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建设方案范文(中医特色门诊建设方案范文)万万没想到
中医知识包括学术思想、经典医案、诊疗经验、方剂方药、非药物治疗手法和养生智慧等。中医知识管理系统借助于信息化手段辅助中医显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管
中医知识包括学术思想、经典医案、诊疗经验、方剂方药、非药物治疗手法和养生智慧等同时中医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如方药、实用性技术及医案著作等;同时也包括大量的隐性知识,如思维模式、辨识方法不少名医独特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往往潜藏于其临床思维中,需要通过整理研究,加以总结验证、推广应用。
中医知识管理系统借助于信息化手段辅助中医显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管理、知识应用、中医师承模式创新等
中医知识管理中医药学具有其独特的哲学基础、基本理论体系、诊疗实践和教学模式,以及研究范式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是一项关系到中医药命运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中医药界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中医药知识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医药知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传统的中医药,特别是名医传承多属于个体传授,教育面窄,难以大规模地培养人才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对弟子的基础条件有较高的要求,优秀的传授对象难以大范围遴选,这使得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范围受到限制名老中医知识转移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弟子的培养进程缓慢,传承周期比较长。
一方面,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诊疗能力及技巧只有一部分可能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符号等显示知识方式表达出来,更多的隐性知识因其难以表达而不容易传授,弟子往往难以完整继承名医的学术思想另一方面,有的名老中医临床技术炉火纯青,但对于传道解感却欠精通,以致其弟子在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尤其在准确凝练老师的学术思想时面临巨大的挑战。
相对而言,名医学术传承在内容上常常受到学派门户的影响,容易形成知识壁垒,不易形成学术碰撞,个人知识转化为群体知识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在传承方法上,更注重临床经验技术的传承,一定程度上忽视与理论的结合以及对于理论的研究。
研究型师承往往基于临床问题,采用病-方-药(技)-效的研究模式,定性研究及理论梳理相对弱化因此,部分继承工作系统化不足,名医知识难以由经验总结上升为学术思想知识管理尽管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现代企业管理最先提出和应用的理论,但作为工具或方法,引入名医传承工作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知识管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搭建和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从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名医传承的方式,优化了名医传承的环境,能够使“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典师带徒模式在效率和效果上都获得飞跃式的提升另一方面,知识管理可以激发知识价值的发挥,促进“知识存储—知识整合—知识应用”转化的速度,能够实现名中医经验的深度挖掘,大大提高了推广应用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知识管理通过鼓励个体分享,营造群体学习的氛围,建立开放的平台,从而打破学术门户界限甚至是行业界限,能够使名中医知识更容易地实现“个体—组织—系统内外”的传播,从而为开展本学科或者多学科的研究创新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中引入现代知识管理视角,开展知识管理实践,应该是突破现有传承瓶颈的一种值得考虑的对策中医知识管理系统(一)系统特点中医知识管理系统的特点是在中医药知识发现、总结和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及现代中医院创建学习型组织中的起促进作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知识管理理念为基础,挖掘中医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将中医这座积淀了几千年的宝库变得更加系统科学,实现中医知识的沉淀和传承,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优势。
(二)系统架构在中医知识管理基本架构中,中医知识资源是中医知识管理的核心,位于架构的中心地位;然后是围绕知识资源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鉴别、创造、获取、存储、共享、使用等,这些活动对于不同组织来说可以有不同的侧重,活动之间有一定的顺序关系,但更多的是并行开展;外层是为保障这些活动持续开展所需的保障性要素,如组织文化、信息技术设施、组织结构与制度等,这些保障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共同促进知识管理更好地实施。
中医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由4大部分组成:①应用层:是中医知识管理系统是中医名老专家的智慧与经验得以传承和沉淀的平台;②保障层:保障中医知识管理活动持续开展;③核心层:通过知识管理的工具如个人技能模型、知识社区、专家地图、信息技术手段等对中医知识资源,包括组织其他系统(EMR、LIS、PACS等)接口、中医名词术语库、中医古籍与经典医案等中医知识资源进行鉴别、挖掘、整理、存储、共享、使其中隐性知识显性化;④外部层:是基于中医知识发现、知识总结、知识交流、知识共享应用。
中医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主要有门户展现、病历库、知识仓库、知识问答、知识百科、圈子、个人中心、模型库等功能模块(三)系统主要功能中医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如下:1. 个人的网络身份管理 包括身份、隐私、密码、权限。
一方面,实现对院内人员网络行为的实名制管理,以确保良好、有序的网络环境和高质量的发布内容另一方面,用户可以查看自己参与知识分享的详细记录,也可以查看其他用户的知识分享情况同时通过个人知识中心,可以更方便地和其他用户进行沟通交流,完成关注、留言等操作。
2. 个人知识中心 在实施知识管理中用户需要有个人的知识分类体系,管理自己关注和收藏的知识内容“个人知识中心”就是系统内的用户的个人领域,包含着所有与用户相关的功能,如填写基本资料、查看每个模块操作痕迹等。
建立“个人知识库”,用户可将公共知识库内感兴趣的内容收集在个人收藏夹内,再进行个人自定义的分类管理同时通过个人知识中心可以更方便地和其他用户进行沟通交流,完成关注、留言等操作3. 个人技能模型 通过建立个人技能模型、个人蓝页,能够根据临床的专业技能与专长定位到个人,促进不同专业员工的相互了解和沟通,进而为产生网络兴趣小组奠定基础。
4. 知识社区 知识社区可以将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人组织在一起,在社区中提供展现自我和互相交流的广阔空间可以通过创建某个类别的虚拟社区集合志趣相投的同事利用虚拟知识社区、在线协作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方便学术交流,便于建立各类的中医药、护理兴趣小组(兴趣群),促进知识的共享、碰撞和创新,利于催生新思路、新方法。
促进沟通、在线协作的基础、发布个人医案或经验总结的平台,从而鼓励知识的共享、辅助个人经验的沉淀与集体经验的总结5. 培训平台 通过虚拟学院、电子培训平台与电子化培训内容制作工具,规范化个人的学习、考核与培训,系统化人员培训教育方案和效果追踪。
实现年轻医生的系统化培训和效果跟踪,与技能模型挂钩,实现对各专业、专科人员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方便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考核,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利用电子化培训平台可以方便的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工作中的优势。
将电子化培训平台向协作医院等机构延伸,扩大医院对区域化医疗的培训、支持能力6. 中医知识仓库 知识仓库是实现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基础,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仓库构建应以知识元为基元,以知识元链接为枢纽,以资料库的形式对医院内分散的知识资料进行有效管理,避免知识流失,促进组织知识的积累和共享,方便协同工作。
中医知识仓库通过建立在线知识库等方式,储存丰富的中医诊疗经验与中医药文献资料,便于随时随地地查找和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帮助个人在临床实践的自我学习和积累经验7. 中医专家社交网络 在专家地图的基础上建立全国性的中医专家社交网络,扩大医院对其他中医人才的定位和覆盖。
通过构建医院的专家网络系统,实现对医院内部专家的规范化管理,形成统一的员工专家团队,透过系统的互动交流机制,充分挖掘他们隐性的经验知识,并沉淀下来从医院的角度,沉淀了宝贵的知识资产,减少了骨干员工流失对企业的影响;从医院专家的角度,能够大大减少他们的重复性工作,并放大他们的工作价值;从医院员工的角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专家网络系统以专家管理为核心,通过和知识社区、组织架构的有效对接,实现员工、专家、知识的互动,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专家管理:支持专家分类的配置、添加专家、专家资料的维护、申请成为专家及审核功能(2)专家查询:通过人性化的查询和展示方式,轻松获取专家信息及专家分享的知识。
(3)专家排名:帮助医院了解各专家的贡献情况8. 中医知识门户 对内作为中医知识管理系统的统一展现平台,能够更方便地指引用户获取知识和操作系统,对外宣传中医普及知识、专业知识库、科研文献的门户网站9. 科研与协作平台
配合全国重点中医科研基地建设,促进多中心临床科研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10. 专家地图 专家地图是个人蓝页的进一步扩展,能够实现按照特长、专业等各种关联以关系网的方式寻找专家可以按照不同维度的属性(例如科研项目、论文、专著等)将不同领域的专家串联在一起,寻找专家之间的潜在关联,使得科研合作可以向广度、深度发展,帮助科研人员寻找科研合作伙伴。
11. 名老中医专家知识库 名老中医专家知识库则是将权威性的老中医医案、经验总结等知识库与个人蓝页、个人空间相结合,能够更方便的帮助年轻医生定位所需知识,同时实现整理、汇总和集中老专家的相关资料(四)与其他系统集成。
1. 与名老中医系统集成 名老中医诊疗视频资料库,通过建立名老中医诊疗过程的视频资料库,以便抢救名老中医珍贵的诊疗过程资料,利于以后研究名老中医诊疗过程的再现2. 与经典古籍文献与名老中医医案数据挖掘系统集成。
通过对经典古籍文献与名老中医医案数字化处理,运用数据挖掘工具对经典古籍文献与名老中医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发现整理其中的隐性知识,以便知识管理3. EMR系统集成 通过与EMR系统的集成,医生可以更好地对疑难杂症或者某种学科方向的疾病进行研究和探索。
医生只需在系统中点“收藏病历”按钮就可以实现对病程记录、检查检验结果、医嘱、手术记录、护理记录等结构化信息的抓取(除外病人的信息),医生点击“确定”后,病历会自动按照百科词条的方式保存在中医知识管理系统中的个人中心里,并默认为未发布的草稿模式。
待医生整理提炼后可以发布在病历知识库中已发布的病历也可以进行知识推送,推送到知识社区进行讨论和提问4. 与期刊库集成 通过与各大期刊库集成,可以统一检索入口,大大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操作,提高科研效率,也可将检索到的各类文献收藏在个人知识中心,随时随地都可以查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