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eandq.com
晓安科普

历史学家许倬云(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学会了吗

2023-10-24Aix XinLe

一个海外赤子的万古江河

历史学家许倬云(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学会了吗

 

△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许倬云先生,国际知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许倬云先生是江苏无锡人,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史学系,1962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科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担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主任,1970年赴美,任教于匹兹堡大学迄今。

许倬云是不幸,一出生就因肌肉发育不良,不良于行,终身依赖双拐他又是幸运的,十九岁拄着双拐走进台大历史系,七年里陪伴他学习的老师,是李济、董作宾、沈刚伯、李宗侗、凌纯声、芮逸夫……这些学界泰斗在关键时刻对他伸出援手的,是傅斯年与胡适两位先生。

1957年,许倬云赴美求学,适逢美国的汉学研究的恢弘时代大批中国知识分子流寓美国,何炳棣、黄仁宇、杨联陞、徐中约、周策纵,余英时、杜维明、李欧梵……许倬云与他们亦师亦友,时相往还,共同奠定了海外中国研究巅峰期的基石。

1999年,许倬云在匹兹堡大学退休此后,他便开始全力写大众史学“我觉得既然我们老百姓要问老百姓生活上的问题,我们学历史的就应该有交代”这便是他写《万古江河》的初衷:从文化的角度讲“中国”的形成,也是近年来在中国出版的一系列“说中国”、“说历史”图书的初衷——为老百姓写史。

明天就是许先生的九十大寿。忽忽二十载,许先生又出了不少新作。最新的作品《许倬云说美国》最近问世。身居美国半个多世纪,许先生对美国文化有零距离的体认,对美国由盛而衰的现实有深刻剖析。敬祝先生健康长寿。

扫码即可选择购买▽

许倬云:一位历史学家的奥德赛文 | 冯俊文来源 | 许倬云说历史(ID:hsuhistory)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陷落后返回故乡,一路遭遇“忘忧果”的诱惑,独眼巨人、海神波塞冬、魔女喀耳克及宙斯的攻击等重重险阻,历时十年才得以与苦苦等待的妻儿团圆。

澳大利亚学者迈克尔·扬,为人类学奠基者之一马林诺夫斯基做传,采用上述典故,将其命名为《马林诺夫斯基:一位人类学家的奥德赛》(1884—1920),记叙其传奇的前半生,并尝试解读“马林诺夫斯基何以成为马林诺夫斯基”。

许倬云先生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趟“奥德赛之旅”。其间的家国变迁、世事沧桑,沉浮其间的许先生本人经历的离乱、求学、推动台湾社会变革等,接续起来就是一部个人视角的中国近现代史。

△许先生在南京中研院史语所旧址奥德修斯返乡前最后一站是斯克里亚岛,席间听到歌手吟唱特洛伊战争,掩面而泣,向国王讲述了自己十年来的种种艰辛,感人至深“中研院”史语所先后二十八次对许先生进行访问,于2010年由其弟子陈永发等人整理而成口述历史《家事国事天下事:许倬云院士一生回顾》,结合《许倬云谈话录》等书中所涉及的个人经历部分一并读来,让人不禁想起奥德修斯的掩面而泣。

其实,杜甫《赠卫八处士》尾联两句也将这种情绪表达得凝重深沉: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许先生出身无锡大族,“开坛始祖”是青岩公许松佶(—1764),乾隆年间官至湖南巡抚,可惜未及上任就过世了至今还能见到山西巡抚觉罗石麟保举许松佶的文书,上有雍正朱批。

其父许凤藻(1891—1953)为清末海军军官,辛亥革命爆发时恰好在武昌,曾力阻萨镇冰军舰,将其堵在九江湖口后来孙中山写过“海天一色”的条幅赠送给他,49年以后带到台湾在北洋政府海军部许凤藻做到海军少将,1928年转任厦门海关监督,两年后许先生在厦门出生。

△清末海军军官留影,后排左二为许父凤藻公数十年后许先生曾携夫人回厦门访旧,当年鼓浪屿日光岩的厦门关监督公署官邸,已变成厦门大学海关研究中心的宿舍许家老宅“既翕堂”,1987年曾被列入“无锡市文物遗迹控制单位”,1996年被拆迁改建为无锡市检察院大楼。

只留下门前的下马石,被搬到东林书院,现在还能见到许先生兄妹八人,他排行老七,与其弟弟许翼云是一胎双生成人后许氏兄妹均就读于名校,或在大学任教,或从业律师、银行业,各有成就许家后辈也是人才辈出,许倬云二姐许婉清之子李建复,是《龙的传人》原唱,与蔡琴等人组建过“天水乐集”;著名歌手王力宏,则是其长姐许留芬的孙子。

许先生近三十年来以“学术大众化传播”享誉两岸,饶有兴味的是,当今新一代的年轻人了解他,却是通过“王力宏的学霸舅公”这一角度有一张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许先生身着深蓝色外套,讲话时两撇银白色的寿眉分外抢眼,旁边的王力宏红T恤、蓝色牛仔,胡子没刮,侧身听得极其认真。

△王力宏与舅公许倬云先生01抗战经历对其影响至深1934年,许先生随父移居沙市荆沙关监督公署抗战开始后,沙市地处要冲,逃难的人经此转往四川,川军也经此开赴前线在沙市家门口的下马石旁,眼看着一队队川军开往台儿庄,有许多士兵还是小孩子。

那时候他才只有七八岁,却因为母亲一句话,“这些人可能再也回不来”,一夜之间突然长大七十年后回顾起这段往事,许先生还是忍不住伤心流泪抗战中的这段经历对许先生影响至深,战争的烙印使他对日本人的“恨意”直到很多年以后才慢慢消解掉,身上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却始终不渝——这也影响到许先生后来的人生选择:无论是学术研究之余亲身参与台湾政治民主化改革,还是晚年坚持面向大众的史学写作,都是这种情怀的外化。

△抗战时期的许氏兄弟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深入中国传统社会最底层的经历,使得他对中国社会复杂性的认识——包括对传统中国精耕细作的农家手工业和市场网络的认识,都远较常人深刻、真切,这种经验也直接影响几十年后他写作《汉代农业》一书及《求古编》中的若干章节(包括导言)。

无独有偶,余英时先生讲述在老家安徽潜山的生活,也曾着意强调这段经历对其体察传统中国社会,所起到的作用抗战胜利后,许父曾先后负责清理航道、管理外汇等工作,1948年退休,不久遭遇通货膨胀,丰厚的退休金连带积蓄都变成废纸。

1953年,许父在台湾过世,享年60岁02问学芝加哥大学四九鼎革,许先生随家人迁台,考入台大外文系,在傅斯年的建议下转入历史系一直读到硕士毕业七年间他师从李济、董作宾、芮逸夫、李宗侗等前辈学者,专攻上古史,后来他在芝加哥大学完成博士论文《。

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凭借的就是研究所时期在芮逸夫指导下,做《左传》人名谱系打下的基础。李济要求学生“不收古董”,他的学生许倬云、张光直和李亦园都谨遵师训。

△许倬云先生在芝加哥大学1994年至1996年张光直出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期间,有人偷运郭店楚简的一部分到香港,当时许先生恰好在香港讲学,就出了十万港币的定金,余款由张光直向辜振甫募集,打算买给史语所做研究用。

结果,考虑到“不收古董”这一师训,他们终究放弃了购买计划后来,这批竹简被日本人买去了,非常可惜可他数次讲到此事,都表示无怨无悔  1957年,经胡适四次努力争取,时任中研院考古所助理研究员的许先生,获得纽约华侨徐铭信提供的1500美元奖学金,赴美攻读历史学博士。

1962年3月2日,许先生学成返台当日,恰逢胡先生出殡他赶到南港中研院送先生最后一程,因为先天不良于行,只能送到山下,内心百感交集 

△胡适之先生葬礼这一时期是美国汉学研究大发展及学术范式转型期,按余英时先生《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研究在美国的转向》一文所说,就是“开始了一个划时代的转向”(《读书》,2014.7)汉学不仅从传统的东方学一个分支独立出来,关注点从古代中国转向现代中国,研究方法也开始引入社会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理论。

1956年何炳棣在哈佛东亚中心担任研究员,费正清就曾邀请过他与人口学家艾琳·陶伯夫妇对谈——其丈夫康纳德任职于联邦普查局,商讨共同研究,可惜因分歧过大未能合作成功  余英时的亲身体会是,这种变革与二战后东亚格局的变化有关:国民党败退台湾,引起美国朝野争论“美国为什么失掉了中国”;其后的朝鲜战争,恐怕更加刺激了美国人。

1955年,费正清主持的哈佛东亚中心成立;哈佛燕京图书馆的收藏重心,也从古代转向现代东亚和中国同时,1949年后大批中国知识分子流寓美国,也为这一领域注入了力量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1957年9月31日,德国汉学家傅吾康访问哈佛东亚中心,在同一层楼就碰到了周策纵、徐中约、瞿同祖、杨联陞等华人学者其他一流大学也竞相着手现代中国研究且成果斐然,这都不是偶然所致。

前几年许先生有篇文章回顾美国汉学研究,也持相同看法不过,许先生没有进入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他选择的是芝加哥大学的东方学研究所,这与何炳棣取道西洋学的路径极为相似芝大东方学研究所的重点是埃及和两河流域的考古,也有一小部分人做希腊考古和中国古代研究。

许先生在这里接受了社会学、宗教学以及计量统计学方面的训练,也熏染了芝大“眼光宏阔”的学风、大问题意识何炳棣在回忆录中,对芝大这种学风颇有微词——他一生只做“世界第一流的学问”学术上许先生以上古史研究著称,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求古编》等著作行世。

2010年 “中研院”为许先生庆寿,院士杜正胜如是评价:“许先生最大的影响不在于上古史,而在于所引入的那种关注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视角”许先生上述学术代表作,与何炳棣研究明代人口及稍晚的中研院同人毛汉光研究魏晋时期社会流动的方法,大致都体现同一学术取向。

参与台湾社会转型  许先生他们这一辈经历过战乱年代辗转流徙之苦的人,相较而言有着更深重的家国之思陈永发也评价他说:(许先生)“尤其不是学院象牙塔的专家型学者”与许倬云同岁的余英时先生,曾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我到哪里,哪里就是中国。

”这句话脱胎于德国小说家、1929年诺奖得主托马斯·曼,1938年他因公开批评纳粹流亡美国,接受《纽约时报》时说:“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德国我带着德意志文化我与世界保持联系”这体现他们对自身及根植其中的文化的强大自信,以及承担精神。

△托马斯 · 曼(Thomas Mann,1875-1955)如今两位先生年事已高旅居海外也有数十年,对两岸所发生的事情(如台湾服贸事件、两岸关系等),他们仍频频发声一方面是履行一个知识分子的职责;更为深层次的,还是他们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及人民,怀有一份深情。

早年许先生就被誉为“傅斯年型的人物”,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组织能力都是一流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就曾参与过美国的民权运动,及台湾主导的学术外交活动事实上整个台湾民主化的进程他都参与其中蒋经国和陈诚都曾约见过他,借以了解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

1972年蒋经国连续5年,每年夏天召开“建设会议”都会请许先生回台湾参加七十年代以后,他经常在《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上撰写社论,针对台湾发生的事情针砭时弊,多的时候一个星期能写五篇碰到紧急的情况,甚至会有编辑电话口述事件的前因后果,一个小时后许先生写好文稿,再打电话回去,由录音机记录、整理。

由此也可见许先生的捷才许先生做事效率极高,我发给他的邮件基本上当天就能见到回复,十几万字的书稿,终审定稿的时间通常只需一两天即可看完他和台湾媒体界的关系,保持了四十年之久,及至2001年张学良过世,《中国时报》社论依然由他执笔。

在台大其间,许先生和殷海光等自由主义人士多有交往当时殷海光家门口有个馄饨摊子,实际上就是情治部门专门派过来监视他的,一般人也就不敢轻易上门但许先生经常上门找他聊天,谈读书、谈政治当时台大校方不批准殷海光的演讲,许倬云就以自己的名义申请。

开场时先上去讲一段:“今天我不想讲了,请殷先生代打”相关人员也只能在下面干瞪眼,脸色很不好看政治上许先生一直是反对党治,当时台大训导处的组长发展他入党,许先生的回复是:“先生,能不能留几个干净的人在外面?”。

△殷海光(1919-1969)许先生对台湾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两本书:《台湾四百年》与《家事国事天下事》前者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不到十万字,却对台湾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有着精准的理解及分析;对台湾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回顾与反思,则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

政治上许先生批评台湾“政党的对峙,乃是以大陆取向和本土取向为楚河汉界”;经济上许先生充分肯定台湾的建设成就,但对台湾贫富分化、族群对立、环境恶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台湾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但也并非某些人想象中的,是一片“纯良”、充满“民国遗韵”的世外乐土——每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有各自的问题。

除此之外,许先生还以亲历者的身份,不断呼吁大陆读者要对台湾“心存同情”“也会因为同情,所以能更深刻地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本关于今天台湾人的精神与困境之书他们面临的很多问题我们正在经历,另外一些问题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要面对。

他的口述自传《家事国事天下事》相关部分,则更侧重于个人视角亲历的台湾变革,其间的种种细节

03面向大众的史学写作但是在两岸三地,许先生影响更大的可能是大众史学的写作近二十年来,他陆续出版了《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许倬云看历史系列”“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等三十余种有的书是精心撰著而成,有的则是在企业、高校讲座的课件整理而成。

但所有的这些作品,都有着一以贯之的内在理念——他关注的始终是与当下、与中国相关的大问题,“他关怀的不只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更是中国文明在面对科学文明挑战后的未来”(陈永发语)除此之外,近二十年来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西方主导主宰人类历史数百年的现代文明已现衰象,科技文明之后,我们的出路在何方?或许,这种文字背后的问题意识和情怀,也是许先生的书受到白领、商人、学生等阶层喜爱的原因。

某次和一个做警察的朋友闲聊,话题说到许先生,对方肃然起敬——“《中西文明的对照》我读过,非常好你再给我推荐几本”

△《许倬云说美国》许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今天中国可以不要一篇细致的学术文章,但需要普通读者读得通的文章”去年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推荐给新生人手一本《万古江河》,今年的《十三邀》对许先生的访问,这两件事情,把他的作品推到了更年轻一辈普通读者的世界。

我想,这也是许先生一直以来的愿望,也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许先生大陆出版的部分作品行笔至此,突然想起余英时先生讲的一个佛经故事:昔有鹦鹉飞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尔虽有志意,何足云哉?对曰: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

△2018年,许倬云孙曼丽奖学金捐赠仪式在无锡辅仁高中举行THE END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梁漱溟纪念特别讲演| 《金陵刻经处》新书分享会|《谢辰生口述》新书分享会|杜春媚对话郭海平|千古聚讼《兰亭序》|对话舒国治 | 对话叶兆言 | 周文重大使讲演 | 五作家文学冷餐会| 博物馆史对话 |

晚年柳诒徵 | 程章灿谈胡小石 | 民国知识人| 王笛《袍哥》新书分享会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婚|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叶圣陶孙女回忆姑苏叶氏文学世家|孙中兴谈爱情|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高峰论坛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社会心理学会云南暑期班| 杨国枢先生追思会|郑小悠:年羹尧之死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高欢藏品展特别活动 | 魏定熙《权力源自地位》新书对话会 | 2018共读南京之《南京城市史》

| 中国首部书店话剧 | 四姝昆曲雅集 | 徐新对话刘成 |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周琦教授品读百年越南| 福克《两性》新书分享会|社会学十位长江学者聚首贵阳|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之美系列讲演

 | 谷岳南京分享会 | 谢宇教授系列讲演|对话: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精神|周志文《论语讲析》新书分享会|“双十一”消费魔咒特别论坛|王阳明逝世490周年特别论坛|茶叶:中国与世界|大学教授对话著名作家:中小学作文改怎么写?

|文学名刊主编南京见面会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五十讲》|青年作家费滢《东课楼经变》新书分享会|仰之弥高:20世纪中国画八大家特展|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甘满堂:闽台庙会中傩舞阵头与瘟神信仰记忆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张静:研究性思维的逻辑|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陈作霖逝世100周年纪念演讲|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书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历史历史学家许倬云(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学会了吗

2023-10-24Aix XinLe102

历史学家许倬云(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学会了吗一个海外赤子的万古江河…

科学中国科学网首页(中国证据科学网)这都可以

2023-10-24Aix XinLe130

中国科学网首页(中国证据科学网)这都可以引言不明飞行物(UFO)一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个谜团,也是科幻电影和小说的常见题材。人们对UFO的存在与否、性质与意义、来源与目的等问题充满了好…

科普中秋手抄报内容的字(中秋手抄报内容的字250)快来看

2023-10-24Aix XinLe199

中秋手抄报内容的字(中秋手抄报内容的字250)快来看古代民族在中秋节前后举行祭祀月神,文字记载已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记载更多,后来加上吃月饼杀的传说,中秋节成为有民族意识的节日。明清以来成为一年中三…

科学中国科学网首页(中国人文科学网)学会了吗

2023-10-24Aix XinLe83

中国科学网首页(中国人文科学网)学会了吗7月28日下午,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科学发展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成果开发中心)(以下简称“人文科学发展公司”)…

探索描写立春的唯美句子(立春诗句唯美句子)速看

2023-10-24Aix XinLe172

描写立春的唯美句子(立春诗句唯美句子)速看能得几回还夜雪,相看一笑又春风。——程嘉燧《雪后立春酬茂初见访》看遍上林花,著意怜芳草。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