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三步舞教学视频_双人快三步舞教学视频
跳三鼓 流传于江汉平原的石首、公安、江陵、松滋等县。由荆楚一带祭祀亡灵的风俗“跳丧鼓”、“丧鼓歌”发展衍变而成。清《石首方志》载:“丧事则有丧礼
跳三鼓 流传于江汉平原的石首、公安、江陵、松滋等县由荆楚一带祭祀亡灵的风俗“跳丧鼓”、“丧鼓歌”发展衍变而成清《石首方志》载:“丧事则有丧礼,亲朋纷纷来祭,并守灵柩,整夜打丧鼓伴灵”艺人郑启焕(1921年生)说:老辈人传,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石首的城关、藕池、团山、茅草街等地,跳丧鼓极为盛行。
艺人李月清(1910年生)说:他师从袁为寿(1892年生)袁为寿师从袁为汝,袁为汝师从万成炳,万师从杨福堂,杨师从刘清万从刘清万传艺至李月清,已知有六代人了,李还说:清末民初,他的师傅袁为寿与公安县的郑家盛,湖南省华容县的张大春跳三鼓唱得最好,被称为这一地带跳三鼓的“三鼎甲”。
荆楚旧俗,老人过世,必请歌师(亦称歌郎)打丧鼓唱孝歌以祭死者,谓“丧歌”;后来,高龄者寿诞之日也请歌师唱寿歌,谓“寿鼓”,以致发展到喜庆吉日亦请人唱“喜歌”跳丧鼓三人一台,多为男性以唱为主,说、唱、舞兼有。
说只是唱中的插白,舞则为其主要表现特色演出时,放一桌一凳,一人坐着击鼓帮腔,另二人轮番演唱,并以单面镲击节,蹁着有节奏的步子时进时退,或面对面,或背靠背来回往返,激昂时还可大跳艺人将其表演动作概括为“右手筷子(签子)左手钹,上靠膀子丁字脚;三步半,朝前梭;背靠背,擦身过;二人对面笑呵呵;你一个歌,我一个歌,鼓身不住歌不落。
”
民国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迫于生计,艺人把唱跳丧鼓作为外出谋生的手段,从孝府、寿堂走上禾场、码头,后又进入茶馆酒肆定点演出因此,除原有即兴创作孝歌、寿歌外,逐渐有了有故事情节的短小曲目,后又增加了长篇案卷。
它便从祭亡灵、庆寿诞的风俗民歌,发展衍变成为职业艺人演唱曲目的曲艺形式了当时,除了职业艺人演唱外,还吸引了众多小商小贩和一些低级官吏学唱以自娱这些人大多读过一些古书,懂得些历史知识和典故,因而对曲目创作及文词修饰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
传统曲目题材多样,大致分:一、孝歌类,有《琵琶记》等五大孝书,俗称“老五本”;另有《孟宗哭笋》等二十四孝歌小段二、寿歌类,有《八仙庆寿》等三、点歌类(即由观众点唱),有“点江湖”,如《上江湖》等八大江湖;“点古人”,如《历代古人》等;“点摆朝”如《历代记》等朝代兴衰更迭的历史。
四、叮头子,为即兴逗趣的小段五、正本类,有《封神榜》等大本头五十多个六、应时应景类,有《劝世文》、《麒麟送子》等三十多个唱腔曲牌有〔卡七字〕、〔扬嗬嗬〕、〔欢调〕、〔三句半]、〔十字调〕等
1951年,艺人徐鼎鉴在石首县新发乡土地改革宣传队里与李开杨等人合作,利用跳丧鼓这一形式改编演出了《白毛女》1953年,艺人梁宗桂、盛志高演唱的《梁祝姻缘》中的《送友》参加湖北省民间文艺汇演1958年艺人盛志高、郑昌焕、徐鼎鉴等人在一次座谈会上提议将跳丧鼓更名。
因其为丧事、寿诞、喜庆三种场合而唱,又因演唱者为三人,击节乐器三件,每段唱词都是三句起头,且“丧”与“三”发音近似,故定名为“跳三鼓”1962年艺人盛志高任石首县曲艺队队长,与郑启焕、徐鼎鉴三人一台鼓,经常活跃在石首、公安、监利、潜江及湖南的华容、安乡、南县等地。
创编了《搬家》、《学雷锋》、《不要上了算命的当》等新曲目,并整理了《二度梅》、《珠砂记》、《三门街》、《粉妆楼》、《杜十娘》等大量传统曲目许多专业团体在演唱形式上也作过多种尝试如加用琵琶、二胡等小型乐队伴奏,配备女演员,借鉴其它曲种加用八角鼓、扇子、手绢等道具的使用,藉以增加色彩,宜于表演。
并编创了许多新的曲牌但广大农村的民间艺人仍习惯原有的表演形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跳三鼓发展很快,带徒从艺者众多,歌郎成批涌现石首县于1984年对民间艺人重新考核登记,职业和半职业的跳三鼓艺人有八十九人,而且其中大部分为青年人。
农闲自娱的业余者,遍布各区乡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