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点评:高考历史试卷点评评语
在《三国志》的浩瀚篇章中,毛泽东对陈武、虞翻、吕岱这三位东吴将领有过统一的评价,即杀降不武。毛主席的点评不仅揭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和事迹,更引
在《三国志》的浩瀚篇章中,毛泽东对陈武、虞翻、吕岱这三位东吴将领有过统一的评价,即杀降不武毛主席的点评不仅揭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和事迹,更引发了我们对“杀降不武”这一主题的深思陈武(?-215年),字子烈,庐江郡松滋(今安徽省庐江县)人,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
他早年跟随孙策,后效力于孙权,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如赤壁之战和合肥之战陈武以勇猛著称,最终在合肥之战中战死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是东吴的经学家和政治家他早年任职于会稽太守王朗,后投靠孙策和孙权,官至骑都尉。
虞翻以直言敢谏著称,曾多次因直言而得罪孙权,被流放到交州他在交州期间讲学不辍,门徒众多吕岱(161年-256年),字定公,广陵郡海陵(今江苏泰州)人,是东吴的重要将领和大臣他早年避乱南渡,效力于孙权,历任多职,最终官至大司马。
吕岱在平定岭南和交州的叛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番禺侯他以忠诚和廉洁著称,享年96岁,是三国时期少见的长寿人物毛泽东在读到陈武传、虞翻传、吕岱传时曾经评价道,“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杀降不武”毛泽东读史时,比较注意不同历史人物对待俘虏的态度,关于这方面,他写了许多批语。
反映了毛泽东一以贯之的鲜明态度:反对杀降,反对杀俘甚至从人格的角度以为“杀降不武”,即杀害投降的人,不仅不应该,而且“胜之不武”,是耻辱而不是胜利毛泽东在读《三国志》时,确实对曹操“不杀降”的政策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在《魏书·刘表传》中批注道:“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毛泽东认为,杀害投降的人不仅不道德,而且是耻辱而非胜利毛泽东一贯反对屠杀俘虏,主张优待俘虏他在《论政策》中强调,对敌军、伪军、反共军的俘虏,除非是群众痛恶、非杀不可且经过上级批准的人外,应一律采取释放的政策。
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他的批注中,也贯穿于他对待俘虏的实际政策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