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历史:白茶历史起源
横潭原创 ,头条首发分享茶事,敬请关注早期茶商卖茶喜欢说神话,纵观我国各类茗茶,只要数得上名号的,大多背后有着一种乃至数种神话传说对于各类茶的起
横潭原创 ,头条首发分享茶事,敬请关注早期茶商卖茶喜欢说神话,纵观我国各类茗茶,只要数得上名号的,大多背后有着一种乃至数种神话传说对于各类茶的起源,要不是有神农尝百草的记录压着,估摸还能往前稍一稍神话故事是让人喜闻乐见的 但是神话不是历史 它们可以作为参考,但却不能照搬
以前咱们是不会在意这些的 白茶或者其他茶类什么时候起源 压根没人会去在乎以至于当年英国人在抢占国际市场时 在这方面占去很大的便宜当时国际上流行一句话:中国人不懂得茶叶研究!
中国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可对茶叶系统的研究起步很晚也就是在这之后,茶学才开始真正的被重视起来 越来越多的人把茶学当成一门学问来做了 那么白茶真正的起源是什么时候呢?1、东汉说最早关于白茶的历史记录得追溯到一个叫尹珍的贵州人,他是贵州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最先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人。
在古代,学问是异常珍贵的,“叩问”两个字的分量绝对超过今人的想象 有一次尹珍在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的时候就遭到了门丁的刁难 连门都没能进去 无奈的坐在檐下 取出自带的“荼” 门都进不去,自然没水冲泡 只得嚼干茶解渴 谁知误打误撞 干茶咀嚼出的香气反而引起了许慎的注意 这才得以进入门庭 文字记载,当时尹珍的“荼”是这样的:“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
” 这段描述中“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是不是很像白毫银针?可惜,像并不代表是,最起码后面“汤色碧绿明亮”就不符合白毫银针汤色的表现,加上尹珍是贵州人,所以他当时携带的家乡茶应该是类似毛峰一类白毫较多的的绿茶而不是真正的白茶。
你能分得清这是绿茶还是白茶吗?2、唐代说《茶经》茶叶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陆羽便在其所著《茶经》中转载了“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仔细看哦,这里写的是“转载”,也就是说这里的白茶山不是陆羽亲眼看到的,他是在一本叫做《永嘉图经》的书上看到的。
后来虽然有陈椽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把“东三百里”更改为“南三百里”,可是学术界认可度并不高,《永嘉图经》上记载的白茶山很可能是安吉白茶这样低温敏感性变异品种,也就是说这里的白茶山很可能说的是茶山上生长了白化的茶树而已。
最主要的是《永嘉图经》早已失传,无法进一步考证,所以唐代说也很难站得住脚
白茶山究竟是不是太姥山呢?3、宋代说对,就是那个干啥啥不行,享乐第一名的宋朝,赵老二换了江山,子孙后代一个比一个会玩儿包括茶叶在内,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很多都是在宋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了徽宗赵佶的时候,《大观茶论》中有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
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
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看上去这里是明明白白的提到了白茶,好像是白茶的起源没错了吧?但还是错了,错就错在“蒸焙”两个字上了,宋代制茶工艺跟现代的制茶工艺区别极大,有兴趣的茶友不妨去了解下龙团凤饼的制作工艺就知道了,这里记载的白茶应该还是白化变异的茶树,说的是茶树而不是茶叶品类。
白化的茶树4、清朝说到了清朝嘉庆初年,这时候已经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了,不知茶叶品类,就连茶树品种也明确下来了,嘉庆初年闽北菜茶为鲜叶原料,咸丰、同治,大白茶开始种植生产,光绪15年,大白茶试制银针从这些记载来看,清朝嘉庆初年白茶已经投入生产,这一点没错的,但同时也说明在这之前白茶就已经出现了。
可惜的是一直没有相关文史资料可以证明所以现在公认的,能站住脚的说法就只能断代到嘉庆初年了,具体为公元1796年,两百来年的历史,多少有些委屈了白茶
到了明朝才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哦茶友们还知道其他的关于白茶起源的说法吗?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