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专业基础(历史学专业基础考研真题)速看
根据《尚书·吕刑》所记,周代的刑罚有五种,即墨;这五种刑罚的律条,墨刑和劓刑各一千条,刖刑五百条,宫刑二百条,大辟二百条,共有三千条。
1999年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1.五刑根据《尚书·吕刑》所记,周代的刑罚有五种,即墨(脸上刺字涂青,罚为奴隶的标记);劓(割鼻子);(断足,即刖刑);宫(男子割势,即阉割生殖器和女子幽闭);大辟(斩首)。
这五种刑罚的律条,墨刑和劓刑各一千条,刖刑五百条,宫刑二百条,大辟二百条,共有三千条其法网严密,远远超过了前代2.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其代表人物有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其区别即在于各国对东、西两大强国齐或秦的不同关系。
如各国南北相联系,共同对付秦、齐之一,即为合纵;各国与秦、齐之一结成东西横向关系来对付南北他国,即为连横秦、齐在适当的时机也通过加入合纵集团来对付对方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3.王莽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初始元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
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的不满由于他削王为候,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加之黄河改道,天灾肆虐,各地农民纷起反抗4.《水经注》
北魏时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郦道元著,成书于518年郦道元以《水经》为基础作了补充和发展,记河流水道1252条,注文共约30万字《水经注》史料价值很高,引书达438种,逐一叙述各河道的概况,以及河道经过之处的山陵城邑、建筑名胜、珍物异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
本书集中国6世纪前地理学著作之大成,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5.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唐后期朝官内部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次朋党之争牛党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进士及第出身的官僚集团,代表庶族地主;李党是以李德裕为首的门荫出身的官僚集团,代表士族地主。
两党明争暗斗,为争夺权势相互倾轧牛李两党之间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拔官员的途径李党重门第,牛党重科举二是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李党主张抑制藩镇势力,牛党主张姑息两党之争从宪宗朝 一直延续到宣宗朝,文宗朝最为激烈,前后历时近四十年。
牛李党争加剧了唐后期的政 治腐败和社会混乱,加速了唐朝的衰败6.锄社金元时期北方农村较为普遍的一种互助组织通常由十家左右组成农忙之时, 全社劳力先锄一家之田, 然后依次锄治由被助锄家供给饮食锄社系自愿结合, “乐事趋功, 无有偷惰。
”若其中有病患之家, 本社各家共力助之, 故田无荒秽, 岁皆丰熟7.开中法明初为解决边地军粮不足问题而采取的一项经济措施政府利用食盐国家专卖制度,规定盐商运粮到边地充实军粮,可以换取政府的盐引,然后持盐引到指定的盐场领盐,再到指定的地区贩卖,是为“开中”。
后商人为免去运粮的费用,便在边地雇人屯田,就地征粮,换取盐引此法对于供应军粮及开垦边地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8.改土归流明清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明朝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世袭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命的流官。
雍正时期,鄂尔泰任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改土归流先后在云贵川桂等地进行,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府县厅州,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等改土归流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巩固西南边防。
二、简答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演变的主要内容入及其实质曹魏时期的屯田制曹魏建国后,实行屯田制当时的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形式:所谓民屯是把召募来的流民和收编的黄巾军家属按军事制度编制起来,专门从事农业生产。
民屯的组织系统自上而下是大司农→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屯司马→屯(田客五十人)军屯又叫兵屯,是由军队进行的屯田,由大司农派度支校尉、度支都尉到军屯所在地管理军队屯田其编制仍以军队的营为单位,每营有佃屯田兵六十人。
屯田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云:“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西晋时期的土地制度根据门阀政治的需要,西晋王朝在经济上实行了占田制。
所谓占田,是指国家准许个人占有的土地数量,并不是由国家授田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百姓占田的规定普通百姓,男子占田70亩,女子50亩一是对官员占田的规定品官一至九品可占田50顷至10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均田制。
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一般农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为备休耕,露田加倍授给露田年满七十还官;桑田可作为私田,不必还官(2)露田和桑田均不得买卖,但原有桑田超过二十亩的可以买卖其超出的部分。
(3)地主可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情况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与农民相同,耕牛每只授田30亩,但仅限四牛(4)地方官按官职大小授给公田,剌史15顷,县令6顷2.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其一生的实践,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一)北宋中期的形势北宋中期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 中和赋役苛重,致使农民和士兵起义不断发生随着吏治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加重,到庆历年间,以农民和士兵为主体的起义不断壮大。
在这些起义中,以王伦领导的沂州士兵起义、京西张海和郭邈山领导的起义、湖南桂阳监瑶族人民的起义和河北王则领导的起义影响较大(二)主要内容(1)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富国),主要措施有均输法、青苗 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2)军政方面的改革(强兵),主要措施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3)教育和科举方面的改革在教育改革中,主要是在京师和州、县广泛兴建学校,在太学实行“三舍法”;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 规定应举人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
(三)局限性(1)由于变法派触动了北宋大官僚、大贵族、大地主集团的既得利 益,引起他们激烈的反对和攻击,推行新法举步维艰(2)新法本身的一些弊端和王安石与吕惠卿等人的矛盾和纷争,削弱了变法派内部的力量宋神宗后来在强大的保守派的压力下也曾有过动摇,致使王安石两度被迫辞去相职,对变法事业造成了一定损害。
(3)变法后期,宋神宗把改革的重点转向职官制度,而削减了原来新法中抑制豪强兼并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内容,只重视扩大税源和加强各项军事措施,企图求得对辽、夏战争的胜利由于两次对西夏战争的失败,神宗于元丰八年(1085年) 忧愤而死。
(4)同年,哲宗即位,改元元祐时哲宗年仅十岁,由其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重用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文彦博等,原变法派人物相继被贬黜流放,在一年间,新法全部被废止这件事史称“元祐更化”王安石也在元祐元年(1086年)抱恨而死。
变法运动归于失败1999年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1.五刑根据《尚书·吕刑》所记,周代的刑罚有五种,即墨(脸上刺字涂青,罚为奴隶的标记);劓(割鼻子);(断足,即刖刑);宫(男子割势,即阉割生殖器和女子幽闭);大辟(斩首)。
这五种刑罚的律条,墨刑和劓刑各一千条,刖刑五百条,宫刑二百条,大辟二百条,共有三千条其法网严密,远远超过了前代2.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其代表人物有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其区别即在于各国对东、西两大强国齐或秦的不同关系。
如各国南北相联系,共同对付秦、齐之一,即为合纵;各国与秦、齐之一结成东西横向关系来对付南北他国,即为连横秦、齐在适当的时机也通过加入合纵集团来对付对方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3.王莽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初始元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
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的不满由于他削王为候,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加之黄河改道,天灾肆虐,各地农民纷起反抗4.《水经注》
北魏时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郦道元著,成书于518年郦道元以《水经》为基础作了补充和发展,记河流水道1252条,注文共约30万字《水经注》史料价值很高,引书达438种,逐一叙述各河道的概况,以及河道经过之处的山陵城邑、建筑名胜、珍物异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
本书集中国6世纪前地理学著作之大成,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5.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唐后期朝官内部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次朋党之争牛党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进士及第出身的官僚集团,代表庶族地主;李党是以李德裕为首的门荫出身的官僚集团,代表士族地主。
两党明争暗斗,为争夺权势相互倾轧牛李两党之间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拔官员的途径李党重门第,牛党重科举二是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李党主张抑制藩镇势力,牛党主张姑息两党之争从宪宗朝 一直延续到宣宗朝,文宗朝最为激烈,前后历时近四十年。
牛李党争加剧了唐后期的政 治腐败和社会混乱,加速了唐朝的衰败6.锄社金元时期北方农村较为普遍的一种互助组织通常由十家左右组成农忙之时, 全社劳力先锄一家之田, 然后依次锄治由被助锄家供给饮食锄社系自愿结合, “乐事趋功, 无有偷惰。
”若其中有病患之家, 本社各家共力助之, 故田无荒秽, 岁皆丰熟7.开中法明初为解决边地军粮不足问题而采取的一项经济措施政府利用食盐国家专卖制度,规定盐商运粮到边地充实军粮,可以换取政府的盐引,然后持盐引到指定的盐场领盐,再到指定的地区贩卖,是为“开中”。
后商人为免去运粮的费用,便在边地雇人屯田,就地征粮,换取盐引此法对于供应军粮及开垦边地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8.改土归流明清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明朝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世袭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命的流官。
雍正时期,鄂尔泰任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改土归流先后在云贵川桂等地进行,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府县厅州,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等改土归流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巩固西南边防。
二、简答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演变的主要内容入及其实质曹魏时期的屯田制曹魏建国后,实行屯田制当时的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形式:所谓民屯是把召募来的流民和收编的黄巾军家属按军事制度编制起来,专门从事农业生产。
民屯的组织系统自上而下是大司农→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屯司马→屯(田客五十人)军屯又叫兵屯,是由军队进行的屯田,由大司农派度支校尉、度支都尉到军屯所在地管理军队屯田其编制仍以军队的营为单位,每营有佃屯田兵六十人。
屯田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云:“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西晋时期的土地制度根据门阀政治的需要,西晋王朝在经济上实行了占田制。
所谓占田,是指国家准许个人占有的土地数量,并不是由国家授田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百姓占田的规定普通百姓,男子占田70亩,女子50亩一是对官员占田的规定品官一至九品可占田50顷至10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均田制。
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一般农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为备休耕,露田加倍授给露田年满七十还官;桑田可作为私田,不必还官(2)露田和桑田均不得买卖,但原有桑田超过二十亩的可以买卖其超出的部分。
(3)地主可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情况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与农民相同,耕牛每只授田30亩,但仅限四牛(4)地方官按官职大小授给公田,剌史15顷,县令6顷2.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其一生的实践,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一)北宋中期的形势北宋中期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 中和赋役苛重,致使农民和士兵起义不断发生随着吏治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加重,到庆历年间,以农民和士兵为主体的起义不断壮大。
在这些起义中,以王伦领导的沂州士兵起义、京西张海和郭邈山领导的起义、湖南桂阳监瑶族人民的起义和河北王则领导的起义影响较大(二)主要内容(1)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富国),主要措施有均输法、青苗 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2)军政方面的改革(强兵),主要措施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3)教育和科举方面的改革在教育改革中,主要是在京师和州、县广泛兴建学校,在太学实行“三舍法”;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 规定应举人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
(三)局限性(1)由于变法派触动了北宋大官僚、大贵族、大地主集团的既得利 益,引起他们激烈的反对和攻击,推行新法举步维艰(2)新法本身的一些弊端和王安石与吕惠卿等人的矛盾和纷争,削弱了变法派内部的力量宋神宗后来在强大的保守派的压力下也曾有过动摇,致使王安石两度被迫辞去相职,对变法事业造成了一定损害。
(3)变法后期,宋神宗把改革的重点转向职官制度,而削减了原来新法中抑制豪强兼并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内容,只重视扩大税源和加强各项军事措施,企图求得对辽、夏战争的胜利由于两次对西夏战争的失败,神宗于元丰八年(1085年) 忧愤而死。
(4)同年,哲宗即位,改元元祐时哲宗年仅十岁,由其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重用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文彦博等,原变法派人物相继被贬黜流放,在一年间,新法全部被废止这件事史称“元祐更化”王安石也在元祐元年(1086年)抱恨而死。
变法运动归于失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