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有哪些人(历史人物有哪些人的故事300字)学会了吗
为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阅读前请辛苦点下“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人物图册》中以“历史人物”故事为题的有《米芾拜石图》、《
为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阅读前请辛苦点下“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人物图册》中以“历史人物”故事为题的有《米芾拜石图》、《漂母饭信图》、《王徽之爱竹图》和《乘槎图》四幅图中米芾、韩信、王徽之与张骞四人的故事均与民间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有关《米芾拜石图》故事来源于宋代名人米芾轶事“米芾拜石”,米芾素来有“米癫”。
之称,其中米芾之“石癖”也被世人称作其“癫《米芾拜石图》狂”的行为之一。
最早对米芾拜石的故事记载见于宋代费衮编撰《梁溪漫志》中《米元章拜石》:“米元章守濡须,闻有怪石在河壖,莫知其所以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遂命设席,拜于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为罪(醉?),坐是罢去。
其后竹坡周少隐过是郡,见石而感之,为赋诗,其略曰:‘唤钱作兄真可怜,唤石作兄无乃贤?望尘雅拜良可笑,米公拜石不同调’云。”
《梁溪漫志》中提到米芾在濡须(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林头镇)做官时与奇石称兄,听者皆以为米芾喝醉后有“竹坡周少”游历至此感而赋诗,表达世人称钱为“孔方兄”与潘安“望尘而拜”的不屑,并对米芾的行为表示赞赏。
倪瓒(1301-1374)曾有题画诗《题米南宫拜石图》,诗中相传倪瓒所题为米芾自画拜石图,说明至少在元代就已经出现绘画作品表现米芾拜石的图式。
但元明时期表现米芾拜石的绘画作品今已大多遗失不可考,所以郭诩图中所表现的是现存可见“米芾拜石”题材的早期图式因此,此图在美术史上具有较高的图像价值虽然米芾所画的拜石图未能传世,但米芾作有《异石帖》传世对《异石帖》的内容进行了解,或许能更好的解读郭诩《米芾拜石图》。
《异石帖》书:“在西山行衙之西,修闲堂、漾月、佳丽亭在其后,临运河之阔水东则月台,西乃西山故宝晋斋之西为致爽轩,环居桐柳椿杉百十本,以药植之今十年,皆垂荫一亩,真一亩之居也四月末上皇山樵人以异石告,遂视之。
八十一穴,大如碗,小容指在淮山一品之上百夫运至宝晋桐杉之间五月望,甘露满石,次林木焦韦莫不霑。洁白如玉珠,郡中图去,至今未止。云欲上,既不请,亦不止也。”
晚年米芾曾长期寓居丹徒(今江苏镇江),西山即米芾私人宅院“西山书院”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通过《异石帖》的描述得知米芾将此石运至宅院中此石之所以称之为为“奇”,特点有三:其一,有“八十一穴”且“大如碗,小容指”;。
其二,放置月余,通身如玉,且“林木焦韦莫不霑”;其三,云可上石,说明石头高大。
根据帖中米芾对奇石的描写,在唐代白居易(772-846)散文《太湖石记》中也可找到类似叙述,其中提到太湖石“如神人、仙山”,形状千奇百怪后人因此将太湖石的特点形容为“皱、漏、瘦、透”之美,与米芾的相石之法类似。
此外,丹徒属于太湖流域片区,所以我们可以推测,米芾在《异石帖》中所见奇石,应为太湖石。
《米芾拜石图》中明显表现晚年米芾寓居丹徒的形象,头戴纱帽,蓄着八字胡,眼角出现几丝皱纹,眼窝也微微凹陷,花白的发须透过纱帽表现出“浑欲不胜簪”再看米芾所拜的“奇石”,石身遍布洞穴,玲珑剔透造型瘦峻挺拔,植入园中石身并无青苔等植物。
图中绘内容与米芾《异石帖》中所记基本一致,因此可判断郭诩此图的创作蓝本应是米芾《异石帖》,而图中的“奇石”应为太湖石其余三幅历史故事绘画《漂母饭信图》、《王徽之爱竹图》、《乘槎图》为民间传说或名人轶事
故事“漂母饭信”最早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后韩信(前231?-前196)被封为楚王,回赠老妇人千金。郭诩《漂母饭信图》,就是以此《漂母饭信图》局部故事而创作出的一幅历史故事画。
韩信的形象最早在出现在画像石中,而“漂母饭信”题材的绘画在宋代已经出现,传世作品最早可见元人画家创作郭诩图中人物均作粗笔写意表现,韩信身背宝剑,手捧漂母所赠的饭食,旁边放置鱼竿,虔诚的向老妇弯腰回礼致谢。
从老妇装束中可以看出并不富裕,手指饭食好似在对韩信说不求回报,让韩信踏实做事而不是整日在此钓鱼度日。整幅作品主题清晰,着重强调韩信受饭时的场景,将老妇“赠饭”与韩信“受饭”表现的栩栩如生。
王徽之(338-386)字子猷,王羲之(303-361)第五子性格放荡不羁,犹爱竹《晋书·王徽之传》中载:“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徽之不顾将出,主人乃闭门,徽之便以此赏之,尽叹而去。
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
通过画面中王徽之身旁的火炉可知郭诩表现的场景应是冬季,王徽之于户外赏竹,手中捧一张空白长卷,旁边地上放置着笔与砚台好似正在冥想如何将对面的竹林表现,正在犹豫不定《王徽之爱竹图》寒冬腊月,王徽之将手伸向火炉取暖,即使天气严寒也要在户外观竹赋诗,可见其爱竹之深。
同时,以天之寒来衬托主人公对竹之爱是画面中最生动的瞬间,反映出郭诩对画面内容的构思与经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宋末诗人戴表元(1244-1310)曾有诗云“数尺苦槎底易骑,海风吹浪白弥弥如今市上君平少,曾到天河也不知。
”讲述的即是《乘槎图》中所表现的故事《乘槎图》中的故事来源于晋代张华(232-300)《博物志》曰:“旧说天河与海相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月余,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遥望宫中有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未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云:‘君还,至蜀都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君曰:‘某年某月,客星犯牛宿’计年月,正《乘槎图》此人到天河时也。
”《博物志》中“乘槎”后经宋人李昉(925-996)援引至《太平御览》,书中载:“张骞寻河源,得一石示东方朔。朔曰:“此石是天上织女支机石,何至於此?”
至此,故事中不知名的人物牵牛人变为张骞,牛郎被演绎成织女,严君平也变成东方朔故事中的情节发生改变,并丰富了人物形象,因而广为民间流传图中的人物乍一看以为表现张骞乘槎渡河的场景,但题画诗中“夜梦”、“前身博望侯”可知图中人物应当是郭诩本人,他将自己的前身当作博望侯张骞来答牛郎织女。
画面表现的应是郭诩梦中的场景,郭诩在天河岸边望着滔滔河水,准备乘槎游天河。面对天河水,郭诩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左臂好似在感叹天河的波涛汹涌。同时,这也是郭诩对梦中紧张气氛的真实反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