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建设思路(企业知识库建设)干货分享
课程和项目辅导,软件平台,制度,哪一个是企业知识库建设的神?
自从被一个朋友把我们“帮助学生学得更好,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帮助科学家做更好的科学研究的理解型学习(教和研究)”带上了“促进企业创新”的歧途之后,似乎已经走得好远了其间收获了很多,学习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
看起来,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实践检验上,理解型学习这一套或者说上下左右贯通——也就是“通过这个多层次分解和综合,问WHWM之后,从个体看到整体,从整体来看个体,形成的概念网络,在网络内上下左右贯通,尤其是看到高层知识生成器,从而帮助提出和解决问题、创造知识、创造性地使用
”是行得通的这一套的背后,本质上就是批判性思维(从来不把没有经过自己的理性检验的东西当做进一步思考和学习的基础)、系联性思考(透彻联系,看到整体,从整体来看个体,上下左右贯通)促进这一套思维开展的工具是概念地图——概念和概念通过明确的表示关系的连词相连整体上来回答某个焦点问题看到某个整体,尤其是区分和标记了知识的层次之后的概念地图,体现高层知识生成器的概念地图。
和概念地图用图形化的方式来呈现知识之间的联系相辅相成的是知识条目型的知识库工具在那里,主体是知识条目以及知识条目之间的层次性关系,但是条目之间的超链接实际上也代表了概念中间的更加一般的逻辑联系我们也初步建设了传递这套思维和工具的课程体系,同时也在某些问题上设立专项直接参与企业在这些问题上的探索,提出和解决问题,梳理沉淀知识,挑选和培养人才。
我们把这套传递理念和工具的课程、专项辅导(更多算是一起探索)算作企业知识库建设的一方面——课程和项目培训方面那么,概念地图软件平台和知识条目知识库软件平台则算作企业知识库建设的另一方面——软件平台方面;为促进知识库的建设和运用的制度建设就属于企业知识库建设的第三个方面——制度方面。
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个方面是什么关系呢?很多企业往往软件平台为先,以为有了这样的平台(可能其实是只有知识条目平台,连概念网络平台都没有,而不像我们的融合了概念网络和知识条目的平台)就可以促进知识库的建设和使用。
这是不行的第一,文档形式的知识库,往往只在短期内会有人写和用,时间一长可重用性就会更差,所要解决的新问题离已经解决的旧问题就会更远,大多数时候不能直接用,需要用户重新做分解,然后迁移、组合因此,不如一开始就分解到能分解的最底层——知识条目或者说概念,同时通过分解之后的概念之间的联系重新组合起来来解决问题,并且强调解决问题工程中的工具、学科概念和思维,这样重用性才会比较强。
第二,依赖检索来发现和重用也是不行的,除非检索器能够完成分解到概念的功能(未来随着NLP的发展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至少现在还不可能)甚至,有的企业希望跳过自己梳理沉淀知识构建知识库这一步,直接通过某种神奇的算法,从现有材料中大批量地把知识拿来就行,除非是已经做好了知识条目分解的某个小领域内的知识,这也是没有希望的。
制度那就更加是为了辅助来做这些知识库建设和使用的人的了因此,本就不能是核心因此,一个企业的知识库建设的核心是,参与知识库建设和使用的人,而课程和项目培训方面则是帮助企业来挑选和培养这样的人,因此,在这三个方面之中,课程和项目培训方面才是神。
平台和制度都是辅助性的当然,没有平台和制度,则这样的事情推动起来会非常困难而且,由于这样的课程和项目培训方面第一提供的案例基本上不会是直接来自于所要帮助的企业内的,因此,培训团队和企业内学员都需要能够举一反三,左右贯通,这正好就必须要求走到足够高的层次,才能从一个领域迁移到另一个领域。
例如,对于培训团队,你需要在短期内进入一个领域,搞懂这个领域的核心问题和核心概念,核心思维方式分析方法,核心责任,以及这些核心之间的联系,然后,在具体问题上的知识比学员积累少的条件下能够促进学员的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出和解决问题。
对于学员也同样要把方法和思维、工具学会之后,能够从课程之中的案例迁移到自己所要提出和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迁移不掌握足够高层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而我们的理解型学习正好就是“以高层知识生成器为目标的”我会尽可能地持续推动这个促进企业创新的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同时也希望有更厉害的认同这套理念的人加入进来,拿过去发展得更加完善、具体,帮助到更多的企业。
毕竟,未来,不需要深入思考和创新的工作大部分会被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取代,我们的关键责任就是探索世界,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知识,创造性地使用知识,欣赏知识的创造和创造性地使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