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曾国藩的作者)燃爆了
《曾国藩》,气势恢宏,结构严谨,融史、事于文,再加上作者客观、独到的个人评论,读来引人入胜、受益匪浅。
《曾国藩》,气势恢宏,结构严谨,融史、事于文,再加上作者客观、独到的个人评论,读来引人入胜、受益匪浅。现就本人对此书,对曾国藩其人的一些理解写下来。
先说小说据资料介绍,唐浩明先生穷八年之思创作历史小说《曾国藩》,可想其艰辛,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详细占有了相关资料并且有许多是首次公诸于世作者写曾的故乡荷叶塘就像是在写自己的家乡一样得心应手,可见其掌握资料的翔实;。
再者作者在文中引用曾的诗词联语时亦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将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文章同其思想结合起来,把曾的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能够学习作者这种广泛积累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许是我们读这本书的最大收益之一
该书的第二个特色就是作者能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反映社会大背景以及各类人物形象比如作者在交代湘军名将彭玉麟时,通过写他与小姑之间的爱情悲剧刻画了彭刚烈钟情的性格特征;还有作者在写到清廷消灭太平天国起义后,湘军将士竟与太平军成了拜把兄弟还占山为王,这就不难看出晚清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书中通过小事反映各种社会矛盾的例子不胜枚举,足见作者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就书的整个格局而言也很合理,插叙很精彩,让文本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另一方面作者在写书的过程中对主人公的评价虽然不多但是很客观,基本上是只述史实,很少添加有政治倾向和主观色彩的思想,这在历史小说中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便是我对小说《曾国藩》的一些拙劣的看法,现在再说说曾国藩其人。
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称曾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这是不公正甚至是错误的,曾国藩历来颇受争议,集毁誉于一身,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就自然会有不同的评价从儒道出发,他的确是一位匡世能臣治国、齐家,平天下他都曾做到了。
为了报答道光帝的知遇之恩,他选择了一生尽忠清廷,耗十几年光阴铲除太平天国运动,为此人们称他为“中兴名臣”,他获得了无尚的荣誉,而后百废待兴,他亦是义不容辞,不料好景不长,教案四起,誉毁津门,怨声载道,依此人们又称他“大汉奸”。
但曾与其他历史名臣一生的宦海沉浮不同,他一直官居极品,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因为他博览群书,深谙为官之道,懂得保护自己,这也是历世推崇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曾国藩,一个封建文人,却屡立战功,最后竟然消灭了不可一世的太平天国运动,究其军事才能可总结为:知人善任。
从郭嵩焘到彭玉麟,从罗泽南到其弟曾国荃无不证实着他的慧眼与精明的用人之道当然他在用人才干不光体现在军事方面,经他举荐的左宗棠、李鸿章都是晚清重臣,经他提携后来成为巡抚的就有几十人
说起曾国藩就不能不谈他的家事,因为这个人广为人知还是因为他的那一摞摞家书,曾的齐家之道严慈相济,效果奇佳他的家书中既有对子女事无巨细的严格要求,也有对兄弟循循善诱的细心劝导,每字每句都饱含着一个慈父、仁兄的崇高责任。
从现在看来在他的熏陶教育之下,不仅曾氏门下没有出现过一个纨绔,他还树立了一代家风,人人效仿曾国藩是成功的 至于曾的其他情感也很是让人生敬位极人臣,在娶妾时还要顾及夫人的感受;侍妾春燕死后他偷送的那副挽联(未免有情,对帐冷灯昏,一别竟伤春去了;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何时重见燕归来。
)更是感人至深,这都体现着曾细腻忠情的内心世界,与他在战场上的冷峻形成鲜明的对比
曾国藩也有他残忍的一面,有些时候他显得诡辩、卑鄙诱杀韦俊叔侄就是最好的例证,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将其定性为滥杀无辜毫不过分,致使连他自己有良知的部下都离他而去从这点来讲,他的齐家之道亦是自私的,因为他只知道使自己的家庭得到幸福长存,而害得别人家破人亡。
只要是封建文人,就注定有他软弱的一面曾国藩通过忠君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爱国爱民之情,他的一些强国思路在其生前、逝后有序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国防建设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幼派童留洋学习可谓破天荒之举,为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诸如詹天佑)。
但他在大厦将倾之时,只是一味地尝试用自己的肩膀去支撑,而不懂得另辟新宅,更换日月,这不禁让人为这位乱世能臣感到无限的惋惜和悲凉…… 这就是我读完《曾国藩》后一些粗浅的看法,写完后深有言犹未尽、挂一漏万之感。
诸位前辈、先贤,得罪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