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历史:和顺古镇历史文化介绍
许久,终于抵达目的地,卸下行李,人变得格外轻松,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品读古镇之旅,走在火山石铺成的路上,鞋跟敲出的嘎哒嘎哒的声响,伴我慢慢穿越回古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和顺古镇里的和顺图书馆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摄车子风驰电掣地驶往云南省腾冲市的和顺古镇许久,终于抵达目的地,卸下行李,人变得格外轻松,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品读古镇之旅,走在火山石铺成的路上,鞋跟敲出的嘎哒嘎哒的声响,伴我慢慢穿越回古镇的旧时光。
和顺古镇始建于明朝,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和顺,古名阳温墩,就是一年四季阳光和煦,不冷不热这个西南边陲小镇,竟有着江南一般的温婉多情来自中原的先民带来了汉文化和建筑艺术,最早的居民聚集地就这样渐渐形成。
如今,和顺古镇有传统民居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100多座,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古镇里随处可以看到徽派建筑的粉壁黛瓦马头墙,加上装饰有云南少数民族神秘的图腾崇拜标志,便有了独特的韵味和顺另一个别致的景观是宗祠文化,它延续了儒家文化的传统。
和顺现有八大宗祠,这八大姓有较为完整的族谱,至今保持续修的传统每年春秋两祭,八大姓的族人都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各自的宗祠,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如果仅仅是这样的景观,和顺古镇便只能称硬朗有余,而柔媚不足但大自然何其眷顾和顺,恰恰就有一条河,蜿蜒环绕着和顺,“阳温墩”因这多情的河水,也便改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
我站在古镇的制高点往下眺望,远处群山环抱,近处河水绵延,群鸭悠游在河面上,笔直的石板路通向远方,三三两两的古镇居民不慌不忙地走着,岁月静好,时光似乎永远停滞在这一刻赋予和顺底蕴的不仅是天时地利,还有深厚的人文,和顺古镇里有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其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
迄今为止,和顺图书馆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现在,图书馆内仍订阅了全国各地的报纸,面向古镇居民开放徜徉在和顺古镇上,民居依山而建,高低错落。
时而,在青砖黛瓦、雕栏画柱间,我迷失在历史的光阴里,时而,一间间卖翡翠的商铺又把我拉回到现实中腾冲靠近缅甸,腾冲出名的玉石就是缅甸玉,又称翡翠和顺有句俗话叫“穷走夷方急走厂”,“夷方”指缅甸、印度、泰国等国家,“厂”指这一带的玉石厂等。
和顺的男儿到了十几岁就开始“走夷方”了他们当中的不少人由于勤苦好学,与当地人和睦相处,最终奋斗进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如今在仰光、清迈、曼谷等地,仍能看到和顺侨民最早创办的老商号、工厂、医院、学校和顺也因此成为云南著名的侨乡。
和顺古镇至今完好地保留着“翡翠大王”寸尊福的故居,当时著名的商号“福盛隆”寸尊福13岁跟随马帮去缅甸学习玉石生意,1885年在曼德勒创办商号“福盛隆”,并在和顺自己的老宅设立了分号,延续至今寸尊福不仅因翡翠生意而出名,更因竭力保护侨民利益,慷慨资助辛亥革命而备受尊敬。
孙中山曾为其亲笔题词“华侨领袖,民族光辉”,并赠匾“中外名垂”穿行在古镇,我的脚步不由地越走越慢,和顺是需要慢慢品读的入夜,和顺古镇虫声啾啾,星光点点,无论是人还是建筑,我在心里祈愿它永远如此宁谧,安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