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历史:大国历史觿
西周初,周武王为了巩固大统、辖制四方,就将同姓亲族与功臣等封到各地建立侯国,即“分封诸侯”。周公旦回答说:“天子没有开玩笑的话。天子一说话,史官就记下来,乐人就吟诵,士人就颂扬。”
晋国的源起武王灭亡商朝,建立周朝政权西周初,周武王为了巩固大统、辖制四方,就将同姓亲族与功臣等封到各地建立侯国,即“分封诸侯”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其弟周公摄政,未久发生反周叛乱,“唐”地因参与而被周公平叛“诛灭”,。
有一天,周成王与叔虞闲居时,摘下一片梧桐叶子削成圭玉的形状,交给叔虞说:“我拿这个分封给你”叔虞很高兴,把此事告诉周公旦周公旦向周成王请示说:“天子您分封叔虞吧?”周成王说“我是跟叔虞开玩笑呢”周公旦回答说:“天子没有开玩笑的话。
天子一说话,史官就记下来,乐人就吟诵,士人就颂扬”周成王于是将叔虞封在唐地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于,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弟;母亲王后邑姜,是齐国开国君主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的女儿。
关于叔虞封唐的问题,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重言》——“桐叶封弟”《史记·晋世家》则记载,周成王跟叔虞开玩笑,以梧桐叶削成圭玉形状交给叔虞,说将此封给你当时一个叫佚的史官请求周成王选择一个好日子封叔虞为诸侯。
叔虞受封治唐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法,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推行政策一年后,即见成效农业、牧业都得到显著发展,政绩斐然可观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姬燮(亦称姬燮父)继位。
姬燮继位后,因迁居到晋水之傍,故将国号改称“晋”,是为晋侯燮晋国始建于西周,西周、东周交替之时,晋文侯曾帮助周平王迁都,并杀死与周平王争王位的周携王,结束了皇室内乱,稳定了东周局势到春秋时期,晋献公(晋国第19任君主)
南征北讨,“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国国力大增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继位,是为晋文公(晋国第22任君主),晋文公时城濮之战大败楚国,一战称霸!晋悼公时(晋国第28任君主)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晋平公(晋国第29任君主)以后,晋国内部矛盾突出,六卿专权(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公元前376年(晋静公二年),赵、韩、魏瓜分了公室仅存的土地,废晋静公为平民,晋国最终灭亡晋国存世600余年,历经了38位君主,被《左传》、《国语》和《史记》等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20世纪70年代,为了寻找晋国踪迹,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先生依据史书典籍带领考古队在山西省晋南地区展开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并在山西临汾开始了晋侯墓的试掘。
最终在三代考古人的努力,1962年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和曲沃县交界处的曲村-天马遗址重现在世人面前该遗址为西周晋国都城遗址和诸侯级墓葬遗址,共发掘出9组19座晋国诸侯及其夫人墓葬,出土文物12000多件。
晋国墓出土的文物
西周早期 叔虞方鼎晋侯墓地M114出土
方鼎通高27、口横18.5、口纵16.5厘米,呈长方体形态,具有平整的方形唇沿及一对立式耳。
其底部由四根柱状足支撑,四面壁体从顶部到底部逐渐收缩。每个角和外壁中心部位均有一条“F”形状的扉棱装饰,而四个壁面均饰有上卷的角兽图案,并以云雷纹作为背景,柱足部分装饰有云纹和蕉叶纹。
其内部壁面铸有铭文,共8行48字。
据解读,制作者可能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此铭文描述了周成王在成周时期的大型祭祀活动后,向唐叔虞赠予车马、衣物和贝币,唐叔虞为纪念这一事件制造了此鼎这段铭文不仅记录了周成王与唐叔虞的互动,这种记录在金文中较为罕见,因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除此之外,铭文的叙述方式和词汇选择也揭示了西周早期的贵族宗法制度和政治思维
西周 晋侯鸟尊——镇院之宝,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114号墓为第一代晋侯燮父墓在发掘时工作人员发现该墓有盗洞,部分文物已被盗掘,由于盗贼的爆破,幸存的鸟尊出土时已支离破碎受损严重,特别是鸟尊的尾部残缺不全,之后经由北京大学的文物修复专家修复才得以重现本来面目。
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整体造型是一只伫立回眸的凤鸟。
凤鸟头微昂,高冠直立。
两翼上卷,背上一只小鸟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
凤鸟的尾部下弯成一象首,象鼻与凤鸟双腿形成三点支撑。
凤鸟颈、腹、背饰羽片纹,两翼与双腿饰云纹,翼、盖间饰立羽纹,以雷纹衬地,尾饰华丽的羽翎纹。
晋侯鸟尊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两行共九字,其铭曰:“晋侯乍向大室寳尊彝”。
铭文中“向”一字,做“享”解,意为“贡献”。大意为晋国君主做了一件祭祀天神的宝器,可证其为宗庙礼器。鸟尊的主人是唐叔虞之子晋侯燮。
《周礼》记载宗庙祭器有“六尊六彝”,六尊的地位按照器型从小到大,由尊到卑排列为: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大尊,山尊。而鸟尊则是象尊的一种。
春秋 晋公盘——镇院之宝,国家一级文物 公安机关移交
晋公盘口径40厘米,通高11.7厘米,总重7000余克。盘浅腹平底,内底中央饰有一对精美浮雕龙盘绕成圆形;
双龙中央,有一只立体水鸟;
双龙之外,还有四只立体水鸟和四只浮雕金龟;再向外延,又有三只圆雕跳跃青蛙和三条游鱼;最外圈,则有四只蹲姿青蛙、七只浮雕游泳青蛙和四只圆雕爬行乌龟。
这些圆雕动物,都能360度转动,鸟嘴可以启闭、乌龟头可以伸缩。
注入水后,晃动盘既可使水中圆雕动物绕柱旋转,也使浮雕或平铺纹饰动物若隐若现。
在晋公盘内壁,有七处铭文,每处三行,共183字,详细记载晋文公长女孟姬嫁楚史实。
“晋公盘”铭文释文:
在周历的某年正月初吉丁亥这天,晋公说:我的始祖唐公,接受了大命,辅佐他的父亲武王,以威严的戒令管理众多的非华夏部族,开拓疆域,到达大廷,四方部族都很崇敬(唐公)。
成王命唐公建都於京师,在众多被征服的部族的土地上做主宰,建立自己的国家。我的父亲献公,聪明叡哲,坚强而威武,庄重而善良,美名传世,神灵显赫的在天上,遵从天命,以修习我身,让晋国甚为安好。
晋公说:我效法先王,秉持其德,肃敬如常,安和所有诸侯国,众邦没有谁莫不日日恭顺于晋邦。
我蓄养众多俊士,作为左右帮手,保卫治理王国,小心谨慎地辅佐天子,国事不管好坏,都以敬畏之心待之。
广开疆土,虔诚的对待诸侯间的盟誓和祖先神灵的祭祀,诚恳的、恭敬的酬答神灵,协调理顺百官。
今铸造大女儿孟姬的嫁妆,孟姬你这孩子,(嫁到楚国后)整治好你的家室,作楚国国君的嫡妃,昭显万年,藩翰晋国,世代不断地永宝此器。
研究认为,晋公盘的主人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姬重耳重耳还没有成为晋文公之前,曾经流亡到楚国,深受楚成王礼遇当时楚成王问他,今后如果晋楚相争,你会怎么报答我?重耳说出有名的“退避三舍”之诺当他回到晋国即位不久便嫁女给楚国,来表明晋楚之好的态度。
有专家考证,认为关于铭文中“元女孟姬”的身份,重耳已将自己的女儿嫁于赵衰,因此出嫁楚王的孟姬不会是重耳的亲生女儿,只能是文公同宗中之长女现代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展示出,2600年前晋公盘整体采用分铸铸接的方法。
先制作附件,然后将其放入陶范中,把动物体内的轴与盘体进行铸接轴分为两种,青蛙体内是蘑菇形转轴其他动物是榫卯结构
墓主主人为第七代晋侯晋献侯
壶高68.8厘米 ,腹最宽35.2厘米。共两件,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椭方形,带盖,盖内铸铭4行26字。
长颈,象鼻形兽头套环双耳,鼓腹,圈足。
盖部为高浮雕镂空波曲形装饰,盖面饰体躯交缠的吐舌龙纹;
颈部上下依次饰兽目交连纹、波曲纹和鳞纹,腹部饰双体龙纹,龙首为高浮雕,圈足饰兽目交连纹。
晋献侯是唯一一位墓葬能与《史记·晋世家》记载姓名相吻合的晋侯。
西周 三璜双环双玦玉佩饰,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
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镇院之宝
1993年出土于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
在晋侯墓地,考古工作者先后共清理出19座大墓,其中18座分别是九代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另外一座则是第八代晋侯穆侯及其两位夫人的墓,第62、63、64号墓是晋侯墓地仅见的一夫二妻并列墓葬形式组玉佩出土于第63号晋侯次夫人墓,是整个晋侯墓地出土的最大的玉礼器组合,也是目前全国同期墓葬中发现的最大的玉组佩,在我国玉器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出土文物来看,这位晋侯次夫人的待遇不但高于正夫人,甚至高于她的丈夫——晋穆侯。第63号墓共计有4280件陪葬品,玉器接近800件。这位晋侯夫人不但拥有大量西周当世的玉器,也收藏有大量前朝商代玉器。
这组玉组佩长两米多,共由204件玉器组成,有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等,其中玉璜最多,为45件,最大的璜长15.8厘米,是迄今见到的组佩中玉璜最多的。
玉饰上的纹饰细腻,很多为双线勾勒,有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等,其下端各有一对玉雁和一对玉蚕,造型栩栩如生,为玉组佩增添了生机趣味,大概也是主人对破茧重生的向往。
此外,在等级森严的西周宗法社会,一个次夫人何以拥有如此多的高级随葬品,更值得研究。
晋穆侯在位27年,穆侯四年,娶齐女姜氏为夫人穆侯七年奉周宣王之令,率军讨伐条戎,惨败而归当年,夫人齐姜生下第一个儿子,晋穆侯取名为“仇”,并立其为太子,以示不忘条戎惨败之仇晋穆侯二十七年时去世,其弟殇叔自立为君,史称晋殇叔。
太子仇逃亡在外公元前781年,太子仇带人袭击晋殇叔自立为君,是为晋文侯公元前771年,外戚申侯为了报申后被废掉的私仇,勾结犬戎谋反,周幽王被杀掉,西周灭亡了申侯等外戚拥立宜臼为周国的君主,也就是周平王之前的周国皇室却在另一个地方拥立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周国的君主,也就是携王,形成了两位周国君主并立的局面。
晋文侯的母亲姜氏是齐国宗室女,晋文侯的妻子是晋姜,也姓姜据史籍记载,当时齐国、申国和许国都是姓姜的人组建的国家,晋文侯和申侯是亲戚,所以他们都支持周平王晋文侯和郑武公、秦襄公共同护卫周平王向东迁徙晋文侯因此得到了辅佐周天子、代周天子征伐的权力,晋文侯趁机在汾水流域扩张晋国的疆土。
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了周携王,结束了周国二十年的两位君主并立的局面,周平王因此成了唯一的正统周国君主
西周 杨姞(jí)壶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壶高35.8厘米,口径12.4厘米,共2件,器形、纹饰和铭文均相同圆壶,侈口,长颈,鼓腹,圈足,盖子有喇叭形捉手,壶颈部两侧有兽首衔环耳盖沿和圈足饰兽目交连纹,颈部饰波曲纹,其下为兽目交连纹、鳞纹与瓦楞纹相间排列的装饰。
盖子口外壁和壶颈内壁铸有铭文9字:“杨姞作羞醴壶永宝用”有学者著文:杨姞是姞姓杨国嫁到晋国联姻女子两周时期,国君公主嫁出国,该国就以其母国国名和姓相连称之,如秦国为嬴姓,秦国女儿嫁到晋国称她“秦赢”;齐国姜姓,齐国女儿嫁到它国称她“齐姜”;杨姞意为此女乃杨国的女儿,“姞”是杨国国君的姓。
史料并没有姞姓杨国记载,猜测名“杨”的小国家被灭掉,63号墓主是杨国最后一位公主也有学者认为:墓主是《史记·晋世家》中穆侯夫人齐姜《史记》未载齐姜是续聘,误认她是原配夫人齐姜是晋文侯之母,虽是续弦,母凭子贵,如此规格殉葬玉器是晋文侯为孝敬母亲。
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文物:商代 玉鹰
商代 玉人
西周 龙纹玉环
西周 玉罍
西周 玉人
高9.7,宽5.5厘米黄褐色,圆雕,呈站立状,长脸宽颔,浓眉,臣字目圆睁,宽鼻阔嘴发式为一对犄角形,螺旋前耸抱拳曲立,臂饰卷曲云纹,腿上饰卷云纹腹部微鼓,有一周宽腰带,上饰斜方格纹腹侧佩一龙形器,前端为龙首,有瓶形角,方目,卷鼻,吻部有穿孔,龙体饰鳞纹。
方头鞋下为片状榫头,表明此器可能插某物之上从造型及装束分析,可能有某种巫术含义西周 玉人
西周 玉鹿
西周 玉马
西周 玉螳螂
西周 玉龟壳
西周 鸟形玉戈
西周 大玉戈
西周 玉羊
西周 玉熊
东周 玉鸮
西周 玉牌联珠串饰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候墓地31号墓出土
西周 玉牌联珠串饰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出土时位于于墓主胸部右侧
西周 缀玉覆面晋候墓地31号墓出土
玉覆面,也称玉螟目,是丧葬殓玉,由形状不同的玉片缀在布帛类织物上,覆盖在墓主面部。西周时,玉覆面是贵族特有的丧葬习俗,东周趋于平民化。西周 鸟盖人足盉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
青铜盉最早出现于商代的中期,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此盉为盛水或调酒用器。
器体扁圆,顶有长方形口,口沿外侈,上有圆雕的振翅鸟形盖,以熊形链条与器体相接,
前有昂首曲颈的龙首形流,后为兽首形鋬,
器下为两个裸体的半蹲人形足,身前倾,背负器身,表现出两人负重时的姿态。
盉身上部饰体躯相交的龙纹,两侧由内向外依次饰蜷曲龙纹、鳞纹、斜角云纹。
西周 玉项饰晋侯墓地102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文侯夫人。
晋侯稣钟
晋侯稣钟全套共16件。其中14件被盗出境,后由上海博物馆收藏,剩余2件1992年出土于晋侯墓地8号墓,现存山西博物院。
编钟可分两组,每组8件,经测音音律和谐。全钟刻铭355字,记载晋侯苏随周王伐夷平叛,获胜后得到嘉奖的史实。铭文可补传世文献之缺,还包含周王纪年和许多历日,对西周年代学研究意义重大。
一钟高25.9厘米,铣间距14.9厘米,铭文为“年无疆,子子孙孙”。
另一高22.3厘米,铣间距12.9厘米,铭文为“永宝兹钟”。
西周 晋侯僰(bó)马壶晋侯墓地92号墓出土
壶由壶盖、壶身两部分组成。壶盖为圆形捉手,长子口深入壶颈。壶盖顶内铸铭文“晋侯僰马乍宝尊壶,其永宝用”。
“僰马”是晋厉侯的别名,出土此壶的92号墓墓主是晋厉侯之子晋靖侯喜父的夫人。
壶身侈口、短颈、垂腹、平底、高圈足,颈部两侧有虎首形鋬。
壶颈饰长冠回首式凤鸟纹,
腹部饰“十”字形宽带纹,
圈足饰长冠卷尾式凤鸟纹。
西周 玉玦组佩晋侯墓地92号墓出土
春秋 侯马盟书——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
侯马盟书出土于1965年山西省侯马市秦村盟誓遗址,这里曾是晋国晚期的都城“新田”。(春秋后期晋景公迁都新田)
盟书又称“载书”,是东周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加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因为出土于侯马,故而命名为“侯马盟书”。
经考证,侯马盟书的内容,是在春秋晚期,即公元前497—前489年间,晋国正卿赵简子(赵鞅)与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章反映了赵、韩、魏、智四个家族联合灭掉范、中行两个家族的过程主盟人为赵简子,也就是赵鞅,。
盟书用毛笔书写在玉石片上,字一般为朱红色,也有黑色的,字体接近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文字属于春秋晋国官方文字。
盟书共有5000余片,最大的长32厘米,宽近4厘米,小的长18厘米,宽不到2厘米。通过对字迹较清楚的650余件盟书的研究发现,其内容分为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和卜筮等。
①宗盟类要求与盟人效忠盟主,一致讨伐敌对势力,是主盟人团结宗族内部的盟誓;②委质类与盟人表示同逃亡的旧主断绝关系,并制止其重返晋国;③纳室类与盟人表示盟誓后不再扩充奴隶、土地和财产;④诅咒类对某些罪行加以诅咒;。
⑤卜筮类。为盟誓卜牲时龟卜及筮占文辞的记载,不属于正式盟书。按照当时的习惯,盟书一般一式二份,一份由主盟人藏在专门掌管盟书的盟府,一份要埋入地下或沉到水中以向神明告示。
侯马盟书是研究春秋晚期晋国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为进一步探索东周时期的政治形势、社会历史、古代文字以及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印证和补充了有关文献记载,同时对深入探讨当时社会变动的性质提供了直接的和新的资料。
从古文字学上说,侯马盟书文字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准确地把握它有助于辨认一批没有解释或被误解的古代文字另外侯马盟书开创了我国使用标点符号的先例从书法艺术上说,它是我国目前古代文字中用毛笔书写的完整的篇章,书法熟练,文字秀丽,是古代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赵鞅又名赵简子、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其父赵成春秋末年晋国六卿之一,战国七雄中赵国的奠基人赵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家族,其祖为五帝之一——少昊因辅大禹治水,舜帝赐姓其“嬴”至西周中期,祖辈造父为周王室平乱立下大功,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造父族于是为赵氏。
宣王之子周幽王昏庸,奄父子叔带屡谏不从,叔带携族入晋,侍奉晋文侯叔带入晋为大夫,至赵衰受晋文公器重,位列世卿后赵盾执政,赵氏一门力压诸卿,权倾晋国赵盾死后,赵氏四分五裂晋景公时,赵氏被诬谋反,景公族灭赵氏,史称“下宫之难”。
此役过后,赵氏地位一落千丈,只剩一名婴儿尚存——即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幸得韩厥求情接济,晋景公归还赵氏封邑,命赵武续嬴姓嗣,赵氏才得以保留最后一丝血脉,后赵氏退出政坛长达十年之久晋悼公立时,悼公以赵武贤,任之为卿,赵氏复兴。
赵武死后,其子赵成受其父阴德及正卿韩起相助,为中军佐,怎奈年轻早亡时晋昭公在位,赵鞅代父上朝,为六卿之末——下军佐春秋末年,晋国公室衰微,大权旁落,分属六卿,史称“六卿专权”赵鞅以卿主政晋国,挟强大武装,合诸侯之兵,戌周十载,又铸“刑鼎”,颁布晋之法典。
同时,赵鞅为了赵氏在晋国政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开始了北进的行动,即在其新的采邑地(今太原古城营一带)营建了一个军事城堡,并以此为中心,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就是居于晋水之北的晋阳公元前497年秋,赵鞅因“邯郸午事件”被政敌范氏、中行氏攻伐,遂退保晋阳,藉此渡过难关。
后赵秧多次主持盟誓活动,联盟魏、韩、知智孤立范、中行二卿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执政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鞅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鞅退居晋阳固守。
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鞅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晋国公室名存实亡,赵鞅取得晋国执政卿的地位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的格局正式形成。
晚年的赵鞅将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与齐国争夺诸侯的复霸大业之中,然而事与愿违,形势一步步向齐国方向扭转晋定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77年),赵鞅去世两年后,他的儿子赵襄子建立赵国,晋阳的地位由赵氏封邑变为赵国之都。
1987年,太原第一热电厂在五期扩建时发现一千多座古墓,其中春秋晚期晋国赵卿(即赵鞅墓,编号M251)墓及其附葬车马坑(编号M252)是这些墓中最重要的一座赵卿墓属于大型的积石积炭木椁墓墓扩为东西向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口大底小,无墓道。
墓室正中放置一椁和三层套棺椁室较高,面积近40平方米墓主人仰身直肢卧于第三层木棺中,头向东,身下朱砂铺底,骨骼早已腐蚀这位70岁左右的老者,身边陪葬有许多兵器,腰间还有四把青铜剑和四件纯金带钩,全身上下被瑞玉、佩玉、水晶及玛瑙制品所围。
全部随葬遗物达3421件,其中青铜器1402件附葬的大型车马坑面积110平方米,共有战车、仪仗车17辆、马44匹,因采用了特殊的埋藏方式,加上适宜的埋藏环境,车马遗迹保存状况好过之前任何一处,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
赵卿墓出土文物:春秋 匏壶
匏壶是春秋时盛行的礼器,用于盛酒。匏即瓢葫芦,匏从中间剖成两半即是水瓢。
匏壶高40.8,口径6.7,最大腹径18.2厘米。盖为伏卧状圆雕的鸮鸟形捉手,鸟嘴大张,呈勾状;双目呈球形,凸鼓;
羽冠短小,几乎贴于头部,鸟颈较短,微前伸,自然弯曲,充满力量感。鸟翅并拢,羽翅边缘凸起。鸟的脖颈和鸟身刻有鳞形细纹。鸟爪异常锋利,双爪紧紧抓住两条奋力挣扎的小龙。
匏壶壶体为匏瓜(葫芦的一要 种)形,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匏瓜星”有关。瓠瓜又称“天鸡”,把祭祀用的礼器做成瓠瓜形,象征瓠瓜星。
壶颈长而侧歪于一侧,壶口沿下饰一周绹索纹,壶腹圆鼓,饰有四个乳钉蟠迪纹饰带。
腹上有一虎形握手,虎口衔环,有链条和鸟尾下的圆环套接。
赵卿鸟尊
鸟尊通高25.3厘米,长33厘米,中空,上喙可自由开合。
鸟双足直立,脚间有蹼。
上有虎形提梁。
鸟尾处有虎形支架,小虎前腿支地,后腿上蹬支撑鸟尊。
春秋 夔凤纹四耳鉴
春秋 夔龙纹铜建鼓座
春秋 高柄小方壶
高柄小方壶,高28,最大腹径8.9厘米。共出土2件,大小、形制、纹饰相同。盝顶式盖,上有四个对称环形小钮,以子口插入壶的母口内。壶为小方口,颈部微敛,溜肩,鼓腹,下腹内收形成平底,下承高柄喇叭形足。
盖面四角饰心形图案,中央方框内两龙呈“卍”形相交,龙昂首卷尾,其一加绘黑线,以示雌雄之别。壶身饰菱形和几何纹图案,高柄和圈足饰三组神鸟纹,鸟昂首阔步或伸颈长鸣,寓意深奥。
该壶纹饰内嵌多种矿物组成的黑色物质,主要是石英、长石、褐铁矿、锡石、孔雀石等成分组成,制作精美,极富装饰效果。春秋 夔凤纹铜罍
春秋 蜻蜓眼料珠
春秋 龙凤合体王佩
春秋晚期 盾形玉饰
春秋 水晶串饰
春秋 绿松石串饰
春秋 玛瑙环
玛瑙串饰
春秋 玛瑙串饰
春秋 龙形玛瑙觿
觿,古人解开绳结的工具,后来成为装饰品。春秋 蟠螭纹双耳壶山西省太原市一电厂赵氏墓出土
春秋 蟠螭纹四耳铺首衔环铜鉴山西省太原市一电厂赵氏墓出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