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历史任务:第二个历史任务完成了吗
近年来,我国荧屏上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从建党百年到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从开国大典到改革开放,每逢重大节日,各大电视台
电视荧屏上的历史重演,究竟是为了传承还是消费?
近年来,我国荧屏上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从建党百年到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从开国大典到改革开放,每逢重大节日,各大电视台总会推出一批"献礼片"这些影视作品本应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却逐渐沦为了一场场无休止的重复表演。
回顾中国影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是世界上拍摄领袖人物题材最多的国家从毛泽东到周恩来,从朱德到邓小平,这些伟人的形象在银幕上被塑造了无数次起初,这些作品确实为观众带来了震撼和感动谁能忘记《开国大典》中那庄严肃穆的场景?谁能不为《长征》中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所感动?这些精品力作不仅再现了历史,更在观众心中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推移,这类影视剧的质量开始大打折扣以往那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逐渐被敷衍了事所取代拿最近播出的《走向大西南》来说,这部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而拍摄的电视剧,无论是选角还是表演,都让人大失所望。
与早年的《大进军》系列相比,新剧中的演员无论是形象还是气质,都与历史人物相去甚远这种质量下滑的现象并非个例不久前播出的《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中,曾经塑造过不少成功角色的王伍福,这次的表演却让人直起鸡皮疙瘩。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人民的名义》中饰演腐败市长丁义珍的许文广,居然被选中饰演周恩来总理这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如何能让观众买账?
问题的根源在于,这类题材被反复翻拍,创作者们已经失去了最初的热情和创新精神同一段历史被反复演绎,同一个角色被无数次塑造,演员们如何能保持创作激情?编剧们又如何能挖掘出新的故事角度?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重复性创作可能会导致年轻观众对历史失去兴趣。
对于80后、90后来说,这些历史事件或许还能引起共鸣,但对于00后、10后呢?如果他们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的作品,很可能会对这段历史望而却步
那么,我们该如何破局?首先,制作方应该重新审视创作初衷拍摄历史题材不应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应该是为了传承历史、启迪后人其次,在选角和表演方面,应该更加严谨像王仁君在《问苍茫》中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不仅在形象上与历史人物高度相似,在表演上也有自己的创新,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此外,我们也可以考虑改变呈现方式与其一味地重复已有的叙事模式,不如尝试从新的角度切入比如,我们可以聚焦于某个历史事件中鲜为人知的细节,或者从普通人的视角来讲述这段历史。
这样不仅能避免重复,还能为观众带来新鲜感
对于那些经典作品,我们完全可以在重要节日时重播别担心观众不愿意重看,事实上,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些经典作品可能是他们第一次接触通过重播,我们不仅能节省制作成本,还能让这些优秀作品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当然,如果要重新拍摄,就必须拿出十二分的诚意。
不妨学习《问苍茫》的创作团队,他们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最终呈现出一部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艺术创新的佳作
创作者们也应该深入思考:我们拍摄这些历史题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完成任务?是为了收视率?还是为了传承历史、弘扬精神?只有找准定位,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观众的口味在变,时代在进步,我们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
与其一味地重复旧有模式,不如大胆创新,用新的方式讲述老故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价值,让革命先辈的精神代代相传电视剧是一面镜子,既反映历史,也折射现实当我们回顾这些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时,不仅要看到其中的成就,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
只有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创作出更多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让历史在荧屏上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让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多既尊重历史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作品,让革命先辈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