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个人2023
文 | 苏州封面人物 主笔 香橙弦图 | 本文主人公提供刘亚玉是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数媒系教研室主任、苏州电影业协会影视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市文艺
文 | 苏州封面人物 主笔 香橙弦图 | 本文主人公提供
刘亚玉是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数媒系教研室主任、苏州电影业协会影视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刘亚玉祖籍河北沧州,在陕西汉中出生长大2018年,她在《沧州日报》上,看到一篇报道《沧州流亡师生创办国立一中》,得知了这所学校是河北地区多所学校的流亡师生从战火中迁出共同重建的。
“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这所学校又能给今天的中学教育带来什么启示?”身为教师,同样根植于教育事业,刘亚玉带着疑问和思考,开始了一段口述历史的追寻和记录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七月底北平沦陷,1938年初,流亡学生们接到通知,政府要组建国立中学,收容他们入学读书。
杨玉如、王国光、郝仲青等多位燕赵地区的名师校长带领同学先后到达河南南部,在那里他们办学组建了第一所战时联合中学——国立一中国立一中办学11年,以学风正、教育水平高,在大后方享有盛名,学校培养学生4000余人,其中院士、教授、工程师、教师不计其数。
这些从国立中学毕业的学生或考上西南联大、西北联大等高校,或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而后成为了建国初期的国之脊梁刘亚玉说,对这段历史的回顾,可以让大众看到,在战火中,老师与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薪火相传、对真理的追求、对向上精神的塑造与传递。
“我认为国立中学的作用在于,将教育的薪火传播到了更多的地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光亮,它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刘亚玉说就这样,刘亚玉和她的团队,历时4年、辗转多地、一路寻访挖掘,用纪录片为人们还原了一段抗战时期保留文化火种、流亡办校的中国教育传奇。
2022年9月,这部名为《寻找国立一中 1938》的纪录片,在央视《人文记录》播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22年11月,第八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举行颁奖典礼,该片以其身临其境的代入感、生动鲜活的画面感,从103个优秀口述历史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口述历史周“2022年度口述历史项目”奖。
2023年7月7日,《寻找国立一中 1938》在凤凰卫视全球播出,再次引发人们关注
一旦走进口述历史的片场,探寻历史的脚步便无法停歇2023年3月28日,刘亚玉执导的“寻找国立二中”纪录片《烽火弦歌》在常熟中学开机1938年,国立二中的校舍,分布于现在重庆的北碚区和合川区,到了1939年,合川区蟠龙山上的新校舍建好,师生们全部迁入。
抗战结束后,1946年,国立二中从合川迁到常熟,也就是现在的常熟中学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为5000多名从江苏等地流亡至川渝的学子传道授业,并培养出十数位院士,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良镛,中国航空教育奠基人蒋柏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学家白肇烨等等。
纪录片开机后,这场影像寻根之旅也就启程了刘亚玉和她的团队远赴成都、重庆等地,寻访国立二中历史的亲历者,收集散落各地的国立二中史料,并在老照片、信件、回忆录中钩沉这段被遗忘的记忆刘亚玉说到一个细节摄制团队远赴成都寻根时,邀请了在常熟中学退休的老教师陈炯明一同前往。
随后,摄制团队在成都大邑县拜访国立二中老校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退休研究员刘玉文90岁高龄的刘玉文对着镜头回溯那段时光,讲到学校老师的敬业负责,讲到课余时的苦中作乐,还讲到盘旋在合川上空的轰炸机,以及战争的阴霾……临别时,他紧紧握住陈炯明的手,声音近乎颤抖,嘱咐他要将“二中的精神”传承下去。
“国立二中的过往,与苏州崇文重教的精神底色密切相关”刘亚玉说,这部影片,立足苏州,放眼江苏和全国,将挖掘更多爱国师生教育救国的故事,展现一代教育家的爱国情怀《烽火弦歌》开机后,多家主流媒体就开始了持续报道。
目前,该片正在制作中,将以系列纪录片和纪录电影两种形式分别与观众见面
刘亚玉不仅仅是一名纪录片导演,也是一名身兼数职的电影人在执导《寻找国立一中1938》之前,她还导演了微电影《嘿,你好吗》等,创作的话剧剧本《霓裳红颜》获苏州市重点项目,出版专著《她们的视点——台湾女性导演研究1957-2000》等。
她还推动了多部优秀影片,在苏州的提前点映、观影沙龙、对话主创活动、导演见面会、主题电影展等2020年11月,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观影活动来到苏州该片是致敬叶嘉莹先生作为“当代古典诗词研究的第一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叶嘉莹先生推动了中国古典诗词在海内外传播。
观影活动前,刘亚玉为影迷们做了映前导赏刘亚玉说,叶先生历经磨难而初心不改,以“弱德之美”笑对人生坎坷,以一个弱小的文人,在大时代的动荡中坚持个人信仰叶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弱德之美”,在逆境之中,仍然秉持着对中国传统诗词的坚守。
2020年8月,第二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首届“江南派”电影学术研讨会,刘亚玉作《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苏州影像》主题发言2023年6月,第五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戏曲电影《国鼎魂》专家研讨会,刘亚玉再作主题发言。
刘亚玉说,苏剧发源于苏州,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与昆曲、苏州评弹并称为苏州艺坛“三朵花”,是苏州的文化象征苏剧在2006年就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次《国鼎魂》从苏剧改成电影,既对苏剧的传播有益处,也为未来学习苏剧的人、苏剧的研究者,留下了可供研究、学习的历史蓝本,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著名电影学者倪震曾说:“中国电影中一直存在着两条文化脉络,一条是西北风情,而另一条就是江南文化。”“最江南”的苏州,亦藏在交错的艺术光影之中。璀璨的江南光影中,刘亚玉是新生代闪亮的“星”。
本文由苏州封面人物主笔香橙弦撰稿,刊于《莫愁》(智慧女性版)2023年第12期,苏州封面人物转载对标题和部分内容做了重新编辑《莫愁》杂志,由江苏省妇联主管主办,是全国双效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入选中国精品期刊库;在全省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中,位于文化与生活类期刊第一位;是目前江苏省内发行量最大、社会影响力最广、最受读者喜爱的综合文化生活类期刊。
《莫愁》(智慧女性版),是江苏省唯一的一本女性期刊(前述《莫愁》简介综合整理自网络)本文图片由主人公提供。本版部分字体来自稿定设计,已取得授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