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籍(历史书籍读后感)太疯狂了
在评论这本书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个基本的问题,读历史书到底在读什么?
《未来简史》是《人类简史》的姐妹篇,无论作者的思维是多么的开阔和独特,无论评价者是极度推崇还是鄙夷不屑,终究这两本都是史书或者称为历史读物在评论这本书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个基本的问题,读历史书到底在读什么?。
历史有真相吗? 1正史未必都是真实发生的有一句常用的话,历史就像天空中刚刚飞过的鸟,你知道它飞过了,却很难准确画出它飞过的路线即便是正史未必都是真实发生的,这有史官的错误,也有胜利者的涂抹。
史书中记载的一些细节,是史家的推测或“虚构”比如,太史公所记苏秦激张仪入秦的事,这是我极喜爱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具有好故事必备的多个要素:投奔、激将(羞辱)、报恩、各为其主、后来居上、一个不得善终一个封妻荫子……可是,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战国简(帛书)证实张仪苏秦(连横合纵)不是同时代人(这部分帛书内容后来被称为《战国纵横家书》),张仪在前,苏秦在张仪死后才开始活跃时期,所以二人没什么交集。
故太史公描述的二人有交集的部分都是不实的,是子虚乌有,张仪连横就绝非为破苏秦合纵而出当然,这个话题极大,作为历史的爱好者和历史学的门外汉就不展开了为什么要读历史? 2以史为鉴?以史为鉴!。
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以史为鉴”,可是如果历史真的是导师,那么人们就不会一代一代地重复前人的错误了,如果说“历史有惊人的相似”,这事实上就是否定“历史是生活的导师”这一命题,实际上人们几乎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什么东西。
所谓“世事如棋局局新”可是,那为什么要读历史呢?答案却依旧是:以史为鉴。(什么鬼?你玩我是吗?)
以史为鉴,从字面上讲,就是用过去的事情作为参照物,来明白自己、家族、国家的处境,这和“犯不犯错误”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以史为鉴,或者说了解目前的处境,是一个“是不是”,“是什么”的判断和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扩大收益或者避免损失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直接毁灭于农民起义的有秦、隋、元、明,隋炀帝博学多才、元朝末代丞相脱脱才华横溢,明末孙传庭、洪承畴,哪一个不是饱读经史?难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政权处于类似秦末的境地嘛?可是,孙传庭即便有通天之能也不能让天下雨,让稻谷装满粮仓。
但他“看懂了”这个局面,又决心做大明的忠臣,成就了历史上他的死亡
要做到以史为鉴,就要去读懂你所看的历史,从史料中提取自己的观点,才能做到“是不是”或者“是什么”的判断大部分史书,都是有着著书者自己的观点正史的鼻祖,“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的《史记》说自己成“一家之言”中国人把“家”这个字看得无比重要,不是什么人都能称“家”称为“家”者必然是因为他有他独特的地方而《史记》最难得的是它有自己史家独特的思想,甚至可以说它开创了“史书之法”,让后世“史官不能易其法”,所以它叫自己成“一家之言”。
而这种“一家之言”的累积和抽象,我们称之为“历史观”我们常见偏颇的“历史观”?3“后见之明”的成见在BBC拍摄的条顿堡森林战役的记录片中,将罗马军团的覆灭归结于天气原因,大雨淋湿了罗马人的弓弦,使射出的箭失去了威力;积水让罗马人沉重的铠甲深陷泥沼;两万多罗马士兵被日耳曼人屠戮。
罗马人向北扩张在此役之后彻底停滞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使瓦卢斯的罗马军团覆灭,而瓦卢斯军团的覆灭成为罗马北进的战略转折点这个逻辑链条让人不禁产生一个认识:一场大雨改变了罗马帝国的命运这种结论看似不合理但却符合我们习以为常的一种历史观,而显然这种认识并不那么合理,。
我们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无法归结到一个原因上。
当一件事情发生后,成为了历史,而你再回头去找寻找这件事发生的原因,你会发现影响这件事情发生的许多前置条件几乎是难以穷尽的如果一环扣一环无限延展,甚至都可以推广到史前还记得“如果潘金莲没有打开窗户”那个段子吗?。
而选择对历史进行回溯的时候,我们又会遇见另外一个问题举个中国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唐朝在黄巢之乱后逐渐瓦解,最终在907年被朱梁所取代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来梳理唐代的政治、社会史,我们会倾向于认为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就雄风不在了。
然后我们考察九世纪的进程的时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宦官专权有意无意之间,我们就会忽略许多同样重要的现象:新的政治文化的扩展,清流文人群体的兴起,文官政治向地方藩镇渗透等等事实上,九世纪的唐帝国依旧是充满活力的。
它的瓦解事实上有某种“突然性”
对结果的已然认知会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现象上,忽略了另外一些在当时看来同样重要的事件或者过程这种“后见之明”会让我们有一种成见,以某种固有的判断来梳理历史,这就是所谓对历史现象选择性的漠视而这种选择性的漠视是我们历史人物脸谱化,历史事件平面化的根本原因。
怎么去评价一本历史书? 4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历史书大致分为三类,叙事、宏大叙事和元叙事1叙事(narrative):其实就是讲故事,讲述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主角可以是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观点。
叙事的核心是内容,不是探索如何呈现内容,而是穷尽收集材料,辨别其真伪立场这类历史书以史料为核心2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就是描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再用既有的规律解释历史事件如果说叙事的目的是为了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grand narrative就是给历史一个一以贯之的解释,前者是为了呈现历史,后者是为了解释历史,这类历史书以观点为核心。
虽然呈现中多少带点解释,而解释中不免要有所呈现(虽然,我们往往对grand narrative这个词的使用是用于贬义因为,往往这类书籍会犯第三个问题中所讲到的“后见之明”的偏颇历史观的错误因为想用一个规律总结历史和想用一个标签描述人都是一样,不免陷入扁平,不免出现选择性漠视。
)以中国近代史而言,从范文澜先生开始构建的以“反帝反封建”政治革命为主线,考察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范式,就是一种宏大叙事不迷惑于繁琐且局部的碎片故事,以雄壮的笔触来著史3元叙事(metanarrative):
这是grand narrative的一种特殊情况,这种叙事不光想告诉我们历史的规律是什么,还要告诉我们,因为历史演进的规律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这样做简单说,metanarrative不仅要解释历史,也要改变历史。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贝尔马斯都是其中的代表
但不管是哪一类叙事模式,对历史产生认识的主体是人,既然是人,就脱离不了人的视角,人的观点和人的立场我们评价任何一本历史书一看史料,二评观点我们常说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的境界,理工科的我们着重的是山,而文史哲的着眼是看。
在历史学中,史料是山,关隘却在看上读历史书,除了了解历史,知道那些历史的八卦之外,就是为了让你由世界之大看到自己的渺小,“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既能抬头仰望星辰,也能低头看到自己而著书者的“一家之言”正是让你看到他人眼中的世界,才能清楚知晓当下的自己。
所以,一本历史书的好坏除了史料的详尽和真伪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是否打开了你另外的一扇门,让你看到了另外的世界《未来简史》是怎样的历史书?5它让你看到另一个世界了吗?读《未来简史》完全比不上作者的第一本书《人类简史》的惊艳感,很大一部分是《未来简史》的很多信息和观点,其实都是《人类简史》的重组。
《人类简史》最后提到幸福的真正定义,在序章《人类的新议题》回答了这个问题,提出了全书最重要的三个观点:永生、幸福和神性第一部分《智人征服世界》和第二部分《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基本上所有的章节都来源于《人类简史》的各种相关内容,不仅与《人类简史》中提出的人类三次革命作为基准之外,甚至很多例子都是一样一样的。
整个《未来简史》直到第三部分《智人失去控制权》,作者才开始真正的创作部分,对未来的预测,所以,《未来简史》这本书,2/3是改写了《人类简史》,只有最后1/3才是《未来简史》作者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是悲观的,提出了两个概念: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
我们该如何评价《未来简史》这本书呢?延续第四个问题,首先这本书的作者,这个才华横溢的跟我一般年纪的社会学者,是想完成《人类简史》到《未来简史》这一部宏大叙事甚至是元叙事的作品但预测未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不如说这简直就是一种神迹,宏观层面的蝴蝶效应,微观层面的不确定性都极大程度的阻碍了对未来的预测。
我相信,你再伟大,你的预测也是愚蠢的,因为我们永远是拿现在的思维去衡量未来三十年前,我们能预测到大家都拿着这样的手机看我这样的文字吗?但,我敬仰一切敢于预测未来的学者,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是人类不思考,上帝就连嘲笑也不屑了。
如第四个问题所说的,评价一本历史书,更重要的是他是否打开了你另外的一扇门,让你看到了另外的世界《未来简史》让你看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吗?对我来说,答案是确定的,虽然我对未来并没有作者预测的那么悲观,但作者在四十岁,博古通今,以全新的角度至少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信手拈来,以希伯来文,预测未来,试图揭露真相,为人类的整体命运担忧,并追赶着他眼中的前辈马克思,他说,“预测的重点并不是要提出预言,而是为了让我们讨论现有的选择。
”“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到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研究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该如何选择,但至少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项”在这点上,这两本书无疑是极为精彩的历史书籍。
额外的话题:科技到底会不会毁灭人类?
《未来简史》一直悲观的认为,科技的发展会毁灭掉人类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的巨变,尤其是思想领域的巨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是信息传递和承载成本的大幅度递减,其直接后果,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扩大,而大幅度的冲击旧有的思想体制,这就是老子说的“圣人辈出,而大盗横行”。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西传成就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但是在欧洲人没有接触到这两样东西的时候,没人知道中世纪什么时候结束,也没人知道人文主义描绘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然而,造纸术和印刷术并不是第一次缩减信息传播的成本。
第一次是竹简,竹简扭曲了西周;第二次是造纸术,造纸术扭曲了西晋;第三次是印刷术,印刷术扭曲了北宋;…….而最近的是facebook、微信、google、amazon,扭曲了我们现在。
《人类群星闪耀时》作者茨威格写下了12个他认为的人类历史上的“星光璀璨的时刻”当你读到为了逃债的巴尔博亚篡夺殖民地权力,又为了逃命而寻找黄金国,最终成为“第一个横穿巴拿马海峡到达通向印度南海”的西班牙占领者,让狼狗撕咬手无寸铁的俘虏。
这和《未来简史》中智人征服世界是一样的而当你又读到拜占庭里被围困的人们最后的殊死搏战,却忘了关上内城墙的那个废弃了的竞技场门,让土耳其大军长驱直入,攻占了欧洲对伊斯兰的屏障这和我们对人工智能、对生物科技,对我们智人未来失去对世界的控制力的担忧又何其的相似。
科技在不断发展,人性从来没有变过,我们总是担心科技会给人类带来恶果,科技本身是没有善恶的,只有人性才分善恶,或者说只有使用科技的人才分善恶可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到底是善还是恶呢?曾加老师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假如我们有10个苹果,分给3个人,A得到6个,B得到3个,C得到1个,但每个人吃2个苹果才能吃饱,吃3个苹果才能过的不错如果什么都不发生,C不太开心,有造反的可能性;那么:1. A主动把自己的1个苹果给C,这叫善;。
2. A主动把自己的2个苹果给C,这叫正义;3. A说服B把他的1个苹果给C,这叫精明;4. A抢走B的3个苹果中的1个,这叫剥削;5. A抢走C仅有的唯一的那个苹果,这叫恶;可是苹果还是10个,没有变多。
它们的区别是:1. 在前两种情况下,大家都开心;2. 第3种情况下,B不开心,但大家相安无事;3. 第4种情况下,B,C都不开心,危机四伏;4. 第5种情况下,C特别不开心,一定会革命如果有人不开心,就会有争斗和损失,也许10个苹果就变成9个8个了……所以,推动文明的既不是恶,也不是善。
善能减少内耗,恶会增加内耗,仅此而已
真正推动文明的,是第11个苹果而这就是科技正在干的事情毁灭人类的本来就是人类本身,我们本来就一定会被自己玩死所以,最重要的是当下,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是:每逢佳节胖三斤,你们说实话,你们到底胖了几斤?本文作者
Doctor 刘嘉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开发者社会化网络的挖掘与分析。
耿强的公众平台号南京大学耿强教授,对经济的原创评论,经济政策解读,经济周期趋势判断,新闻评点,原创的行业分析。微信号:gengqiangNJU
点击阅读原文获得刘嘉老师更多原创观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