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类和历史学的区别(西北大学历史学和历史学类区别)学到了吗
如题
2023年4月15日14:00,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四分会场下午场的讨论在西北大学历史学院5-13室举行本场会议由西北大学古闻昕同学主持,由来自郑州大学的李妍茜同学、河南大学的戴朱汉同学、东北师范大学的刘健昌同学、吉林大学的牛牧远同学和山东大学的王若蘅同学分别汇报自己的论文,本场的评议老师是来自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的卢玲玲老师、代马锋老师评议的柏悦老师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李大伟老师。
第一位汇报人是李妍茜同学,她文章的题目是《“劣等处置”原则与1834英国济贫法改革》李同学先介绍了该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三类大致概括了研究成果李同学以“撕裂的维多利亚时代”为主题向我们表述了她之所以关注挣扎于此时英帝国下层的民众状况的选题缘由,并为我们列举了她所选取的众多外文史料,紧接着以树状图的形式介绍了论文的框架和三大组成结构。
接下来李同学正式引出了边沁关于对“劣等处置”原则的定义和这一定义在近代的政治经济诞生背景和具体源起制度法案在介绍英国对该原则的实践应用时,李同学将其分为“废除院外救济”“甄别贫困人口”“济贫院管理”三个部分,以突出该原则的实践精神和施政者的价值取向。
论文对“劣等处置”原则进行的评析,从预防贫困的积极作用、局限消极方面分别论述,并以此得出了对维多利亚时代该原则实施的情况及其对未来福利国家形成的影响 戴朱汉同学认为该文章优点众多,原始资料众多且使用充分,切入点合适,同时也提出马尔萨斯和边沁理论可以更多展开描述其与劣等处置原则的关联。
卢玲玲老师肯定了文章的诸多可取之处,但也指出了不足所在:卢老师认为文中只讲了旧的济贫制度有问题,却未说明旧制度问题何在,并且没有指明该原则的实行的根本推动力——工业资产阶级的意愿,对社会背景介绍不够此外文章还有部分内容不够明晰,存在逻辑矛盾;文中关于人口甄别的内容处理不当等问题。
第二位汇报人是戴朱汉同学,他文章的题目是《法国对俄贷款与法俄同盟主导权的转变(1894—1904)》戴同学首先回顾了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接下来戴同学将同盟关系分为三个阶段以梳理该主导权的演变转型过程,分别是俄国主导、法俄均势和法国主导,并论述了三个阶段形成的不同原因及其与国际环境变化的关系。
最后戴同学落脚到了法俄同盟与一战的关系上,从法俄同盟主导权的更易发展总结出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所在 李妍茜同学认为文章精彩之处很多,三阶段划分界定合理,多使用外交档案同时李同学也指出第三部分论述不够充分,文章长句略多,不易理解。
卢玲玲老师充分肯定了李同学总结的文章优点卢老师也认为文章对法俄同盟和国际关系因此而演变的逻辑存在部分漏洞同时认为文章过于夸大了法德矛盾和法国复仇主义情绪对法俄同盟的影响,以及文中对俄奥矛盾的部分忽视此外只以三阶段划分对法俄两国此时的互动状态过于单一纯粹化,忽视了其中复杂的交互过程与两国更多的考量,此外,部分材料论证不够充分。
第三位汇报人是刘健昌同学,他文章的题目是《灯塔与归船:登塔者圣西蒙与古代晚期拜占庭的社会凝聚》刘同学首先从圣徒崇拜与圣徒传研究现象谈起,以此为切入,更好地理解该主题的社会背景,随后对海外国内的研究状况作了简单介绍。
接下来,文章对登塔者圣西蒙传这一文本和他的故事作了介绍,并推广到圣徒崇拜的社会网络与社会功用,并辅助以模型图象和图表进行解释,最后以圣西蒙的社会凝聚效果为落脚点进行了总结 牛牧远同学赞扬了文章注重概念界定,知人论世,对关键词汇严谨阐释等特点,同时也指出应该界定好圣西蒙本人和其观念的区别,以及注意真实历史和传记作者取向等问题。
柏悦老师发言表达了马锋老师的诸多建议马老师认可了刘同学的诸多创新手法和研究方式,以及文中的跨学科思维应用但同时也指出文中过多不必要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问题,使得本可以用传统方法解决的问题复杂化马老师还指出译名替换要小心谨慎,同时也提醒作者应站在更广阔的地中海世界历史场域看待该问题。
第四位汇报人是牛牧远同学,他文章的题目是《论佐西莫斯对君士坦丁一世的书写与罗马衰亡史的构建》牛同学首先介绍了佐西莫斯关于罗马帝国的衰亡与君士坦丁的关系的观点,并介绍了自己选择古代晚期历史学的缘由。
他分析了佐西莫斯创作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条件,并解释了其笔下君士坦丁负面形象的具体内容,将其与罗马衰亡社会变动等联系起来,最后以佐西莫斯的历史书写意义为结尾 王若蘅同学表达了对牛同学文章体量之大并能融会贯通等优点的高度认可,也表示文中对佐西莫斯矛盾观点的看法可以进一步考察。
李大伟老师肯定了牛同学的优点后,也表示文中和“四大帝国”理论的融合可以进一步被阐发,并且可以从史家派别的角度考察这一时期以佐西莫斯为代表的诸位史学家的历史书写,深化文章内容
第五位汇报人是王若蘅同学,她文章的题目是《阿里安〈远征记〉中的历史书写与历史真实——以亚历山大锡瓦之行为例》王同学以历史事实和历史书写概念的介绍引出本文阿里安的历史书写,并介绍了文献选取、选题思路与价值。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集中在《远征记》的史料依据上,第二部分则聚焦于《远征记》中锡瓦之行的书写模式,第三部分则逐渐推理出阿里安本人对于此段历史史料选择的好恶取向的原因,即厌恶东方化,并从阿里安本人的时代角度对此做出解读。
刘健昌同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出了文中的许多引用、语言、注释等方面的格式问题,并且对后续亚历山大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推荐书目李大伟老师对文本分析的细致进行了赞扬,同时也表示可以重新构思锡瓦之行和阿里安历史书写的先后安排顺序,使论述结构更合理。
李老师也对罗马时代其他分析的广阔内容表示了支持,但也指出了应该纵向分析史学书写对此事的态度,用更全面的维度解释东方化与亚历山大,提升可信度
自由讨论环节后,参会的老师同学合影留念,第四分会场下午场的会议圆满结束。
史林新苗
微信号:slxmbjb会议纪要:孟佳璐、邹力彤图文编辑:方俊瑶责任编辑:李宇思、阮云舒审核发布:柏悦、赵虎、顾成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