行了整合和提炼成脉络清晰的三个部分:一、摇摇欲坠的帝国——辛亥革命的背景;二、一声枪响震九洲——武昌起义的爆发,三、帝国覆灭民国兴——辛亥革命的影响这比教材只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目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节内容的整体构建和理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先是以历史时间轴结合视频和图片,生动展现辛亥革命前中华民族在近代屡遭侵略和中华民族抗战的历史,引导学生从宏观、长时段认识中国近代史,避免孤立、碎片化看辛亥革命并以材料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理解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在学习革命爆发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讲述自己最感动的革命志士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悟革命志士为救国救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与炽热的爱国心最后,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文字和图片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认识革命尚未成功,中国革命道路仍需继续探索,为学习下一节的内容做铺垫。
在课堂小结中,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上讲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联系古今历史,学习革命志士胸怀祖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张满老师的课例基于深度教学理念进行大单元设计,把单元主体提炼为:革命与转型,并把单元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有利于高一学生将本单元内容融会贯通,全面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的必然性和伟大历史意义及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时间轴、文献、音频史料和漫画,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尤其注重以不同类型的一手史料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史料的辨析,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经过和结果都是新旧势力交织、冲突的必然产物,学习客观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和局限性。
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一段内容为材料,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张老师在教学中引用了部分初中教材上的地图和内容,以充实高中的内容,起到唤醒学生初中历史认知在素养的培育上,张老师在初中史料“例证”的基础上,增加了“互证”内容,培养了高中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多角度思维,体现初高中思维和素养培养的衔接和进阶,很好衔接和融通了初高中历史教学。
刘莉老师的课例提炼了大概念——“振兴中华:革命救国与民族复兴”来统摄本单元内容,把本节内容放进整个近代史中分析在革命背景分析中,引导学生从近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和清末新政这大历史背景中探究辛亥革命的偶然与必然。
在对革命过程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袁世凯就任大总统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认识革命过程中各派势力的博弈与妥协,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分析革命过程历史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这一难点问题,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集体讨论从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体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思维进阶,也突显了高中历史教学的人文性和思辨性,使课堂更有历史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历史情境,在探究历史问题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02教师分享展特色 专家点评析共性
课例观摩后,三位授课老师分别详细分享了一个多月来深入备课磨课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三位老师分享了在专家的指导和团队的协助下,如何提炼单元主题、如何整合内容、如何创设历史情境、如何设计任务和问题链、如何选取合适史料、如何更好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也对课例进行了深入剖析与反思。
在分享中谈到最大的感受是备课磨课过程非常辛苦,但在专家不厌其烦的指导下,在反复研磨修正教学设计中个人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快速提升;也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教学素材,并有意把备课所得提炼成高质量的文章 三位老师全面分享后,梁锡明和谭方亮老师分别进行了精彩点评。
梁老师充分肯定了三节课例和课后的深入分享,认为三位老师在海量阅读历史专著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中三节课均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神入历史,在深度学习和探究历史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做到了四有:一是有学生,即老师眼中有学生,在设计和实施教学中都充分考虑了学情,很好落实以学为中心;二是有灵魂,虽然三节内容都很多,但由于老师都提炼了主题统领内容,聚焦家国情怀的培育,使课有了灵魂和思想高度;三是有方法,三节课都运用了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四是有实效,三节课都能基于学情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由于疫情原因,备课磨课都以线上为主,影响了备课质量,因此三节课都有待完善的地方,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要按课标要求完善教学设计,进一步围绕重难点问题精选史料,引导学生深分析问题中提升能力;二是课堂上要在关键处追问和点拨提升,不要浅尝即止;三是要在关注重大叙事和微观探讨,不要忘记历史教学的终极追求是育人,但育人中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随后,梁老师做了主题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促进深度学习”的微讲座在讲座中,梁老师结合三节课例,从为何要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意义三方面,以生动的案例和简洁的语言,分享了如何使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谭方亮老师在点评中也充分肯定了三节课例,认为三节课例有共性和特色其中共性是“四个重视”,即重视文本解读、重视历史叙述、重视情境创设、重视学习过程在共性基础上三节课又各具特色:刘莹老师的课有历史味、人情味,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张满老师的课重视对背景和意义的深分析,深挖掘,体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度;刘莉老师的课体现了大视野、大学术,善于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呈现历史,有浓厚的学术味,适合层次比较高的学生。
针对三节课存在的问题,谭老师提出了具体建议:一是加强对初高中课标和教材的研究,特别要关注课标中的内容分析和学业要求;二是初中教学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拔高,适当增加史料分析的内容,体现深度学习,促进与高中的衔接;三是高中历史教学要避免拔得过高,在关注大概念教学、大学术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根据学情设计和实施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
03立足课标新变化 实施育人新策略
下午,谭方亮老师以《从学段衔接的角度看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实施》为题,为大家做了一场有思想、有深度、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学术讲座谭老师首先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析了目前初高中衔接存在的问题,如教育观念、知识储备、能力和方法等存在巨大差异。
其次,从新时代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编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等方面,强调了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必要性;从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分析了初中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最后,谭老师具体提出了初高中历史衔接的实施策略,提出要从聚焦核心素养、整合教学内容、尝试跨学科活动、情景教学等方面入手进行有效衔接
本次南沙番禺两区的联合教研活动,聚焦核心素养的进阶培育,立足初高中历史教学全面衔接贯通育人,坚持问题导向,以初高中历史学科如何衔接为研讨的切入点,通过课例、专家点评和专题讲座,全面讲解和示范了如何找准初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衔接点,如何有效衔接贯通等核心问题,让老师在理论层面有了深刻认识,也懂得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到位,赢得了两区参加活动教师的高度评价。
活动结束后,老师们纷纷表示活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可操作性,收获很大通过这场两区教师长时间精心准备的教研活动,加强了南沙番禺两区中学历史教师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区域教研合作和中学历史教育质量提升
撰稿:张满、冯金怀复核:梁锡明审定:胡志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