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eandq.com
晓安科普

搜悦(搜悦斯塔和佑国寺塔哪个是最早的砖)速看

2023-12-22Aix XinLe

震泽永乐寺,在吴江残存的明清佛寺遗迹中,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座披金戴银的豪华新寺能与之匹敌。永乐寺的古殿、古桥、古树,不仅是震泽镇的瑰宝,也是吴江人的历史记忆。

搜悦(搜悦斯塔和佑国寺塔哪个是最早的砖)速看

 

​文/庄培尧吴江多名刹,永乐留遗迹

​北麻漾北岸的震泽永乐寺秋歌摄秋风飒飒,带来了江南水乡最斑斓绚烂的季节在秋阳的渲染下,湖畔残寺边,哪株挺拔粗壮饱经风霜的古银杏树,虽历遭风摧雷打,但依然长势旺盛,树冠参天,熠熠闪光,神采非凡从远处望去,俨然就是一位穿戴着一身黄金甲的大将军,屹立于北麻漾与頔塘运河之间,阅尽震泽变迁,见证古寺荣衰,为航船指路,为百姓蔽阴,守护着一方的平安。

​今日永乐寺与古银杏汤海山摄历经沧桑,延续着七八百年历史文脉的江南名寺震泽永乐寺遗迹,今天已成为网红们寻古探幽打卡的热点遗憾的是,因为永乐寺仅仅留下一株孤独的古树,没有留下一部寺院志,也就没有了时人热衷追奉的金塔、玉佛、高官、富豪、名人、才女与之相关故事,所以古寺还是默默无闻,成为鸡肋,被后人所嫌弃,不入“五保”,屋漏不修,瓦掉不补,仅在网络上留下几片文艺爱好者夺人眼球又带有几分神秘感的纪实写真。

鲈乡处处是风景,从来银杏不负秋面对震泽永乐寺的残殿斗拱、古桥遗构和这棵闪耀着万丈金光的七百多岁“银杏王”,在这位老爷爷面前深感自身何等的渺小和无知……传承千年的中华佛教,穿越历史的古老寺庙,难道这仅仅是我们震泽乡人愚昧老祖先们的迷信寄托吗?有人说,不!神树荒寺佑苍生,只是我们吴江人家中有宝不识宝吧了!。

​永乐寺“观音殿”和古银杏旧影翻读震泽千年古旧史书,深耕永乐这片“中国江村”热土,有感网络新媒体汹涌澎湃的新编历史传说故事,不怕丑陋,今朝向大家讲一下震泽永乐寺美丽传说背后真正的老故事由于读书不多,所见材料有限,一定存在诸多错漏和问题,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多多包涵,批评指正。

村庄以寺名,人家缘水兴

​震泽頔塘,永乐寺和花光亭古渡口远眺

​运河塘桥与渡亭江南形胜,风物清嘉,人文蔚然,頔塘自古也繁华永乐寺,位于震泽镇双杨村古奉先寺东五里之地,历史上曾属于吴江(震泽)十一都永乐寺南临波光粼粼似明镜的北麻漾,北靠京杭大运河分支頔塘运河,寺西有寺港连结麻漾和頔塘,并与长漾、太湖和京杭大运河相衔接,通江达海,纵横吴越。

頔塘永乐寺港口,旧有石埠古渡口,与塘北花光亭(亦作华光)渡口相对花光亭渡口原有石亭、石桥、石埠,以及花光庙等古建筑,推测应是永乐寺当年接官迎客的配套设施,可知当年永乐寺的规模之大清初诗人徐崧游永乐寺诗中即有“渡口征帆过小亭”的记载。

​(明)沈江村《吴江水考》之頔塘、北麻漾、永乐寺港、花光桥示意图

​今日北麻漾寺港口汤海山摄永乐寺所在的永乐村,平畴沃野,有田有地,依水而生,缘水而兴烟柳画桥,人文蔚然,山茶花、思古浜……参差尽是种田养蚕人家村中周氏、陆氏等祖先在历史上,曾以善举和财富留名史册老县志记载,周氏先后为永乐寺捐地捐资,倡建助修;頔塘陆氏,在元末明初,“省充税长,以富名”,因罹沈万三案而“后裔散迁”。

​永乐村北麻漾风光。汤海山摄永乐村自古人杰地灵,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富甲一方的家族、乐善好施的乡人,以及热心执着追求的僧侣和信众,只有在这样的人文底蕴深厚环境里,才能使古寺不断重生,香火不息,流传至今。

​永乐村思古浜古宅(源自“东太湖论坛”)永乐古寺院,前世与今生“梵王楼阁冠吴中”的震泽永乐寺,在明弘治《吴江志》、清康熙《吴江县志》《吴江县志续编》和乾隆《震泽县志》等历代吴江传世地方志中,都有简要的记载。

1999年版新《震泽镇志》称:“永乐禅寺 在永乐村,宋淳祐七年(1247年),里人周乐刚舍地,僧实际建明宣德七年(1432年)和成化中(1465—1487年),有僧焕、僧觉明重建、增建后来寺毁废,具体废寺年月无考。

​(明)莫旦《吴江志》关于永乐寺的记载但综观所见历史文献,擦亮八百年尘封岁月,永乐寺自实际大师首创后,又经历过至少三次重建,许多次的增建和修建地方志记载的宋淳祐七年(1247年),并不是真正永乐寺奠基、落成和开寺的正确建寺时间,而是得到皇帝赐名“崇福永乐之寺”的时间,因此,永乐寺的建设时间应该在1240年前后,至今约有780年。

永乐寺的奉祀的灵魂人物,是开山之祖实际大师所作的“华光王”菩萨

​“聚宝百衲”的永乐寺古残桥(庄培尧制图)

​古寺中的“宋、元”遗石

​2022年重修后散落的遗石汤海山摄永乐寺开山之祖——实际大师(1216-1278年),法名永真,俗姓姚,字无相常熟人早年师事慧照大师圆公,后出外游方宋淳祐初年(1240),他来到了震泽永乐寺一带,见此地灵湖佳水,麻漾如镜,就诛茅结屋湖边,席地诵经修习。

乡人感其真诚,大地主周乐刚特捐地数十亩给予创寺他插草肇基,作华光王像,四方募集建寺经费,数年间建造起法堂、殿宇、经藏、钟楼、山门、斋庑等寺院建筑由于监造严格,设计宏伟壮观,新寺院刚建成,就能与名蓝望刹角丽争华。

其时,南宋理宗帝谢皇后的族侄节度使谢埴,听说永真建寺事迹后,非常佩服,为之帮助申请颁照赐名宋淳祐七年(1247),皇帝敕赐寺额“崇福永乐之寺”,颁发“甲乙流传”令牌,还赐永真“紫衣”和“实际”法号,嘉奖他建寺的功德。

元至元十五年,实际和尚示寂于永乐寺内他授徒二十余人,“其世多贤”,其中普显、普修、普信、普晓、普净和普达等先后主持寺院元人王恽有《清江引·为僧永真赋》赞之《中华佛教人物大辞典》称其为“元代僧人”,似不确。

​《太虚大师全集》关于“华光王”大智明菩萨的记载其后,永乐寺首先由普显继席十年继而,由师弟普修实嗣,他也护寺有为,增建千佛大阁,敬造中坐宝莲花上的卢舍那金身大佛和旁列千佛木像,还别印“三藏”教经五千四十八卷,加于收藏。

普修法师又传普信、普晓,再至普达和尚

​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元惠宗至元年间,年迈的普达大和尚,有感永乐寺“六世百年,传持一道,名迹缘起,碑版无辞,图牒末载,何以揭德训嗣?”其时,高徒元鼎正在南京大慈寺教庠进修,于是求宗主天泉大师转请有“儒林四杰”之称的著名文学家柳贯(1270—1342)作寺院碑记,以永传后世。

因此,永乐寺传说中的哪块“一人推得倒,万人吃勿了”大石碑,猜想应该就是这块著名的元代寺院记石碑吧七百八十载,三次寺重建永乐寺自实际大师开山六传百年,至元末明初时,普达徒弟元鼎为永乐寺住持,“奇童”诗人、曾任江浙行省参政与张士诚结交的马玉麟,有《次韵酬鼎虚中长老》诗,可知他曾来永乐寺问禅,但不得所悟。

诗有:“东南隐者最清廉,丈室谈经礼法严”之句苏州文学家有“吴中四杰”之称的诗人高启,大概在避居浙西时,曾来到永乐寺游览,留题《过永乐寺》诗一首,诗云:髩随鹤羽总秋零,几日江行思渺冥夜卧客舟闻咏史,朝过僧榻共谈经。

沙洲雨足莼初紫,林坞霜迟橘尚青后欲寻公曾到处,留诗应在竹间亭同时,嘉善陶庄诗人陈缉也有《柬吴中永乐寺住持鼎虚中》诗,记述“劫后”永乐寺未受时移世变朝代更迭的影响,依旧保持永乐寺“九幢十三殿”的辉煌情景,赞叹道:。

梵王楼阁冠吴中,云绕诸天会法宫。宝藏夜明珠出海,花台烟暖雨随风。庭松回指思玄奘,陇月迎人识赞公。劫后相看情倍好,诗成须寄具区东。

​古代佛寺基本格局示意图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颁行《申明佛教榜册》,清理限制佛教嘉靖《吴江县志》称,永乐寺等二寺一院四庵归并到震泽镇西的普济禅寺,从此冷落荒废约四十年因此,所谓永乐皇帝与永乐寺的传说故事与史实根本不符,是牵强附会的误人之说。

到宣德年间,朝廷佛教管控政策有所改变,永乐寺殿宇也已经坍塌损毁在宣德七年(1432)间,僧焕(字无文)与乡人周季澄才筹资重建永乐寺,这是历史记载的永乐寺第一次重建,大概在此时改名为“永乐禅寺”到成化中(1465-1487),僧觉明又进行了增建,震泽御史黄著为之作记。

以后,约一百五十年间永乐寺的兴废历史,由于笔者条件所限,因所见文献不多,未见有人提及,一片空白

​永乐寺“九幢十三殿”的古经幢式样直至明末清初(1644),名僧智潮法师自天目山归乡,主持永乐寺,乾隆《震泽县志》才留下“国朝顺治十五年(1658),僧智修”的记载,知道智潮法师当年修缮永乐寺的事迹智潮法师(约1600-1670),俗姓杨,字香水,号贯一,震泽蠡泽村人。

十七岁出家永乐寺为僧,后参临济宗高德抱朴莲禅师,继随师同往天目山高峰净名院,一度继席净名平生瓢笠无定踪,不传人晚年携净名画像归永乐寺,清介不与世接,佛学界某大佬来震泽,派人来要净名画像,竟不于理睬他能诗,工画。

著有《归来堂诗稿》行世,有“一湾荻水我埋头”等警句其有描写永乐寺頔塘风光的《柳塘》诗等传世,诗曰:大堤杨柳拂晴烟,尽日春风送客船。不断王孙芳草路,绿阴莺啭艳阳天。

​永乐寺景观相似的《萧寺客舟图》康熙四年(1665)秋日,当时著名的“网红拍客”、访古旅行家和诗人徐崧,重访震泽永乐寺,并与贯一法师、智潮大和尚等诗词倡和,留下“结侣游精舍,逢僧出旧题”“堂空独对麻湖水,衲老闲翻竺氏经”等诗句,可知埋头研经刻苦修炼的永乐寺老和尚,也都是学问高深能诗的僧人。

徐崧(1617-1690),字嵩芝,一字松之,号臞庵,吴江人素负诗名喜交游,编诗集,奔走于吴越间,遍访名胜古迹,名人高士,尝与当时众多名家及诗僧交游唱和撰著有《缬林集》《臞林集》《百城烟水》等其云:“永乐禅寺,在奉先寺东。

宋淳佑七年,里人周乐刚舍地,僧实际建,柳贯记明宣德七年,僧焕重建成化中,僧觉明增建,御史黄著记”徐崧《永乐寺》(和高季迪先生韵)诗云:蔓草鸣蛩宿露零,鸿飞远渚影冥冥堂空独对麻湖水,衲老闲翻竺氏经晓月疏钟村舍白,秋天古木野田青。

昔游胜迹今何在?渡口征帆过小亭徐崧《乙巳秋日访贯一法师于永乐退居》诗云:偶乘轻棹便,访泊日才西结侣游精舍,逢僧出旧题篱边秋色满,岸侧水痕齐更俟晴晖久,湖村一杖藜智潮《步高太史〈过永乐寺〉韵》诗云:古殿危廊风露零,依然河水是沧溟。

鸟窥食下闻鸣磬,龙带云归解听经昼寂雨花常点点,秋深庭树只青青竹间仍有烟霞句,不似扬雄问字亭智潮《秋日徐臞翁过访永乐退居》诗云:昔闻高士自南州,剥啄声前分已投十载洞庭君半面,一湾荻水我埋头凉收井干梧桐雨,静掩茅茨蟋蟀秋。

话到尘消情尽处,白云青嶂许同游其时,老态龙钟的永乐寺虽经维修,但在清廷政治高压和经济高赋政策下,战后江南最富裕之区的人民生活和生产也未能得到很好恢复,大概由于筹资的困难,不到十年时间,在智潮诗中已经出现了“古殿危廊风露零”的破败景况。

​(清)张大纯《姑苏采风类记》关于永乐寺的记载康熙中,永乐寺由松陵无碍寺僧雪鉴和尚继席寺务,并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对寺院进行了一次维修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雪鉴法师又一次重建永乐寺,邑人钱云为之作重修记,这是康熙《吴江县志续编》记载的永乐寺第二次重建。

一二年后,名僧正宗道禅师实道(1680-1743)曾来永乐寺,参见雪鉴大师到乾隆十一年(1746)间,《震泽县志》记载,当时的永乐寺面积为“周九亩”

永乐寺遗石庄培尧摄​白云苍狗,世事如棋但不久就不知何故,在大清皇朝盛世之期,永乐寺又遭废弃几十年根据永乐寺僧才高能诗的特点,推测最大的可能是古寺僧侣卷入了乾隆时期“明月清风”也罹祸的文字狱,而被封禁破屋二百岁,吴江第一殿

目前,所见历史记载的永乐寺第三次重建,已在嘉庆至道光初年间(1796-1821年),才由出生震泽的浙江南浔东藏寺名僧达曾和尚“募赀重建久废的永乐寺”,殿宇塑像“务极宏丽,凡数载讫工”今天,大家所见震泽永乐寺残存的“观音殿”,即是达曾法师当时所建。

​“观音殿”内部木结构和木雕云雁摄根据永乐寺“观音殿”的方位,可知此殿宇应该是钟鼓楼边上的附属性偏殿建筑,不是原来正式的观音大殿,故而其用材不甚高级考究,木石雕刻等也不甚精美富丽但是,要知道历史上吴江的佛教寺院庵堂虽多,能保存下来流传至今的明清佛教古建筑,目前所知仅剩震泽“国保”文物单位“慈云寺塔”和永乐寺“观音殿”两处,而且永乐寺“观音殿”为吴江唯一遗存的清代佛教殿宇古建筑,约建造于1820年前后,已有200岁左右。

​达曾法师传世诗作达曾法师(约1770-1850)字竺峰,震泽人早年出家南浔东藏寺为僧才识过人,戒行苦严,为振兴梵宇,曾募赀重建久废的永乐寺和东藏旧刹平生澹泊自持,结交广泛,喜吟咏,工诗,兼善鼓琴、画梅。

著有《香影庵诗集》、《曼陀罗室诗钞》等传世诗作有《和蒋霞竹寒宵煨芋》七绝三首:风声萧萧响隔廊,寒宵对坐未觉长月对小窗见松影,诗联短句搜枯肠南邻送炭旧有例,称我冬来煨芋计地炉炽火暗分香,只有两人知此味三更已过兴尚赊,解渴更煮松萝茶。

寒威凛冽败棉薄,只恐来朝吹雪花《早起》五绝云:冻云遮日光,黄叶落如雨草堂门未开,但闻乌相语《无题》五绝云:半塔颓成画,一溪清入秋磬声凉似水,茶味澹于僧自徐崧之后约170年,永乐寺迎来了第二位著名访古旅行家、嘉定诗人姚承绪,追寻徐崧《百城烟水》之路,游览鲈乡,探访名刹,凭吊古迹,留下有《永乐寺(用高青邱韵)》七律一首,收入其《吴趋访古录》一书。

诗曰:永乐寺“在双杨东宋淳祐七年(1247)里人周乐刚舍地建”双杨景物渐秋零,萧寺疏钟感夕冥。常往无斋僧洗钵,空王有力石函经。烟波笠泽虚生白,风雨吴山瘦独青。极目鲈乡莼正美,西风吹老鸭漪亭。

​徐崧《百城烟水》、姚承绪《吴趋访古录》书影咸丰到十年,古寺遭浩劫

​永乐寺“观音殿” 内部旧貌秋歌摄咸丰十年(1860),是英法八国联军火烧北京圆明园的年份就是这一年六月,“奉圣父上帝之名,藉圣子耶稣之权”的太平军北上,攻占吴江震泽地区以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在吴江也是“拆寺观庐舍为伪宫……毁铜佛钟罄之类作戎器”,“每见庙宇寺观,必拆毁、焚烧,神佛塑像,刀砍足践,灭迹不留”。

把拆毁寺庙,取其砖石和木材等,修筑沿运河和城镇要道处的石垒、炮台工事和收税关卡等太平军和清军的拉锯战,使吴江大地遭受了一场数年的战火荼毒和文化浩劫据同治《苏州府志》记载,震泽永乐寺与镇西普济寺、曹村宝觉寺、双杨泾奉先寺、蠡泽应天寺等名寺,尽毁一旦。

“九幢十三殿”的永乐寺,最后仅剩下寺院西南角边上的偏殿数幢,即今天所谓的“金刚殿”、“观音殿”和少量附房建筑等,以及古碑、古井、古石桥、古银杏等遗存震泽镇东的慈云寺,也毁于此役,惟古塔作为军事了望哨楼设施而得于留存。

​《苏州府志》记载1876年震泽县“已废寺观”晨钟暮鼓,世事变幻当年,永乐寺被毁前夕,湖州诗人姚阳元(约1830~?)曾为它留下古寺最后的写照,《游永乐寺》诗云:白云围野墅,万木抱珠宫泉激林端雨,楼吞天外风。

梵余清磬远,啸彻暮山空别有真禅味,冥心月正中俗话说“家缺传家宝,寺多稀世宝”据村中老人们讲,永乐寺的古钟,钟声洪亮,透云穿雾,一百八记钟声曾经响彻頔塘两岸,能传遍麻漾和长漾周边村庄有人说南风天里太湖滩上也能听见其声音。

传说此钟是口神钟,一年四季,一尘不染,光亮如新,说它夜里经常会到麻漾里去洗浴,还会出海夜会东海龙王,所以寺里有颗与众不同的夜明珠后来寺院出了几个败类劣僧,偷卖寺产寺田,有灵性的镇寺之宝夜明珠和那口神钟都从麻漾里逃掉了。

细想一下乡人口中美好的传说,大家多会猜到这口笨重的古老的大铜钟,或是被被僧人偷卖掉了,或是被太平军占据时融化制造武器了……

​2016年时的永乐寺和古银杏庄培尧摄掇拾匆匆时间碎片,领略古村人文风情,触摸历史文物碎片,拜读佛教文化精神,临湖而筑,与頔塘运河相伴,有小桥流水人家这江南水乡独特的风物孕育和装缀,有太湖鱼米和蚕桑丝绸这世界最高级的圣物贡献,才有高僧大德辈出的吴江名寺震泽永乐寺,才会有历代名士的游踪和题咏,以及老人们口中常常讲起的那已经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的永乐寺老故事,这就是江南历史文化的魅力。

​永乐寺寺港古残桥岁月无痕,石不能言“我行江吴,湖泽西东幢刹相望,殷其鼓钟致非力致,成则天成树影水声,皆其机用以我是心,归美赞颂”今天,永乐古寺虽然仅留下一树、一桥和一幢风格古朴毫不起眼的清代佛殿建筑,没有为我们留下更多能以金钱、美元衡量的珍宝财富,但是在吴江残存的明清佛寺遗迹中,还是鹤立鸡群,独一无二,没有一座披金戴银的豪华新寺能与之匹敌。

震泽永乐寺古殿、古桥、古树,不仅是震泽镇的瑰宝,也是吴江人的历史记忆因此,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伟大号召下,我们后人必须常葆一颗敬畏之心,尊重历史事实,敬畏文物遗迹,保护文化遗存,延续传统文脉,爱护珍惜吴江和震泽这本残缺的神秘古书,努力破解书中的秘密,为子孙后代守护好家乡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之代代相传。

【编后记】这是庄培尧先生在2021年12月初写的文章值得欣慰的是,2022年永乐寺进行了重修,残破濒危的旧貌,已修旧如旧,非复颓废2023年3月初,编者在永乐村党总支书记谭晓陪同下,参观了这所令人惊叹的乡野古寺。

归来欲作采风记,适逢培尧先生寄稿,史事叙录甚详,便改用此稿,仅以所摄若干新影为之补充

​今日震泽永乐寺。汤海山摄

​古殿修缮考究,周边环境清雅古朴。汤海山摄

​遗落的古碑有待考释。汤海山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知识搜悦(搜悦斯塔和佑国寺塔哪个是最早的砖)速看

2023-12-22Aix XinLe28

搜悦(搜悦斯塔和佑国寺塔哪个是最早的砖)速看震泽永乐寺,在吴江残存的明清佛寺遗迹中,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座披金戴银的豪华新寺能与之匹敌。永乐寺的古殿、古桥、古树,不仅是震泽镇的瑰宝,也是吴江人的历史记忆。…

知识搜悦(搜悦悦)不要告诉别人

2023-12-22Aix XinLe140

搜悦(搜悦悦)不要告诉别人导读 10月5日,“美丽天使 美丽三亚 向世界出发”为主题的2016国际旅游文化小姐三亚选拔赛在呀喏…

知识搜悦(搜悦悦)干货满满

2023-12-22Aix XinLe120

搜悦(搜悦悦)干货满满根据201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在观看并讨论春晚的都是70后和80后——春晚情怀伴随了一代人,也赋予了他们很多时代专属的标签…

知识搜悦(搜悦寓)一篇读懂

2023-12-22Aix XinLe29

搜悦(搜悦寓)一篇读懂房价是我们留在这里必须承受之重....…

知识搜悦(搜悦鞍山市岫岩县的烤饼哪个店卖的好吃)速看

2023-12-22Aix XinLe19

搜悦(搜悦鞍山市岫岩县的烤饼哪个店卖的好吃)速看在天台,我一天吃五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