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吧(历史小说吧 三国)没想到
东汉桓帝年间,豫州颍川郡纶氏县,有一个叫董君雅的县尉离职了。县尉这个官职不是“县令”,而是掌握缉捕"盗贼"的底层武官,相当于
东汉桓帝年间,豫州颍川郡纶氏县,有一个叫董君雅的县尉离职了。县尉这个官职不是“县令”,而是掌握缉捕"盗贼"的底层武官,相当于现在县公安局长的职务。
这本来是一件特别稀松平常的事情,因为这样的离职事件在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但是这位县尉,离职之后归乡了,还顺便带走了自己两个年少的儿子:董卓和董旻这就有点影响历史的进度了因为他的家乡在陇西郡临洮县陇西郡就是今天的甘肃一带,是甘肃最早的行政建制。
属于汉末十三州的凉州,也称西凉这一带,本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在汉末时期,更是羌人、胡人聚集的地方少年董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步步成长,渐渐养成了豁达、豪迈的性格,也是在这里,练就了一身的武艺。
史书记载:卓有才武,膂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由于家庭勉强算是地方豪强吧,董卓的少年是不愁衣食的,也让他有能力和时间去游历羌人的生活圈性格豪迈,武艺过人,这样的少年在羌人的眼中是值得结交的于是大家一起在羌地嗨皮了一把而归来之时,可能董卓的个人魅力实在太好,羌人中的“豪帅”有跟着董卓回来的,董卓回家把自家的耕牛杀了来款待这些“豪帅”们。
要知道,在汉代的法律体系内,耕牛是不能随意宰杀的,只有年老体衰的牛才能宰杀所以,董卓的这种宁可触犯法律也要款待来客的做法,得到了“豪帅”们的一致感谢感谢的方式也很土豪,《三国志》记载: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
由此可见,少年董卓和羌人的关系已经好到了何种程度
汉桓帝末年,此时的董卓已经成年根据汉代察举制的制度,董卓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被举荐为羽林郎这是少年董卓走向仕途的第一步,以后能走到什么高度,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危机?此时董卓的心中是一无所知的他能做到的,也就是在心中呐喊:“奋斗吧!少年!”。
延熹九年(166年),鲜卑人入塞,与叛乱的羌人联合,对抗东汉政府此时的董卓,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张奂张奂这个人物还是很值得说道说道的张奂早年师从太尉朱宠,研习《欧阳尚书》,汉桓帝时以“贤良”被举荐,对策第一,授议郎。
这些还都是他的文化修养,而他真正厉害的却是他的军功他曾经以两百人的部队,平定了南匈奴七千人的反叛,这看起来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今天一个是惊叹指挥官的精干,一个是赞扬汉军强悍的战斗力延熹元年(158年),张奂又以护匈奴中郎将的身份,诱降了乌桓,平定了南匈奴的叛乱,袭破了攻掠汉边的鲜卑。
这一系列的战功,都是在比较平和的指挥下获得的因为叛军打来的时候,张奂安坐帐中,若无其事地与弟子讲诵儒家经典
延熹九年的这次叛乱,完全是因为鲜卑人听说张奂调离了沿边九郡,勾结南匈奴、乌桓、羌、氐等部族,攻掠汉边各郡为了平息叛乱,东汉朝廷只得把还在大司农任上的张奂调回北方,仍为护匈奴中郎将,监督幽、并、凉三州战事。
而此时的董卓,就在张奂的军中担任军司马一职第二年,张奂派董卓和尹端进击叛军关于这场战斗,史书上只有短短几个字的记载:“大破之,斩其酋豪,首虏万余人”年轻的董卓第一次跟胡人正面硬刚,并取得了完胜我想,此时他的内心一定是澎湃的,是激昂的,是高亢的。
通过此战,董卓不仅收获了战场指挥的宝贵经验,还升官领赏了——拜郎中,赐缣九千匹而他也做出了一个令大部分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把赏赐的九千匹缣全部分给下属的官吏和士兵还引用了《三略》中的那句话:“为者则己,有者则士”。
意思就是,运筹谋划在自己,有了功劳归士卒这可以说是董卓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因为他开始懂得收买人心了不要以为董卓就不需要收买人心了,他也是从最底层开始一步一步往上晋升的,他也是需要配置自己的势力的。
而收买人心这件事,所有三国时代的枭雄们都懂得:刘备三顾茅庐,孙权同起同卧,曹操更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董卓的这个举动,让大部分人都瞠目结舌,拍手叫好,至少有一个人早已把他看透,那就是他的上级——张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