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的历史:关于台湾的历史事件
台湾,澎湖列岛本是汉人开发的区域,屹峙东南,久为我们中国的屏藩,迄至明末,乃为荷兰人侵掳,而终为我郑成功所收复,其事迹可歌可泣。
台湾,澎湖列岛本是汉人开发的区域,屹峙东南,久为我们中国的屏藩,迄至明末,乃为荷兰人侵掳,而终为我郑成功所收复,其事迹可歌可泣所以台湾,澎湖,东北四省,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都是中华民族生存的要塞
宝岛台湾全图台湾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台湾省自古就是中国的土地台湾人是中国人自从光绪二十一年,清朝为要保持中国本部一时的安全,不惜牺牲数百万台湾同胞,而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这个期间正是中国内忧外患,一天比一天加重之时,中国有识之士为谋求解决比较切迫的问题,将台湾回归祖国搁置至今。
但是台湾人并未因为他们是弃民,而埋怨祖国,怀恨祖国,他们无时不惦念祖国,他们对于祖国的大小事件均极为关心,他们无不暗自祷祝祖国能够早日强盛,来解放他们自割让至辛亥革命之前,是台湾同胞最悲惨的一个时期,他们对于前途毫无希望,辛亥革命成功,使他们精神为之一振,以为祖国从此可以强盛了,不幸十余年的内战,混乱,又使他们失望而终于消沉了,北伐成功又使他们极为兴奋,他们认为祖国建国必可完成,他们的解放有望了。
然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发生,又给他们精神上一个极大的打击,他们眼看六百万同胞尚未被解放,而又增加了三千万同胞来受同一敌人奴役,他们悲愤,他们痛恨。
“七七”事变他们认为台湾之被解放,而重返祖国的绝好机会到了,他们兴奋,他们狂喜了,台湾同胞要求祖国应极力援助台湾的革命,并策励台湾同胞掀起大规模的革命运动,以助祖国的抗战,同时主张抗战胜利之后必须收复台湾。
遗憾的是因为以下原因而未能收复台湾:(一)因在马关条约未丧失效力以前,我们绝口不谈收复台湾,即“七七”中国抗战军兴,一直到“十二八”太平洋大战爆发,中国未尝对台湾问题作过正式的表示,在这阶段,中国抗战的目的只求恢复“九一八”以前的状态,(见一九四三年一月七日大公报社评)。
(二)因当时国内人士忙于应付当前抗战之各项切近问题,无暇及此,以致很少人提及台湾问题迨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对日正式宣战以后,盟国间逐渐注意于战后和平计划的讨论与提议,台湾问题遂亦成为盟国人士所讨论的问题之一部分。
因受此刺激,我国舆论界为辟正与反驳盟国人士的谬论,才对台湾问题做过很简单而正当的表示,继而有研究台湾历史的学者,如朱希祖,姚柟等先生,根据史实证明台湾自古就属中国的领土才使国人充分认识台湾于中国之历史关系重要,台湾问题亦渐能引人注意了。
台湾必须归复中国,是台湾人一致的愿望,是最自然的归结台湾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将近半世纪之下,一切政治的,经济的组成,文化的,社会的形态均与中国不同了,甚至于意识,思想,观念亦多少有所变迁故收复后如治理稍有不当,必引起台湾民众感觉不便和失望,而使敌人与主张共管者窃笑于旁,因此在收复台湾之前,我们必须预先准备一个合理完善的治理方案,使台民能永远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有此方案,一旦收复后立即付诸实施,方不至于措手不及。
此文仅就将台湾对于中国之军事上的重要性,及台湾于中国之历史的关系,阐明于后,以飨读者
清末时期台湾老照片台湾与中国(一)上古至荷兰人占据时期汉民族最初发现台湾,当远在殷代,列子汤问篇革夏说:“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名曰归虚,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据历史学家的考据,台湾即古之岱,员,而澎湖为方壶,仅一音之差耳台湾中部因有大安,大甲两溪流,一片汪洋,自中国海远望台湾西海岸,恰似两个互不相连的岛屿屹立海中,十六世纪荷兰人邵典所绘的台湾地图,犹将台湾自中部分成南北两个岛屿,所以古人认为台湾系岱舆,员峤二山是有相当的理由的。
至于台湾澎湖之有汉人居住,即还在秦汉之际,有人说秦始皇遣方土徐福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或有来往台湾者,有人说后汉书里所说的东鳀就是台湾然而见于载籍者,则始于隋代,海防考说:“隋开皇中尝遣虎贲陈棱略澎湖地”,这是中国经略澎湖之始,亦即东入台湾之机。
至其经略台湾则详于隋书篆琉球传及陈棱传的记载琉球是台湾的古名,不是现在的琉球列岛,已经中外的历史家所证明,自隋以至宋,明所说的琉球皆系指台湾而言唐中叶施肩吾始率其族迁居澎湖,肩吾汾水人,元和中举进士,隐居不仕,有诗行世,他题澎湖一诗说:。
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这首诗足以写当时的景象历史五代两宋漳泉的边民渐渐移居台湾,而以北港为互市之口,所以旧志有台湾一名北港之语元史说:“世祖至二十九年(公历1290年)命海船副万户杨祥往谕琉球国”,这是中国第二次经略台湾,至元中乃设巡检司于澎湖,隶同安,澎湖之置吏,行政自此始。
明洪武五年,(公历1327年)信国公汤和经略海上,建议迁徙澎民于内地,以免其流为海寇,朝廷依他的建议遂于二十年(公历1387年)废澎湖巡检永乐中太监郑和舟下西洋,率师入台,这是中国第三次的经略台湾嘉靖四十二年(公历1563年),海寇林道干的都督俞大猷所追,遁入台湾杀番人,逃其往大年,这是华人杀番人之始。
万历二十年(公历1592年)日本侵朝鲜,沿海戒严,于是二十五年又设游兵泛守澎湖天启元年(公历1621年),海澄人颜思齐率其党人居台湾,郑芝龙附之,当时正值欧洲殖民地帝国发展的初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各国正利用其进步海航术在地球上,到处寻觅殖民地,海外的孤岛台湾就在这个时候被葡萄牙人发现了。
先是万历中有葡萄牙船航行东海,途过台湾的北部,自外望之,山岳如画,树木青葱,羡其美丽因名之曰lla or mosa,这是欧人发现台湾之始,而十六世纪以后的世界地图也能找出台湾的位置了万历三十七年(公历1609年),荷兰人驾二巨舰抵澎湖,当时明兵已撤,遂登陆伐木筑屋为永居之计,不久又离澎湖,天启二年(公历1622年)再至澎湖,筑城于马宫,四年福建巡抚南居益遣总兵俞启皋代之,荷人大败,而东入台湾,筑热兰城以居,驻兵二千八百人,附近土番多归服之。
六年五月西班牙政府自吕宋派远征军人据鸡笼(现在的基隆),筑桑加罗城,驻兵防守,而台湾南北遂为荷西两国所据,崇祯二年(公历1629年)西人复入淡水筑圣多明谷城为畸角,十三年荷人攻鸡笼,翌年又攻淡水,西人败走,西人据十六年而为荷人所逐。
永历十年(公历1656年)荷人复筑城赤嵌,名曰Provfdeutja与Selandia相畸角,是时华人移住者虽多,终为所苦,所以十一年有甲螺郭怀一驱逐荷人之举,不幸事泄被戮,是役华人株夷者千数百人十五年郑成功于金陵败后,穷蹙金厦两岛,议取台湾,适有荷兰甲螺何斌至厦门,对成功盛陈台湾沃野千里,为天府之国,且言可取之状,成功览其图,叹曰此亦海外之扶余也,遂捩舵东甲,率兵二万五千人,出金厦三月泊澎湖至鹿耳门(今之安平)引兵登陆克赤嵌城,荷人退守热兰城,成功命使者以书告荷兰守将郭易度曰:“贵国人民远渡重洋,经营台岛,至势不得已而谋自卫之道,固余之所壮也,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而郭易度不从,郑师乃筑长围困之,荷人以粮尽援绝,乃降,十二月三日率残兵千余人而去,而台湾复为中国所有矣自天启四年至永历十五年,荷据有台湾凡三十八年而为成功所逐,于是郑成功的威名震乎寰宇
日本统治下的台湾真实照片(二)郑氏时代永历十五年冬十二月,招讨大将军延平郡王郑成功克台湾,以热兰城为王城,赤嵌城为承天府,设天兴、万年二县,澎湖别设安抚司,总曰东都,各戍重兵,以周全斌总督南北诸镇巡视番社,番酋率众归诚。
郑成功认为治国之道在于足食,足食之后乃可用兵,所以用寓兵于农之法,观时而动,以谋光复中原,于是遣诸镇分赴南北开垦十六年,成功薨于路寝,年三十九,子经嗣位,以全斌为五军都督,陈永华为咨议参军,永华善治国,与民休息,建圣庙,立学校,东都虽系草创,而制度文物备矣。
十八年宗室宁靖王术桂及蹈忠赴义之士与耆宿名儒八百余人东渡鹿耳,以赞郑氏共麾天戈,于是台湾济济多士,足与中原相拮抗了二十三年清兵部尚书明珠至福建致经书,劝他投降,虽经屡接明珠的信,而矢志不渝,最后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说:“若夫重爵厚禄,永袭藩封,海外孤臣无心及此。
”明珠知不可说遂北归,自二十八年至三十年经因应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之约出兵福建,后因与耿精忠不睦,遂至自相残杀而为清师所败三十二年伐漳州,数战皆捷,三十四年清军震于郑师之威,故平南将军赉塔又与经书提议互不侵犯。
三十五年经薨,年三十九,元子克臧嗣位,克臧年少,明毅果断,有乃视风,诸弟以其为庶出,杀之,次子克塽立为延平郡王三十七年叛将清靖海侯,施琅发铜山以窥澎湖,东宁(东都复改东宁)告急,克塽乃议降,以协理礼官郑英平宾表谒琅,琅得表许之,命薙发,宁靖王自以为天潢之贵,义不可辱,自缢以殉,妾五人从死,今日台南宁南门外,桂子山上尚存五妃墓,荒草漫烟,长供后人凭吊,自成功至克塽三世,三十八年,而明朔亡。
1950年在台湾就义的革命烈士就义图片(三)、清代及民主国时代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清人既得台湾之后,清廷有墟其地之议,靖海侯施琅上疏力言不可放弃的理由,他说:“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疆”于是设府一县三,隶福建,府曰台湾,附郭亦曰台湾,南曰凤山,北曰诸罗,而澎湖置巡检,设台厦兵备道,驻府治,兼理提督学政按察使事,二十三年文武皆就职,举行台湾有史以来第一次国势调查。
台湾同胞的祖先尽是不愿做满清的奴隶,不甘心事敌的明朝遗民,归清以后,人思故国,时谋光复,有清一代,民族革命凡十数起,继续他们祖先忠勇抵抗外族的精神,而吴球是最初的革命先烈,他于三十五年在新港起义,不成被杀,四十年又有刘却起事于诸罗,也失败了。
五十四年依总督满保的奏言,确立了开山抚番的政策,于是汉人渐到中部的台中,东部的台东,东北部的宜兰地方,去开辟新天地,而生番也渐被汉人同化了,今日台湾能够如此富庶,成为婆娑之洋,美丽之岛者,都是我们祖先与猛兽战,与野番战,荜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我们做子孙的,能将这块土地永久让人占据,而不收复吗?!。
六十年朱一贵在冈川发动壮烈的革命,南北俱应,声势极大,一时全岛几全光复,一贵称中兴王,建元永和,恢复明制,不幸未及一年就被清廷消灭了乾隆五十一年,又有林爽文在彰化,所发动的大革命,而凤山庄大田也起来响应,规模之大不亚于朱一贵的革命 ,而时间即继续三年之久,清廷认为局势极端严重,乃派热辩大学士福康安,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调川,湖,黔,粤四省之兵赴台,复彰化,俘爽文及大田,南北始平。
道光二十一年英舰窥鸡笼,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每次对外战争,台湾即首当其冲,故台湾对于中国沿海七省的重要性也日见增加,而为当时有远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重视了如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闽浙总督杨昌浚,台湾巡抚刘铭传、台湾兵备道刘謸,都极力主张过增防,设要塞,建海军根据地,可惜清政不修,未能利用台湾来保卫中国,反拱手让与暴敌,贻祸中国,贻祸太平洋,贻祸全世界。
二十三年汉番人口已经增至二百五十万了受了太平天国的影响,戴潮春于同治元年在彰化又举起革命的义旗,翌年潮春被杀,余党渐平,十年琉球人漂流至琅桥地方,被番人所杀,日本籍口琉球人为其藩民,开始侵略台湾,也就是开始侵略中国。
光绪十年,因法国侵越南,清廷在台湾备战,任命直隶陆路提督一等男刘铭传为福建巡抚,治军于台湾,八月法军据基隆,封锁沿海,十一年法舰攻澎湖,水师提督孤拔阵亡,三月中法议和,刘铭传留住台湾办理善后,铭传是陈永华以后治台第一个有见识,有才华的政治家,他一方面整军经武,一方面从事于政治,经济各种建设,一切成绩均斐然可观,他的功业足与台湾不朽了。
台湾自清以来,经过二百多年的经营,开山抚番版图日拓,至此已有十一县,四历,一直隶州了,加以铭传的建设,在地理上与经济上各种条件均足够独立为一省了十六年铭传以病奏请辞隐二十年以台北为省会,三月朝鲜事起,台湾戒严,清廷以布政使唐景崧署巡抚,南澳镇总兵黑旗兵名将刘永福帮办防务。
光绪二十一年夏五月朔,台湾人民自立为民主国——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奉巡抚唐景崧为大总统马关条约的第二款:清国将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又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永远让于日本。
签约之时,适值台湾举人会试北京,闻耗,上书都察院力争不可,而台湾绅民亦电奏说:“割地让和,全台震骇,自开警以来,台民慨轮饷械,固亦无负列圣深仁厚泽,二百余年之养人心,正士气,正为我皇上今日之困,何忍一朝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此,何止不能一战,臣桑梓之地,义于存亡,愿于抚臣誓死守御,若战而不胜。
待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上对列祖,下对兆民也”清廷置之不理,诏饬守土官撤回;景崧即电永福询去就,永福复曰:“与台存亡”而独立之议成,展开台湾独自的抗战了,初二日绅邱逢甲率人民等公上大总统之章,景崧受之,建元永清,旗用蓝色黄虎,发行钞票及邮票,设议院以议军国之事,于是布告全台,照会各国领事,并为檄内外曰:“我台湾隶大清版图二百余年,近改行省,风会大开。
……乃上百年日本肇舋,遂至失和……日本要索台湾兑有割台之款,事出意外,闻信之日,绅民愤恨,哭声震天,虽经唐抚帅电奏迭争……又……商请俄,法,德,三大国并阻割台,均无成议,呜呼,惨矣!……今已无天可吁,无人肯助,台民唯有自主,推拥贤者,权摄台政,事平之后,当再请命中国,作何办理,倘日本具有天良,不忍相强,台民亦愿顾全和局,与以利益,惟台湾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预,设以干戈从争,台民唯有集万众御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民不幸至此,义愤之伦,谅必概为倾助,泄敷天之恨,救孤岛之危……
此非台民无理崛强,实因未战而割全省,为中外千古未有之奇变,台民欲尽弃其田里,则内渡无家可依,欲隐忍偷生,实无言以对天下,因此搥胸泣血,万众一心,誓同死守,倘中国豪杰,及海外各国,能哀怜之,慨然相助,此则全台百万生灵所痛哭待命者也。
”当时富商巨室毁家纾难的不计其数,苍头特起,枕戈执殳受命疆场的不知有多少人,其中最壮烈的有鹿港的许肇清,苗粟的吴汤兴,新竹的徐骧、姜绍祖,云林的简精华,以及林昆岗,吴彭年等,所部或千人或数百人,都是乡里子弟,愍不畏死的义勇军,部署甫定,而敌军到了。
烟台换约之后,日廷以海军大将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命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率师伐台,以海军少将东乡平八郎为海军司令,率浪速,高千惠两舰赴淡水,淡水炮台开炮击之,乃清由开底澳上陛,陷基隆,越三貂岭迫台北景崧奔沪尾规中国,五月二十一日总督桦山资纪至台北,遂成立台湾总督府,台南闻台北之失,又奉刘永福为大总统,继续抗战。
日军既得台北,即攻新竹,拔苗栗,陷云林,虽遭义军屡挫其锋,而步步南下,云林已陷又取彰化,迫嘉义,在嘉义一带抗战之烈为前所未有,敌近卫师团长即在此阵亡,嘉义已陷,又以海军窥旗后及安平,台南震动,永福乘英轮离台,九月初四日,日军入台南,自五月一日起至九月四日,四个月间,台湾数十万义勇之士,为保卫家乡,虽以窳败的武器,与缺乏的粮饷,前仆后继,犹与敌人的陆海军搏战,直至弹尽血枯,台湾民主国才成为史历上最可悲痛名称。
抗战胜利后日本关东投降真实照片(四)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它的资本主义尚未发展到资本主义最后阶段的帝国主义,而仅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它占领台湾,绝不像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自然发展到非寻觅殖民地不可的结果,我们反可以说它占领台湾而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说日本的占领台湾仅是一种盲目的,古代的占领怂,征服欲的结果,日本本身因未具备统治殖民地的条杵,所以它对于台湾也没有具体的殖民政策,最初它抄袭了英国,法国,德国的殖民政策,甚至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古典的殖民政策,五花八门,都搬到台湾来实验过,其次日本国会某议员质问内阁说:“帝国统治台湾的政策如何?”。
当时的台湾民政长官后腾新平公然回答说:“以无政策为政策”确实,日本无政策的统治台湾了,它对于台湾同胞只有压迫,掠夺,榨取,愚民化,奴化,暴力,残杀,再也谈不到什么所谓政策了,这种暗无天日的状态,一直继续到大正九年(民国九年)文官总督田健治郎才发表,日本帝国统治台湾的政策是:“内地延长主义”,“内地延长主义”就是同化政策,所以接连地许可日台人通婚,共学,在台湾施行日本的民法,商法,成立挂羊头卖狗肉式的总督府评议会,又州、市、街,庄协议会,美其名曰自治。
民政长官下村宏又将台湾的都,村庄,市街的名称改为日本名称,加紧禁用中文,取缔旧习俗,想要教台湾人忘记台湾的历史,消灭台湾同胞的民族意义,向同化的大道迈进,这个政策一直继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成立大东亚省之时,台湾居然被编入:“内地”了。
国父说道:“凡是一种民族征服别种民族,自然不准别种民族有独立的思想”帝国主义者为要永久确保殖民地,必须教殖民地的土著民忘记了他们是被征服者,免得他们反抗,起革命,或从事于其它形式的分离运动,所以帝国主义者在殖民地惯用同化政策来统治被征服者,同化政策非从教育入手不可,而教育普及就很容易引起民族的觉醒,帝国主义者自己传授给被征服者解放与独立的手段和方法,这是帝国主义的矛盾,和苦闷,尽管对台湾人说是一视同仁,尽管台湾人的生活样式改变,但台湾人的民族意识是永不会消灭的。
自日本占领台湾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期间,日本统治台湾的方法是用暴力,压迫,掠夺,所以反抗的方式是用武力革命,台湾人的祖先在前清抵抗过满族,割台之后仍然继续抵抗日本,最初是刘得标,林大北的革命,受辛亥革命的影响,而有罗福星在北埔的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余清风在噍吧呢地方所起的革命,前后凡十数次,以区区四五百万无武装的台湾人抵抗世界一等强国的日本,结果唯有壮烈牺牲几十万的生命而已。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政府渐觉对台湾人用暴力的统治容易激起武力的抵抗,于是改用同化政策,台湾人开始怀柔了同时台湾人受了美国威尔逊总统的“民族自决”的原则所激荡,对于民族连动的方式也改变了,他们放弃直接行动的武力革命,而采取政治的自治要求了,但是对日本帝国主义要求自治,无异对虎谋皮,结果毫无成就,在这自治要求失败之时正是马克思主义风糜全世界之时,台湾的革命连动而转变为阶级斗争了,于是指导台湾政治运动的团体乃有台湾民众党与台湾文化协会的分裂。
台湾民众党的指导原理是三民主义,这一派的构成份子是台湾的自由职业者,与日本留学生及一部分中国留学生,他们根据在日本或台湾于日人共学的经验,或比较中日的历史、文化、或根据人类学,生物学之科学的事实,都确信中国民族比日本民族优秀,所以他们绝不发生被统治民族往往要发生的自卑,不争气的心理,且对日本人常加以蔑视,这是日人所最痛恨的,他们认为台湾之被统治不足以为台人之耻,亦不足以为中国人之耻,乃是满清政府腐败,日本适逢其时,侥幸得胜的结果。
台湾之被统治不足以证明台湾族不如日本民族,正如蒙古人,满州人暂时征服中国与北方民族之暂时征服罗马帝国,不足以证明蒙古人及满洲人比中国人优秀,北方民族比罗马人优秀一样,日本人对于台湾人的态度,有时像白人对非洲黑人和南洋土人的态度,是他们所深恨而痛绝的,但是民族的优劣是一个事实,台湾之被统治又是一个事实,他们认为要解决台湾问题,非先解决整个中国的政治问题不可,他们认为中国建国完成之时台湾问题自然解决,所以有许多青年回祖国参加各种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工作,抗战军兴他们更严守着他们的岗位,埋头苦干,在那里从事于伟大的抗战建国的工作。
台湾文北协会的指导原理是阶级斗争,这一派的构成份子是台湾的无产阶级和 农民,也有中国和日本的留学生参加,他们认为无产阶级被解放后,民族问题自然也就消灭,民族不能离开阶级而单独被解放,他们经由日本共产党间谍受第三国际的指挥,他们都具有很深的阶级意识,而且行动也很有战斗性。
此外尚有两派,一派是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这一派的构成份子都是台湾的土著资本家及地主和欧美留学生,他们继续要求日本在台湾成立英国自治领式的立法机关台湾议会,另一派是无政府主义青年所组成的黑色联盟“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法西斯的抬头,军人的专政,除右倾团体之外,一切的社会运动,政治运动团体无论在日本本国,或在他属地,均被打得粉碎无存,台湾这些团体当然也被消灭了。
“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展开了神圣的全面抗战,凡是中华民族,无论是过去的失地,和“九一八”以后的失地内的同胞,都有和祖国的同胞站在一条阵线内,共同一致服从领袖的指挥,为正义人道,自由解放而与暴敌抗战的义务。
台湾同胞深明大义,所以有中华台湾革命党,中华台湾革命大同盟的组织与宣言,坚决表示与祖国一致团结,抗战到底政府西迁,台湾革命团体也随之内移,现在重庆有台湾革命同盟会,他们屡向政府请求承认台湾的沦陷省份,组织台湾省党部等,但迄未蒙政府明确地表示。
自抗战初起有多少爱国勇士即主张政府应发表对台湾的具体国策,以慰六百万同胞的热望蒋介石在美国《先锋论坛》的论文说:“关于民族被压迫之痛苦,我们所受的经验为最深,所以我们对于战后,不只要求得中国之完全独立,也主张在世界上再没有受压迫受痛苦的民族”。
收复台湾就是解除台湾同胞所受的压迫和痛苦,现当盟国间有人作不正当的议论之时,政府更应速有理直气壮,坚决收回的表示,以杜他人作越俎代庖之想,即台人幸甚
1950年1月蒋介石在台湾台湾对于中国军事之重要性台湾,澎湖之军略的价值,自古就被重视了,当荷兰人入台之时,福建沈铁上书巡抚南居益说:“澎湖僻居海外,实漳州门户也,无论红夷湾泊,即日本西洋吕宋诸国亦所必经,地最险要,山尤平坦,南有港门,直通西洋,红夷筑城据之,北有港门,名镇海港,官兵渡澎居之,中间一澳,从南港门而入,名曰暗澳,可泊舟数百艘,今欲红夷使不敢去住澎湖,其策有六,一曰专设游击一员,镇守湖内,二曰招募精兵,环守湖外,三曰造大船制火器,以备用防守,四曰招集兵民开垦山荡,以助粮食,五曰建设公府营房,以安官兵,六曰开通东西洋吕宋商船,以备缓急。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海中岛屿,东南错列,以百十计,但其地有可哨而不可守者,有可寄泊而不可久泊者,若其险要而纡回,则莫如澎湖盖其山周回数百里,隘口不得方舟,内澳可容千艘,往时以民恃险为不轨,乃徙而虚真地,驯至岛夷乘隙筑穴其中,力图之而后复为内地,备不可不早也”又说:“海中旧有三山之目,澎湖其一耳,东则海坛,西则南澳,并为险要,是固守海坛则桐山流江之备益固,可以增浙江之形势,守南澳则铜山元钟之防益坚,可以厚广东之藩篱,此三山者诚天设之险,或可弃而资欤?”此仅就澎湖而论。
至清初施琅更重视台湾了,他说:“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如仅守澎湖而弃台湾,则澎湖孤悬海外,土地卑薄,异于台湾,远隔金厦,岂不受制于人,是守台湾即所以固澎湖。
盖论天下之形势,必求万全,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疆”他认为要守澎湖非守台湾不可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之役,全台俱没,及平,清廷议以澎湖海疆重地,欲移总兵于此,而台湾设副将,当时的总兵蓝廷珍以为不可,上书总督满保说:“若果台镇移澎湖,则海疆危若累卵,部臣不识海外情形,凭臆妄断,视澎湖太重,不知台之视澎,犹太仓一粟而,澎湖不过水面一沙堆,山不长树木,地不能生米粟,台湾沃野千里,山海形势,皆非寻常其地亚于福建一省。
以澎湖总兵控制澎湖,犹执牛尾,欲制全牛,何异弃台,台湾一弃,漳泉先害,闽浙江广,俱各寝食不宁,即山左辽阳,皆有边患,”他更认识台湾与中国沿海各省的利害关系了中法战后,闽浙总督杨昌浚更具体的主张在台湾建设海军根据地了,他对清廷奏说:“中国海面之阔在在须防,请划水师为三路,北洋设于津沽,兼顾奉东各口,中洋设于吴淞,兼顾浙江定镇,南洋设于台澎,兼顾广东琼
廉,分布要害,声息相通,外侮之来,庶克有济”以上诸家皆仅就防御方面而言,至日本占领台湾之后即形势大变,台湾在中国为防御要塞,在日本即变为侵略之前进根据,在“七七”事变之后为侵略华中华南之根据地,太平洋大战爆发后,为侵略南洋之根据地,日人称台湾为“南洋之跳石”,“南洋之跳石”名符其实了,它的军略价值发挥到百分之百了,要把日本幽禁起来,非由中国收复此岛不可。
1950年中国台湾台北市抗战胜利,革命成功,建国完成,必自收复台湾之日始自光绪二十六年甲午之战(公历1894年)至八国联军为中国国际关系第二个时期,列强乘日寇欺我之余,竞取中国的领土为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或修盖兵营,或建筑军港,或取得铁路建筑权,或取得矿山开采权,琉球,香港,台湾,澎湖,安南,缅甸,朝鲜,沦亡的惨剧尚在眼前;领土全部瓜分的大祸,复迫于眉睫,于是雪耻图强的运动,奋起于中国国民之间。
在此时期,士大夫亦渐知中国之所以误衰敝,不单由枪炮轮船不如西洋,其主要原因在于政治的积习腐败,而君主专制又为政治积弊的本源,要怎样才可以改革政治?见到这一个问题的人士,答案又各不同,惟我国父应时代与民族的要求,主张革命,乃组织兴中会于檀香山,招集同志,确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以三民主义为最高原则,积极进行革命。
甲午之战,台湾的割让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原因,今日抗战的近因,虽然是“九一八”事变,而其远因当然回溯到甲午之战,所以中国之革命与抗战,都可以说是因台湾的丧失而起,然则,非收复台湾不能说是抗战胜利,革命成功建国完成,抗战胜利,革命成功,建国完成,必自收复台湾之日始。
#寻找热爱表达的你#【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发,侵权必究】
专栏毛泽东独创用兵谋略三十三计详解作者:中国纪实文学29.98币31人已购查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