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eandq.com
晓安科普

阿波罗登月骗局(阿波罗登月骗局的纪录片)快来看

2023-12-19Aix XinLe

据调查,有2500万美国人认为阿波罗计划是一场阴谋,一系列登月照片疑点也让这场争论变得扑朔迷离。阿波罗计划真的是一场骗局吗?

阿波罗登月骗局(阿波罗登月骗局的纪录片)快来看

 

这是“银河号”飞船抵达的第 25 颗星球

作者:Frederick审核:Simon.W & 蛋蛋银河旅游局

△1969年7月11日,登月的前9天,David Bowie发行了这首单曲,讲述了虚构宇航员Major Tom的故事近7亿人通过卫星转播收看了这场盛事阿波罗登月计划从1961年开始,1972年结束共计6次成功登月,将12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

有多少人觉得这根本就是个骗局?1999年,盖洛普公司组织的民意调查显示,只有6%的美国人不相信阿波罗11号真的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众接收的媒体信息也越来越多元化。

阿波罗计划的质疑之声迅速蔓延,连维基百科都不得不为阴谋论者开个词条——“阿波罗登月计划阴谋论”。据调查,6%-20%的美国人、25%的英国人以及28%的俄罗斯人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其实是个骗局。

▲电影《月球》剧照

实际上,早在阿波罗计划初期,质疑之声就不绝于耳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搭载着阿波罗11号的土星5号火箭在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3秒,“老鹰号”登月舱在月球着陆,随后宇航员。

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迈出了举世瞩目的一步。

▲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拍摄的巴兹•奥尔德林的照片1974年,曾在阿波罗计划中工作过的比尔•凯恩(Bill Kaysing)出版了《我们从未登上月球》一书,为阿波罗阴谋论带来了第一波高潮他也因此成为“登月骗局说之父”。

书中指出了照片造假之处,并质疑美国没有能力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他认为阿波罗飞船只是飞到了南极福克斯电视网是最早的阴谋论支持者之一2001年,他们播出了一部名为《阴谋论:我们真的成功登月了?》的纪录片风格电影。

这部影片宣称NASA为了帮助美国赢得太空竞赛而伪造了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成功的事实影片摆出了照片造假的证据:1. 宇航员拍摄的照片中,月球天空中没有任何星星。

2. 虽然月球没有空气,但插在月球表面美国国旗却随风飘扬。

除了展示照片和视频中的诡异之处外,它还提出了一个在阴谋论支持者中最为长盛不衰的"铁证":即宇航员不可能活着穿越范艾伦辐射带,进而顺利到达月球范艾伦辐射带是近层宇宙空间中包围着地球的高能粒子辐射带,主要由地磁场中捕获的高达几兆电子伏的电子以及高达几百兆电子伏的质子组成。

它分为内外两层,内外层之间存在辐射很少的范艾伦带缝。范艾伦辐射带将地球包围在中间,其中的高能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器、卫星等都有一定危害,而内外带之间的缝隙则是辐射较少的安全地带。

近日,NASA在网上公布了一段阿波罗计划的录音,让这个带着人类光辉梦想的历史片段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

▲一张电脑打印出来的音轨表,上面记录着全部的音频信息据悉,阿波罗11号使用的模拟磁带有30个磁道在阿波罗11号执行任务过程中,全部对话都被录音记录下来,工作人员费尽周折将原始录音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发布在网上。

这段录音长达1.9万小时,其中不仅记录了“老鹰号”登月舱系统发出放弃着陆警告这种生死攸关的戏剧性时刻,同时也记录了执行任务过程中的有趣故事。

▲1970年4月11日,土星V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3号太空舱的升空阿波罗13号本来是第三次登月,但在飞行不到56小时时,一个氧气瓶爆炸迫使宇航员取消登月,进入登月舱返回地球阿波罗13号发生爆炸时,洛威尔向地面发送讯息:“好的,休斯顿,我们这里已经有麻烦了(Okay, 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here)。

”这句话在许多科幻节目中被错误地引用为 “休斯顿,我们遇到问题了(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

▲图为阿波罗13号发射前,飞行指挥官吉姆·洛弗尔的特写镜头

▲1969年7月24日,阿波罗11号成功回到地球,降落在太平洋之中任务完成后,三位宇航员首先经历了为期21天的隔离期,目的是为防止他们感染月球上的传染病阿波罗14号任务之后,NASA不再对宇航员进行隔离。

照片拍摄于阿波罗11号三位宇航员在移动式隔离舱内接受隔离观察期间但这些仅仅只是录音数据总量的1/4而已除了录音的问世给了阿波罗计划以实锤,近些年,NASA的月球轨道探测器(LRO)也拍摄了大量月球表面的照片,从各个角度展现了阿波罗宇航员登月后留下的痕迹。

美国一共成功登月6次,每次都在登陆地插下一面国旗,阿波罗拍下了其中的5面国旗与众不同的是,其中一面国旗静静地躺在月球表面原来,阿波罗11号离开月球时,飞船发动机喷射出气体意外将国旗吹倒也正因如此,在阿波罗11号之后,NASA要求所有登月飞船都要将国旗插在距离登月舱100英尺(30.48米)以外的地方,以避免被上升的发动机吹倒。

2009年,NASA的月球轨道探测器首次传回在阿波罗登月地拍摄的照片此后的一系列照片显示,阿波罗计划的多个登月舱依旧停放在月球表面NASA专门选择太阳高度角较低的时候进行拍摄,以便能在放大后清晰地看到登月舱投下的影子。

▲从月球上看地球至于照片中的疑点,美国一档科普节目《流言终结者》也给出了靠谱的解释:1.照片中为何没有星星?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太阳光与地球的反射光将直接照射到月球表面,导致光线过于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减少进光量才能拍摄到主体,这样暗淡的星星就无法拍到了。

2. 国旗并非随风飘扬。国旗上实际有横向的金属杆支撑,在插国旗的时候,旗帜发生振动,而由于月球上缺少空气阻力,振动就会因为惯性持续很久。

登月是人类历史的里程碑,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令人困惑的是,自从阿波罗17号完成了第6次成功登月以来,人类迄今为止,再也没有重返地球究竟为何人类止步于46年前?回看整个阿波罗计划,这是一个相当烧钱的项目。

阿波罗计划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在美苏两国白热化的太空竞争中,苏联一直处于上风1966年,NASA获得了巨额的政府经费,这一项目也让美国在太空竞争中扳回了一局从1961年到1972年的11年间,阿波罗计划共耗资255亿美元,占据了当年美国GDP的0.57%,占据了科研经费的20%。

▲阿波罗11号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左)、尼尔·阿姆斯特朗(中)和迈克尔·柯林斯(右)在为纪念他们而举行的阅兵式上向人群挥手致意游行队伍人数将近一百万人此后,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这场太空竞争也戛然而止。

美国显然不愿再为这个实际价值不如行星探测的项目消耗更多的资源,而更多的经费将用于星球探测器的开发,以及国际空间站的建设。

▲SpaceX公司设想的月球基地效果图

虽然月球已经被证明是一片孤寂的荒漠,但实际上,美国人重返月球的信念一直都在布什政府曾喊出“星座计划”,计划2020年重返月球,但奥巴马认为耗资数十亿美元过于昂贵,在2010年取消了此计划特朗普上任后,月球计划再次重启,虽然前途依旧扑朔迷离。

近日,美国的私人航天公司正在全力规划人类在地球之外的殖民地,一张月球殖民地蓝图正在慢慢铺开。蓝色起源公司与SpaceX公司先后宣布,将在月球上建立人类基地。

▲SpaceX发射“猎鹰9号”火箭在未来,月球将会成为人类向深空研究的中转站,月球上的稀有元素氦-3也被证明可作为火箭的燃料。月球,是人类向深空迈进必不可少的一步。

▲SpaceX公司设想的月球基地效果图8月29日,一部名为《登月第一人》的传记电影将亮相威尼斯电影节阿姆斯特朗的传奇经历将再次重现在大荧幕上阿波罗计划的46年后人类正在为重返月球,做着充分的准备

局长:相对于理性的事实,令人浮想联翩的阴谋论往往更具有诱惑性。

 THE EN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知识阿波罗登月骗局(阿波罗登月骗局的纪录片)快来看

2023-12-19Aix XinLe120

阿波罗登月骗局(阿波罗登月骗局的纪录片)快来看据调查,有2500万美国人认为阿波罗计划是一场阴谋,一系列登月照片疑点也让这场争论变得扑朔迷离。阿波罗计划真的是一场骗局吗?…

知识阿波罗登月骗局(阿波罗登月骗局的纪录片)怎么可以错过

2023-12-19Aix XinLe112

阿波罗登月骗局(阿波罗登月骗局的纪录片)怎么可以错过1969年,NASA动用了40万雇员及合同工才将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送上了月球,然而仅凭一人之力。…

知识lg g flex(lg g flex 安卓5.1.1)不看后悔

2023-12-19Aix XinLe39

lg g flex(lg g flex 安卓5.1.1)不看后悔IT之家讯 5月27日消息,目前最新的安卓系统版本就是Android 5.1.1 Lollipop了,该系统版本所占的份额据称尚不足1%。继一众…

知识lg g flex(lg g flex手机)满满干货

2023-12-19Aix XinLe85

lg g flex(lg g flex手机)满满干货那些“神来之笔”已逝去…

知识lg g flex(lg g flex手机)墙裂推荐

2023-12-19Aix XinLe141

lg g flex(lg g flex手机)墙裂推荐IT之家(www.ithome.com):首款骁龙810手机:LG G Flex 2上手简评IT之家讯 1月6日消息,LG在CES2015展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