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奇人物纪录片(历史传奇人物电视剧)学会了吗
知史鉴今,敦煌文化必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继承、创新与传播中,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驼铃声声,一支驼队在夕阳中走向大漠深处,观众的思绪也随之被带回到了两千年前的敦煌郡,大漠孤城,蛮荒苍凉,历史的迷雾正在渐渐消散……
近期在腾讯视频上线的《敦煌:生而传奇》就这样拉开了序幕,该片一经播出,就引发网友热议,“燃”“热血”“大男主剧情”“香”成了网友评论的关键词,甚至有网友在微博上看完班超“三十六人抚西域,六头火炬走匈奴”的故事片段后,发出灵魂一问,“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名字?”
无怪乎网友会有这样的疑惑,实是因为《敦煌:生而传奇》无论是叙述方式还是镜头质感都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惊艳感,不得不说拍的“太不像纪录片了”!
聚焦人物,以点带面勾勒历史全景作为首部人物纪传体·剧情式传奇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摒弃了以往纪录片中以历史事件的演化为顺序的讲述方式,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从大汉到晚唐,以班超、仓慈、沮渠蒙逊、武则天以及高僧吴洪辩为代表的多位传奇人物的刻画上,以他们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为点,历史上的贡献建树为线,围绕敦煌,辐射勾连出一座城池、一个地域的历史发展全景,这种对人的关注正如中方制片人朱乐贤所说“宏大的历史最终落到了人身上”。
在片中,这些曾经隆重登场过的历史人物不再身影模糊,依托于充足的历史依据和严谨的态度,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他们的面庞更加具象、清晰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在一个个细节刻画中,人物形象也渐趋丰满,充满人性张力。
班超,这位被誉为“史上最强外交官”的传奇名将,41岁投笔从戎,带着36人出塞西域,出使鄯善国时明知是鸿门宴也欣然赴局,烛光映照间,班超和鄯善国王广虽手执酒杯谈笑风生,但眼中光亮忽明忽暗,早已涌起风云万千。
在鄯善初捷之后,该片又直接将笔墨落于他果断拒绝贵霜和亲提案,以数千人奇袭几万人为大汉挣得强大盟友一战上……“初捷”与“奇袭”,寥寥数笔就把班超的“智”与“勇”凸显得淋漓尽致,也让观众看到了敦煌由一个原始新生的前哨蜕变成远比军事重镇更为了不起的所在的缘由,找到了敦煌文化璀璨的萌芽开端。
当然,对于历史的刻画,如果仅仅是凸显男性力量以及战争场面的话,虽然气势恢弘但终究有些单薄枯燥,少了些许“传奇”意味,而女性角色以及权谋纷争的加入,则更能让敦煌传奇充满一腔柔情和内在逻辑。
在第二集《祸起萧墙》中,精明干练的粟特族女商人莎恩的出现,不仅成功助力仓慈实施改革、平定乱象,为西域商贾争得权益,令冷清下来的敦煌恢复了往日盛世,成为商业天堂更因其又酷又飒的人物形象给荧幕前的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其干净利落的拳脚功夫和其在官场权谋纷争中发挥的作用都为仓慈的故事增添了许多浪漫色彩,层层迭起的悬念和危机四伏的故事情节,更为观众带来紧张刺激的观剧感受。
创新表达,四维声音打造视听沉浸感在以往的纪录片中,观众接收信息的来源主要是画面展现、史料回顾以及专家学者的采访,旁白的声音多是饱满有厚度,片中人物的行为以及心理活动也多被史料记载所替代而在《敦煌:生而传奇》中,观众则能够听到来自四个维度的声音刻画,在这不同特点的四类声音中,观众不仅能感受到故事情节影视剧般引人入胜,更能随时抽离,体味到一种纵观历史全景的乐趣。
声音一:《敦煌:生而传奇》中的旁白配音邀请到了著名导演冯小刚,这是他首次为历史纪录片配音,而其充满沧桑感的音质配以大漠黄沙的故事背景和充满冷硬气质的历史情节,更显一种苍凉冷肃之感,带给观众一种粗粝的、听书般的视听体验。
同时也正因为观众对于冯小刚声音的熟悉,在一定程度上也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从旁白这个角度上的解读更具有一种个人化的视角,抛却了教科书式的“历史正确”
声音二:《敦煌:生而传奇》的情景再现,与惯常的碎片式的情景再现略有不同,该片更注重剧情的连贯性,在片中,观众不仅能听到哒哒的马蹄声、呼啸的风声、喑哑的车轮声、兵器撞击声,甚至剧中人物也有大量的台词,这些声音糅合在一起,观众还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剧中人物在身处特定环境之下其个人的情绪表达,营造出一种影视剧式的沉浸感,产生与剧中人同步的心绪起伏和同鸣共振。
声音三:马伯庸、常彧、郑炳林等专家学者对人物的解读,则在一定程度上为观众提供了解惑的作用那些影像难以表达的背景内容和价值意义,通过他们通俗幽默的介绍与阐述,能让观众随时从人物的命运中抽离出来,在看待人物和其英雄事迹时更直观、理性、通俗易懂。
声音四:此次对于敦煌IP的解读,观众不仅能听到中国自己专家学者的解读,更能听到吴芳思(Frances Wood)、森安孝夫等国外专家学者对于敦煌以及敦煌历史的认识研究如果说马伯庸等人的采访多是从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角度出发,那么外国专家的解读则是从敦煌的发展对于中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的角度出发,而这一视角的加入,不仅能使对敦煌的研究更客观全面,也再一次验证了“敦煌是中国的,但是敦煌学是世界的”。
知史鉴今,积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敦煌这颗“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曾是古代中西方交通的要道,中国、古印度、古希腊、中亚文明四种古老文化,在这里汇成千古绝唱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
2020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曾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要引导支持各国学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敦煌:生而传奇》正是对总书记指示的有力回应五洲传播中心副主任、副总编辑,《敦煌:生而传奇》出品人井水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对推出该片的初衷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讲述敦煌故事,表现敦煌悠久辉煌的历史与艺术,带领更多国内外观众,了解璀璨的敦煌文化。
”
《敦煌:生而传奇》在“敦煌故事”的讲述中淡化了对于“飞天壁画”“藏经文书”“莫高窟佛像”的探讨,而是把侧重点放到历史上人和事件的还原上,虽未多言“敦煌文化”,但是帧帧镜头都是“敦煌文化”,讲的都是“中国故事”。
“敦,大也煌,盛也”无论是班超弃笔从戎、忠勇报国还是仓慈悲悯苍生、谋略治城,又或是沮渠蒙逊铁腕征伐、尚佛礼教……无不体现着敦煌文化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襟,也正是因为这些历史人物的自强自信、智勇无畏,才造就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而这对于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对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文明对话、倡导丝路精神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应该成为展示国家形象、彰显文化自信的源泉活水,更应该成为“丝绸之路上传递的新丝绸”
从电影级别的视觉呈现到严谨考究的历史文化传播,《敦煌:生而传奇》都在诠释着敦煌文化所独有的样态和内涵,并在年轻态的表达中吸引着海内外观众对敦煌文化的关注,传递着中华文化自信知史鉴今,敦煌文化也必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继承、创新与传播中,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