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讲历史学专业(张雪峰对历史学的看法)学到了吗
走入文科的原野前,先准备充分你的物资。
高考的尾声总是很漫长——落下笔之后,你需要等待两个星期得到那最终的回答这最终的回答也不意味着尾声的终止,收到回答之后,你要即刻在短暂的五天当中做出抉择,这个抉择的重要性一点儿不亚于那个回答本身——没错,这个抉择就是。
“报志愿”每年六月底,在茫茫闷热当中,志愿选择的焦虑总在空气中燃烧,几乎所有人都会嗅到硝烟味选什么学校,报什么专业,总是令刚刚脱出封闭训练的高中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们困惑不已这不,这个焦虑在几天之前就爆炸了。
就在近日,知名考研高考名师张雪峰和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强在网络上产生了很大争执起因是张雪峰在此前某次直播当中说出“理科590分报新闻学?疯了?”与“如果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把他打晕”两句争议满满的话,他从新闻学的专业学习和就业现状来劝退这位考生。
之后,重大新闻学教授张小强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直称“报志愿不要被张雪峰忽悠”,认为新闻学未来会有广阔的前景,不能把新闻学和“搞媒体”挂钩
重大张小强的批评说句实在的,这个争议本质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两难问题”,只不过这段时间把它更大程度地捅出来了——但是“新闻学”事件又不能简单地概括为“月亮与六便士”的二难,事件的复杂度其实蛮大,所以我在下文会逐渐带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与我的看法。
当然,今天推送的主题是“想要学文科?你需要知道这些!”,所以讲述的主要结构还是某种“叮嘱”——不会太长,但是十分真实一 一定要基本了解自己选择的专业开启讨论之前,我有必要对“文科”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文科”其实是对。
“人文社会科学”的简称很明显,文科分为人文学科(我不太喜欢“人文科学”这个提法)与社会科学两大类人文学科具体包括文学(中文和外语)、历史学、哲学等等,这些学科的人文历史性比较强,不太涉及实证研究层面而社会科学具体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大家都能顾名思义出来,社会科学更关注社会运行的逻辑,因而实证研究的意味更强(比方说大家都知道的社会调查这个概念)。
当然,对两者进行刚性的划分也是不必要的,有不少学科兼备二者的性质,只是某一侧更突出一些这些我会在后头慢慢说1.不要为了“逃避什么(尤其是数学)”而选择文科在统计意义上,很多选择文科的同学,在报上志愿之后往往都会窃喜地感叹一下——以后就没有机会学习数学啦!结果入学之后发现,自己又要和数学遭遇了,于是就要短则难受一学期,长则痛苦一两年。
毋庸置疑,这些同学在报志愿的时候没有做好功课毕竟报志愿时间十分紧张,指望五天之内搞清楚自己的选择还是不太现实的在这里我想尽量地给出帮助(ps:不要那么害怕数学!!后面我会讲到!!下面的内容不是为了吓唬大家!!)。
首先,不是所有文科专业都不学数学延续上文对文科的划分,大多数人文学科(文史哲等)是不用学数学的,而大多数社会科学学科是要求学数学的社会科学学科中法学较为特殊,大多数学校的法学专业也对数学不做要求但是其他学科就基本“难以幸免”了,其中以
经济学为典型经济学的主干课程经济学原理里涉及数不胜数的经济模型,学习这些模型就需要有起码的数学基础不仅如此,经济学的高等数学要求是文科专业中最高的,不仅学习年限长,而且课程难度和理工科的高数基本持平此外也有一些经济统计类课程需要修读,不论如何,经济学的数理基础要求不低——在我印象里,不少学校对报考经济学专业的选科要求是必选物理,并且还会看你的数学成绩。
可贷资金市场供求关系模型,这已经是经济学领域入门级的模型了像政治学、社会学这类专业,虽然数学整体要求不如经济学,多数学校这两个专业的高数只需要读一学期,而且学的是相对最简单的“大学文科数学”但是此后也还需要学习社会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
,每年这类课程都会难倒一大批学生社会科学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如数学、统计学思路)来研究社会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行话一般叫“实证研究/经验研究(empirical study)”所以不难理解,学习这些学科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统计分析能力。
尤其是近几十年,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逐渐回到了主流翻阅近几年的社会科学方向的期刊,里面实证研究的论文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例如我从《社会学研究》随便抽的一篇论文——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刘精明教授所写的《教育扩张与分布型教育不平等——复合教育基尼系数的演化性质及其检验
》。
本图摘自《社会学研究》2023年第01期哪怕我之前提到的和实证研究似乎没什么关系的哲学,近几年也出现了向实证方法靠拢的研究趋势例如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吴童立教授所作的《“电车难题” 新探——基于一种理由面向的实验法。
》,研究伦理学经典的“电车难题”情境下大学生道德行动选择及理由的关联。虽然本科阶段哲学是不接触高数的,但是如果你有志向读哲学研究生,那么哲学研究的实证进路也还是有必要掌握的。
本图摘自《哲学研究》2023年第2期总而言之,为了不学数学去走文科,是很容易撞到南墙的如果你实在非常讨厌数学,一点儿都学不了的话,那就尽早尽快了解目标院校的目标专业的培养方案,看看有没有数学相关的课程,规避掉就好了。
但如果想学的专业肯定要学数学的话,也不用慌,因为大多数同学的数学水平没有什么差别,你的表现不一定很差,甚至有可能在大学数学学习中能够反转呢!而且,为了逃避些什么去选择一个专业,这个理由本身就不够充分选择一个专业的真正动机,应该是这个专业本身对你有什么吸引,而非其他专业你很无感。
比方说你在高中学数学学得很痛苦,你说你不想再接触数学了,那好,那你要学习什么呢?这个情况下人很容易做出这种决策:我好像对文学蛮感兴趣,那我去学汉语言吧!这么选择专业,是十分容易发现理想(这个理想实际上是幻想)与现实的差异的。
2.一定要基本搞清楚自己所选的专业要学什么!这一点与上一点是相辅相成的除了不能以逃避什么的思维来选专业以外,在做真正的决定时,你也要搞清楚自己选的专业是学什么的选择文科专业,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单纯的顾名思义。
这个错误实在是没法更典型了例如历史学专业,我敢说很多人选择历史学专业时,给出的理由是“我喜欢历史”——喜欢唐宋风韵,喜欢苏联史,喜欢读一战二战史,结果进入大学发现,学的课程怎么那么不一样啊!光一个史学理论就很恼人,外加中外历史的记忆背诵更令人头疼,你这个时候还会“保持初心”吗?虽然我不是读历史学的,不敢代表历史学的同学说话,但我对这句话还是有把握的——。
历史学不是讲故事听故事!再说我们政治学专业不少人看见政治学的“政治”两字就开始上头,以为自己平时指点俄乌战争台海局势,评论新闻热点国际纷争,偶尔再玩玩一些政治烂梗就是懂政治了进了校园大门你就惨了,政治学和政治还不那么一样,理论课程实在满足不了你的“热情”,权力、制度、国家、民主……这些枯燥的概念立马把你劝退。
如果你是这么顾名思义地进入这个专业的,那我对此只能表示遗憾了
“政治学教授,可不能堕落为政治股评师啊!”,图为复旦大学教授包刚升这两个专业还算好的,有些专业可能看名字都思不出来什么义……例如社会学,很多人看见这个专业就糊涂了:社会学是学啥的?研究社会?社会大了去了,到底是研究啥的?
那么该怎样初步了解一个专业呢?首先,第一种方法就是(批判性地)读一读这个专业的基本教材,最好是通识方向的不要瞧不起通识读本,这是你初步进入一个学科领域的最好入手的方式,它甚至是你读懂教科书的基础例如政治学专业的通识读本的代表就是复旦大学包刚升的《政治学通识》,可以从中掌握政治学的基础概念。
你不需要读这个专业的经典读本,像什么《君主论》《政府论》这样的,把基本知识掌握即可如果通识读本能读的很畅快的话,那这个学科可以说在你的志愿范围内。
其次,正如上文所及,浏览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学校官网应该都有)时,不仅要注意有没有自己实在接受不了的课程,还要注意专业的主干课程合不合自己意,自己有没有兴致学当然这个方法有一定局限,本质上也是在顾名思义。
但是有些课程实在是没把握的就可以提前避开(例如高考没选化学的想读机械工程,发现培养方案里有大学化学,就可以逃走了),如果有些课程很感兴趣,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课程的学习内容,看看符不符合预期再比如在b站上搜专业名称,一般第一个弹出来的就是学科基础课的网课(例如搜索“社会学”就会弹出北大卢晖临的社会学概论),如果有相关专业的教授入驻b站那更幸运了,教授肯定会在自己的视频中谈到对自己学科的理解。
二 选择文科,就要做好大概率就业不很理想的准备?回到开头的张雪峰“新闻学事件”,我需要重申一点——这一事件不具备“月亮与六便士”的性质,不是单纯的理想与现实的抉择我高中的时候看过张雪峰二零一几年讲考研的视频,简单概括他的讲课风格就是直接、俗、十分现实。
2020年往后他慢慢转向高考志愿方向,直播连线家长进行志愿建议但是他的风格依旧保持着——好就业导向、说话直接,水专业、不好就业的专业基本一律劝退
从事考研咨询时期的张雪峰对于新闻学,张雪峰自然也是没有太多好话,引来重大教授的批评也是在所难免但是这个事件中,重大教授张小强和张雪峰是两个相当的典型我对他们的态度都不是很肯定张小强对新闻学的前景十分看好,而且强调不能被张雪峰忽悠,为了就业放弃自己的爱好和擅长。
我对这个判断的判断是:YES and NO如果一个人确实爱好和擅长新闻学,那可以去学(如果不那么在乎就业的话这个选择就更有底气了)但是,如果你十分关心就业的话,那么新闻学肯定不算是好选择——哪怕似乎对口的官方媒体,招的最多的往往也是汉语言和计算机、软件类、数字媒体技术等的毕业生,新闻学的比较优势十分薄弱。
而且,本科阶段的新闻学其实教不了什么实际的东西,在汉语言和数字媒体面前都处于很尴尬的地位,乃至于清华大学的新闻传播类从2020年开始都不招本科生了,也就是说,新闻学不是那种就业不好但内容很具有吸引力的学科了。
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新闻学没有必要存在,而是新闻学会逐步成为一个强学术性学科,未来的重心可能更加靠近新闻现象的研究了总之,新闻学现在已经不适合大多数人
《不止不休》官方剧照,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心怀正义理想的记者韩东通过新闻调查努力帮助乙肝携带者群体,改变大众歧视乙肝携带者的现状的故事张雪峰确实很实际,他会在你谈理想的时候使劲泼冷水有时候我对这种十分实际的决策思维没有太多的负面看法,很难想象一个做决策。
完全不考虑现实情况的人如果一个理工科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我会推荐ta读计算机,只要ta对里面的课程不排斥;如果一个文科生很想学工商管理,我也会叮嘱ta这个专业没有那么光鲜,管理类本科很难找着对口工作。
但我是理想现实同时谈的人,这二者大多数时候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并不认同什么决策都要让就业因素优先(虽然它也很重要),但是在确定选择一个大家基本公认前景不好的专业时,你要思考好这些:(1)就业不是你的首要考量,或者你相信你的能力与热爱可以与这个专业匹配而。
得以获得出色的成绩,继而能够获得很好的出路;(2)这个专业可能很不如你的预期,专业的课程内容十分陈旧,你学不着什么能用得上的东西(有时候我也感觉,学术性强的学科的最佳出路可能就是教授了……)如果你想清楚了这两个问题,并且依然具有面对未来选择的信心,那我会支持你的决定。
四川大学哲学硕士毕业送外卖事件,展现了文科生就业现状的某个侧面文科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往往和“不好就业”紧紧相连,说句实在的,这个没有什么好反驳的,甚至应该大大方方地承认哪怕人们公认的好就业的文科——财经类和法学类(由于考公潮还可以加上汉语言),其实近几年的就业状况也不算那么乐观了,因为实在太卷。
所以,如果你很关心就业,那我肯定不会给你推荐文科而如果你真心愿意学文科,请做好就业不甚好的觉悟——甚至就不要想什么就业不就业,好好学习往上走就是了能力优秀的人选择是不会太少的关于文科与所谓“现实”的关系,我将在下一期探讨
“文科无用论”的时候再给予展开三 学习文科,更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里有不少人吐槽文科的普遍缺陷就是“门槛低”,其实我对此的判断也是YES and NO——有人说哲学门槛低,理由是自己可以对笛卡尔、马克思、加缪、萨特等人侃侃而谈,这似乎证明了哲学是不那么难进入的领域,至少能够流利地谈核物理和天文学的行外人是很少的。
但是,如果论起哲学原著、问题意识,甚至让他们自己圆融地表达对这些议题的见解,这又很困难了——你说哲学是门槛高,还是门槛低呢?其实我不认为“门槛低”是对一个学科的批判,门槛低本身不具有什么道德指涉,只不过就业市场的反映告诉我们“门槛低”等于“不好”。
文科门槛低,往坏了想,很多自以为是的人常常踏足文科领域张口就来,而且认为自己不用负什么责任;往好了想,这能让大多数人接触这个学术领域,让人们对我们的社会和文化有更多的认识正因为“门槛低”,所以文科生一定要具有这个意识:
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内你学习哲学专业,不能只懂哲学,不接触其他的人文社科;学习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多涉猎自己的“邻域”而且,文科的知识体系不具有严格分明的学科壁垒,许多知识都是不同学科兼有的。
社会学三大奠基人: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涂尔干(又译杜尔凯姆),他们除了是社会学家以外,也基本兼备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等身份不局限于自己的领域在当下甚至已经不仅仅是文科的共识,而是整个学科体系的共识,“学科交叉”已经是一个火了很久的概念。
不仅文科内部的界限不再那么重要——甚至很多学者都觉得文科没有必要分的这么细——文理科之间的界限也是可以被打破的是的,文科生当然也可以写代码,而且表现不一定差(“文科生转码”也成了现在就业市场的小小趋势)。
四 结语以上三大部分是我目前对文科的基本想法,其实我的感受不止这些,但是这三点是比较重要,而且对报志愿的同学们比较有帮助的重点我相信选择走文科道路的同学多多少少面临过一些阻力我是支持你们自己的选择的,但是,你一定要弄清楚你的动机,明确你的预期,这样才能平稳地走进文科的原野,打好未来人生发展的基础。
下一期我会阐明自己对“文科无用论”的解读,表达我对文科的“使命”的见解。END2023.6.1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