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网站源码(天涯知识库网站)学到了吗
有位同学,目前在复旦史地所读博士前两年的时候,有一次我闲着没事问他,“你在干嘛呀?”他回答说,“正从上海坐高铁去某地呢”我接着问,“去这个地方有啥事?”他说,“去当地档案
有位同学,目前在复旦史地所读博士前两年的时候,有一次我闲着没事问他,“你在干嘛呀?”他回答说,“正从上海坐高铁去某地呢”我接着问,“去这个地方有啥事?”他说,“去当地档案馆拍资料,一块钱一张,拍完当天还得马上赶回来。
”最后,这位同学总算如愿以偿,拍到想要的那么一丁点资料,就是午饭没来得及吃上,只好当减肥了后来我在QQ群调侃过这事有个群友深有感触,说这事他也干过还有位群友说,“这么便宜?不是两块钱一张吗?”一时间众人纷纷报以同情之声。
这些藏在档案馆中的古籍、报纸、照片和地图,就是文史研究所需要的重要生产资料在中国,穷学生要搞点生产资料难呀还好各个学校的图书馆,有采购各式各样的书籍和数据库,总比业余研究的上班族要强一点不过上班族好歹有工资不是?手里还算宽裕的朋友,可以到淘宝上花个几块到几百块直接买数据。
店家服务态度不错,给钱就发货我一看,这不都是国外开放的免费资源吗?倒爷一转手,就创造了GDP这里得说一下,我们在2019年刚开始筹备地图书人文地理知识库时,决定首先做“中国古旧地图”的原因一方面,是我的私心,当时我作为一个爱好者,正好迷上了古旧地图,苦于各种资料难找。
另一方面,是本文最开头那位靠拍资料成功减肥的同学拍胸脯保证,这个开放数据库要是做好后肯定非常有用,能解决现在学术研究的痛点,一定会有影响力基于这两个原因,我们就决定先做古旧地图果然,中国古旧地图知识库在2020年发布后,反响还算不错,我也借此认识了国内地图学史领域的许多著名专家学者。
这下有问题后,不怕找不到人请教这个冷门学问了不过后来我发现,找不到资料的,不仅仅是爱好者和穷学生,其实学者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从去年至今,就有不少老师主动找上门来,其中不乏知名学者,问我有没有某些古旧地图。
后来我又看了多位学者关于古地图的在线讲座,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到了提问阶段,可能有半数以上的提问,都是在问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找地图?而学者本人也爱莫能助我才明白,为啥地图学史这门学问这么冷门了,因为连基本的研究资料都难以获得,遑论其它。
去年我在成都本地参加了一次讲座,用古旧地图分享了点关于成都的历史文化知识完事后好些同学和老师围了上来,纷纷问我要PPT中展示的地图可是我本来只是一个这几年才迷上古地图的票友,搜集的那点电子版本实在有限,本地文博单位的人也不认识。
于是我问他们,为啥不去档案馆和图书馆要,却跑来问我这个外行呢?原因也很简单,要不到如果是有竞争关系的同行,就更难要了所以,数据不共享,生产资料的独占,是从学者、学生到爱好者都要面对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却很难很难,特别是当今中国互联网越来越封闭,什么鸡毛蒜皮的东西都要知识付费的情况下。
但不管怎样,有问题总要去解决对于一个致力于数字人文方向的程序员而言,要解决这个问题,是有很多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因为程序员们面对这一问题的困境要小很多,他们的生产资料恰好是非常开放的一方面,我们知道欧美的正版软件普及率很高,商业软件很发达,但另一方面,欧美也是开源软件生态最繁荣的地方。
好些开源软件接近甚至超过了商业产品,某些更是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Linux和Git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互联网的普及和软件代码的特点,为跨越国家和种族的全球协作,为低成本的软件代码自由分发,为软件代码的按需使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GitHub这个商业公司,虽然成了开源代码托管领域的“垄断”者,其名声却比腾讯和阿里好上百倍,还成了全球最大的同性交友社区在这些技术服务的支持下,无数的程序员、商业公司、科研机构,通过自愿参与开源项目,贡献自己最优秀的代码,为整个软件行业打造了庞大的基础共享代码库,各种开源软件、开源社区、开源基金会井喷式的爆发增长。
现在,开源代码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所有行业的信息化中,不管是你的手机,还是你家的电视,都运行着开源代码这一切,最终又促成了最近二十年计算机行业的空前繁荣,以至于其它学科和行业几乎都受到了影响,甚至被彻底改变。
在开源生态繁荣的同时,欧美在知识共享领域的成就同样斐然一方面,我们很多人看到了欧美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非常成熟,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他们在知识共享方面也相当成熟和规范以互联网而论,维基百科、OpenStreetMap都是堪称伟大的全球协作工程,其诞生出的资料又不为任何资本所垄断,自由服务于全世界,维基百科基金会,每年也能募集到几千万美金的经费,保证平台的持续运作。
而在文化领域,国外许多学校、政府、企业,博物馆、图书馆,通过标准的知识共享协议,在互联网上向全球免费开放数据资源,促进了相关研究的繁荣特别是进入公有领域的历史文献,使用上的限制更是少之又少,好些商用都没有问题。
像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网站,上面明确标注了哪些图像已经属于公有领域,可以自由使用当然,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共享,在某些情况下,会有难以调和的矛盾当出版集团以保护知识之名事实上垄断了学术研究论文的分发后,国外就诞生了SCI-HUB这样,已经超脱了法律,站在更高角度向全世界开放学术资源的平台。
其创始人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成了受无数人敬仰的“科研女神”而BT、区块链等去中心化的,一直游离在灰色地点的领域,同样诞生于国外本质上,他们都是开源共享精神的一种延伸当开源共享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之后,一些研究者已经将开源和共产主义,和先进生产力等概念结合了起来,去研究这一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人类社会发展轨迹。
最近这两年,好多中国人总说欧美已经落后了,说他们的基建成本如何如何的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是如何如何的低,他们的抗疫表现如何如何的糟糕但我们很多人没有看到,他们在软件领域是如何的繁荣,如何的高效率,如何构建出这么庞大的开源生态,并跨越国界服务于我们。
以至于当特朗普发动科技战时,也只能在生产资料无法实现自由复制传播的硬件上卡脖子,而在我们同样落后的基础软件领域,却没有什么动作而当我面对一些经常用到的开源库时,有时候很难想象,某些异常优秀而庞大的代码库,大部分代码居然是一个人撸出来的。
而用户和基金会的赞助,则保证了作者本人可以拥有足够的资金可以长期开展这一工作这些开源作者,每天以高涨的激情,不断接受来自全世界用户的反馈,讨论项目的发展方向,并夜以继日地更新着代码、文档和示例他们已经不是单纯地为了生存而劳动,而是为了实现自我和全行业的价值而劳动。
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一些言论,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的反对共产主义,如何的反对我们的制度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共产主义正是在欧洲诞生和取得部分成功的而现代,当全球互联网日趋垄断和封闭时,起来捍卫互联网开放共享这一理想的,依然是发源于西方的开源共享生态。
虽然这并不是书中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形态,因为开源现在也成了某些巨头用来打击对手,实现垄断的新形势,比如Android系统,但起码开源社区已经是一种共产主义的雏形当生产力的发展,让生产资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无限复制和任意传播时,当生产者可以轻易地坐在家中就能参与全球协作时,那么这个领域也就有了复制这一模式的基础。
计算机行业便最早出现了这一趋势像微软和谷歌等大公司都在拥抱开源,他们的员工,工作时间少,工作稳定,福利好,拥有一部分自由工作时间,甚至允许员工永久在家办公,让这些大公司的员工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到了开源协作之中。
连硬件设计都出现了开源趋势也正是如此,当这些年,中国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在飞速发展时,我们不能忽视,它是建立在开源生态的空前繁荣之上的虽然中国的部分个人和企业,也开始参与到开源生态之中,但国内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程序员便真如工人一般,在这些基础设施之上,为一个个垄断帝国不停劳作,也就是俗称的996。
而这些公司,则在不断垄断控制生产资料,比如网约车,压迫生产者,比如外卖小哥在我看来,本该主导开源生态的,按理说该是我们因为这种模式,符合共和国建国时的终极理想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这么庞大的生态,对于欧美文化的巨大巩固作用,因为英语几乎已经成了各国程序员的通用语言,以至于曾经还有些人气的中文编程社区基本死掉,可以说永无翻身之日。
因为开源虽然跨越了国界和种族,但开源本身也是一种当代文化现象,他既然在西方世界发起并主导,也必然会巩固西方的全球文化主导地位而我们中国人依靠英文关键字、英文命名,英文注释、英文文档编写程序的话,几乎是天然劣势,因为我们得让整整几代人用比学母语更多的时间去学英语,用更多的劳动强度,才勉强弥补了这个问题。
这些年中国国内的“问题地图”非常严重,其中一个很大原因,也是因为你随便搜一搜,都是国外开放的,按他们标准生产的地理数据资源开放成了抢占话语权的工具这不得不让我反思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痛批欧美的民主政治、抵制他们的文化产品入侵时,是否意识到,这些我们在批判的,本来就是一种诞生于几百年前,在当时足够先进,促成了人类社会近现代大发展,但现在可能已经落后的东西。
而他们当然依然先进的,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恰好是其它东西?比如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比如开源共享精神当我们去探讨和批判西方的自由时,也许我们仅仅是在批判一种本已经过时的“自由”,却忽视了他们先进的“自由”比如像我,就在被这种开放共享的思想所深深影响,这也符合我们在学生时代所接受的思想教育。
这种先进的“自由”你会去批判吗?不会真正先进的文化思想,是无法回避的,是永远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你找不到批判的理由我一直认为,我们中国的文化发展,也应该是着眼全世界的,而不是只看到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沉迷于过去的悠久历史之中。
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传播和认同,而先进的文化必然是要让人类文化更进一步的我们得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去探索实践,拥有真正的先进性,并以这种先进性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国家,让人类的发展更进一步,而不是在历史中反复轮回。
而文史研究的特点,他的生产资料虽然有各种昂贵的古籍和文物,但通过现代的扫描技术,却可以在保留绝大部分信息的同时,以极低的成本去实现生产资料的自由分发和按需获取,也可以坐在家中就完成许多的研究工作,同样可以通过广泛的协作去生产新的资料。
他们是完全可以借鉴开源共享模式的当我们在探讨这些年中国的文化问题时,你不能不注意到,中国这些年的文化创新,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互联网的知识共享大量的书籍和影像资料在互联网自由传播,普通人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搜索到自己以前根本找不到的许多资料。
让中文互联网曾经异常繁荣,在早期诞生了天涯、猫扑、贴吧等讨论分享平台大量普通人在拥有了这些资料后,又参与到再创作中,在起点等平台,诞生了数以百万级的网络小说,许多又被改编为影视剧在公众号、头条等平台,人人都参与到自媒体创作中,这些作品占据了年轻一代大部分的文化娱乐时间,并成功实现了文化输出。
你可能会说,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是垃圾,这些输出到国外的小说作品,以及像李子柒一般的自媒体视频,他们也的确不是正统文学、不是高雅的曲艺,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孔孟国学,然而他们的内核,却又是扎根于中国文化的。
他们是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是传统的仙侠志怪和中国哲学,只不过他们没有把自己局限在过去,所以才有了生命力,是当代文化的真正代表然而,中国的互联网越来越封闭垄断也是事实,早已不是十多年前那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中文互联网社区的质量,竟然在下降,网络小说和自媒体,也越来越功利化,不再像他诞生之初那样单纯垄断巨头打着版权保护的名义,事实占有了大量文化作品衍生出的经济利益那么,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标榜中国模式优于欧美模式的中国人,当我们发现这一问题后,是不是应该主动站出来做点什么呢?去对抗这种文化封闭呢?。
于是我觉得,为什么我们不学习利用开源软件和知识共享的模式,组织志愿者广泛协作,共同去整理和制作文史数据,然后通过知识共享授权,分享给任何有需要的个人免费使用呢?实现一种共有的知识库,一种公有的生产资料多人协作的数据,质量往往有问题,组织上也有困难,要进行在线协作,就一定要有足够的技术支持,为此我们用了两年时间,去摸索和完善地图书这个结构化知识库协作平台,通过不断的实践,去逐步验证这一理论的可行性。
现在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这一思想没有问题,我们也解决了技术上的困难,现在所缺的,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有基金会的繁荣等外部条件但最根本的,是无数同行者加入进来一起实践,为这一目标而奋斗在以前,这叫做同志,在现代,他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
虽然国内已经有不少的学者和学生支持开放共享这一理念,并在这个方向开展工作,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们没办法去直接改变某些现状最简单的快捷的方法,莫过于把国外的珠玉搬到国内供大家自由使用因此,我们决定在未来,开展更多的知识库协作计划。
除了古旧地图之外,国外那些开放下载,允许自由使用或者非商业使用的,和中国相关的古籍、字画和文物,以及各种开放的数据库,我们会根据授权有计划的整理、翻译和重新发布这一过程,可能很缓慢,最开始的质量可能不高,但通过不断的迭代和积累,它会成为一座宝库。
而我们要拥有这样一座宝库的前提,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里,我诚邀全体用户共同参与此项计划他不需要占用你多少时间,可能只是隔三差五创建和更正一条数据而已然后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中国古旧地图知识库,从2019年至今,已经有81位志愿者加入了知识库,其中约三十位参与过数据编辑。
进入五月以来,我们调整了协作方法,支持通过提交创建和更改数据,可以有效避免之前志愿者自由编辑导致的质量和审核问题在这半个月的测试中,已经有6位志愿者参与了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整理工作,共提交地图数据约120条,相关古旧地图书籍条目约20条。
也许这点数据不算什么,但历史本来就应该这样一点点去创造我始终相信一句话,我们中国人做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中国的先进性不在于口号,不在于老祖宗的功劳簿有多厚,而在于我们当代人敢于传承、创新和实践欢迎访问地图书人文地理知识库。
www.ditushu.com相关文章三星堆的背后,是当代中国还缺乏伟大的文化成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