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网站搭建(知识付费网站搭建骗局)速看
罗振宇的骗局把知识付费推向风尖浪头,但知识付费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公众需求?
整合 | 郭钰麒近日,一篇《罗振宇的骗局》将知识付费再次推上风头浪尖文章认为,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不过是用简单的知识满足了大部分人的知识虚荣心罢了,许多人花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最后其实只是得到了一堆概念和新名词,囤积了一堆的“知道”。
那么,知识付费是否真的只是一场商业骗局,还是另有隐情?何为知识付费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为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从其本质看来,这一形式存在已久,凡是通过付费得到知识产品的行为都可以说是知识付费,但是知识付费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商业模式兴起则是在2016年。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以知乎live、果壳、喜马拉雅FM、得到等知识服务平台上线为标志:2016年5月15日,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上线,随后,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全力打造“得到APP”,知乎上线知乎live。
而到了2017年,此行业继续发展2017年3月7日,豆瓣网推出了首款付费产品——“豆瓣时间”,随后腾讯也推出了付费订阅产品2016年1月,知识付费平台的活跃用户数量为3000多万人,到了2017年6月,活跃用户数量已达5000多万人。
现阶段,知识付费平台主要有四种:在线教育:沪江网校、新东方、网易云公开课、腾讯课堂等问答平台:知乎、分答、在行、得到、豆瓣时间、喜马拉雅等专业网站:餐问、雪球、丁香医生、问校友等社交媒体:微信付费问答、微信付费阅读、QQ付费阅读、微博付费问答等。
而知识付费主要有三种收费模式:付费社群:类似于会员制,用户可以通过支付一定费用进入某一社群(如QQ群、微信群等)以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付费问答:用户在某些平台上通过付费得到某位专家学者或者大V对私人问题的解答。
付费订阅:主要指在一定平台上通过付费获得某一长期性的特定内容例如微信公众号的付费订阅、知乎专栏付费订阅、以及各种教育课程视频音频的购买而与众多互联网产品一样,知识付费产业自发起步,尚缺乏法律规范和行业规范,再加上在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本就严重,知识付费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痛点。
知识付费的隐患付费社群隐蔽性大网络交往的一大特点便是隐蔽性强,付费社群借助网络手段组建内部圈子,难以避免成员杂乱和内容隐蔽,用户在进群之前无法判断内容好坏小密圈的涉黄事件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小密圈最早于2014年成立,目标就是重点打造付费知识内容。
一直到2016年10月,在付费知识平台的带动下,小密圈得以兴起然而,在2017年1月,部分网友开始讨论小密圈涉黄一位加入改装车社群的用户表示:本来好好的车群,我才来没几天,一下子就变成了传播黄色信息的小密圈群。
虽然随后小密圈创始人声称会接入“鉴黄”服务,严厉禁止黄色信息传播,但是用户反映,仍然可以自由出入小密圈的涉黄社群,不同的是,在进群之前,系统会提示:“改圈可能包含违规内容,请谨慎加入”
5月,又有媒体发现,小密圈在打着知识付费的名义纵容网友搭建付费情色平台。
7月25日,小密圈在官网发出公告,称由于技术升级,暂时无法访问8月4日,小密圈恢复运行,但是其官方微信服务号更名为“知识星球”,同时禁止新建圈子,日后用户只能通过定向邀请进入圈子官方希望以此保证社区质量。
还有网友爆料,曾经进入一个大咖分享会社群,但是进群以后发现,嘉宾介绍的内容不过是自己的其他付费项目,知识社群成了付费广告群这种付费社群没有监管者,问题隐患重重一方面,社群本身组建的目的混乱,常常挂羊头卖狗肉,另一方面,进群的成员难辨好坏,难免有些心怀不轨之人借助社群实施非法行为。
付费问答责任谁担网络的一大特点便是开放性,资源得以开放共享,但这也给许多别有用意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有的人便借助开放的资源为自己谋私利2016年7月,知识付费平台知乎代表用户起诉了一批营销号,其中,一个名为“知乎大神”的微博账号在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况下,截图知乎上的问答,并转载到微博上,凭此积累粉丝数百万。
而据知乎统计,该微博账号涉及侵权的微博多达12万余条2017年6月4日,微博大V“白衣山猫”被网友指出在微博收费问答中存在大量直接从台湾网站拷贝的答案,5日后,“白衣山猫”表示接受批评,同时向原创者道歉。
在这类私人问答的知识付费中如果发生类似的侵权或是答案虚构,是较难进行问责的首先,提问者和回答者都属于用户,回答者对于回答的真实性和原创性有道德上的责任但是没有法律上的责任其次,用户和平台之间不存在契约关系,平台也无需对用户的行为负责,平台所进行的答案筛选是出于商业口碑的需要。
而在现有的私人问答规则中,并没有针对知识版权问题的审核和控制机制,所以,当涉及内容抄袭问题时,只能靠答主进行自我约束付费订阅倒买倒卖2017年10月初,有用户反映百度贴吧的猿辅导吧无法打开,媒体记者了解到是因为猿辅导官方发现猿辅导吧具有大量侵权倒卖猿辅导课程的信息,于是主动申请关闭猿辅导吧。
此外,百度贴吧的新东方吧也有出售新东方、学而思、乐学等课程的帖子而在淘宝等其他网络平台上,更是存在大量盗版课程贩卖信息对于教育机构来说,没有签署授权卖课的协议就擅自贩卖课程内容,都属于侵权行为,这些课程极易通过网络渠道获得,但是无法保证质量。
对于教育企业来说,教育产品被倒卖现象难以规避,而且当他们发现有侵权卖课行为时只能向网络平台一家一家地投诉,维权实为困难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消费者权益也受到了损害付费骗局责任在谁目前,知识付费产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市场序秩较为混乱,也确实存在着许多浮于表面的、碎片化的知识产品。
而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知识付费市场依旧存在着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专业性强的产品但是如果产品购买者只是走马观花、无心沉淀,那么即使是专业教授也无法给他带来真正的知识,这场付费于他们而言便依旧是场骗局所以面对知识付费,用户还需考虑,自己的需求与付出是否对称?对于付费知识的期待是否一开始就过高了?期待从付费知识中得到的是否原本就是一种假象?。
首先,网络时代的信息特点让用户产生了多样的心理需求,为知识付费带来了市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量成指数型增长,使得公众对巨大的信息量产生难以追赶的焦虑;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公众对新的信息又充满猎奇心理;网络为普罗大众提供了接近名人的途径,对名人的推崇也成了付费的理由;网络言论声势浩大,更易唤起人们的从众行为。
商人正是抓住了大众的迷茫、焦虑、猎奇、从众等心理特点,告诉公众,他们来花时间收集整合有用知识,他们来网罗新奇的有效信息,他们来搭建与名人交流的平台但事实上,经过整合的信息量依旧非常庞大,无法根本解决公众的知识焦虑感;许多满足猎奇心理的知识其实只是“老酒换新瓶”,把已有的概念换了个说法;而对名人的推崇和从众则导致公众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为知识付费后,很多人要么因为追求速度或是猎奇而只看到其中表面肤浅的内容,要么因为名人效应或是从众心理而一味认同缺乏判断,一些深刻厚重的知识内涵则被选择性忽视
其次,大行其道的成功学尚未退潮如今,各种网络书单层出不穷,仔细一看,大部分都是“成功人士必读书”若是一本《国富论》和一本《27岁成为千万富翁》放在面前,许多人会选择后者这是成功学带来的副作用速效成功是普通人的美好愿景,但是低成本的成功是不存在的。
你说罗振宇是场骗局,但是他是北京大学广播学院电视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历任央视媒体多档节目的制片人,雄厚的知识和经历背景才是他成功的基础而许多人却想着凭借一本速成法成功,本就不切实际商人打着速效成功的名号推销自己的产品,而公众内心深处希望这是真的,所以选择了相信。
再者,获取知识的目的应当是自我重构,而自我重构只能在实践中实现古人言“学以致用”,但是如今多少人“学以致言”受人尊重固然是人的高层次需求,但在这个节奏快,人心浮躁的社会,许多人学习不过是为了在人前彰显自己见多识广以获得赞誉。
创业邦的创始人兼CEO对知识付费做出过这样的评论:“知识付费中的知识和之前的知识没有任何区别,之前的存量知识有在新时期重新阐述、解读和传播的必要,同时信息革命以来不断积累的新知识也在沉淀和传播新产品形式的改变不会影响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知识本身是具有系统性的,真正想获得知识的人,无论得到系统中的哪个部分,都会想办法将整个系统补充完整,就像是豆瓣副总裁姚文坛所说:“豆瓣时间上线后,很多人会去重读《红楼梦》,或去书店买《史记》”所以,比起指责知识付费是场骗局,倒不如先反思自身对知识付费的期望是什么,知识付费是否能直接实现这种期望?如果需要的是知识,那么理应还需要思考与实践。
如果需要的是成功,那么理应还需要实力和积累但如果是为了缓解焦躁,或是在人前彰显学识之渊博见识之多广,那么花点零碎时间,记住些新名词新概念便足矣(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版面编辑 | 郭钰麒美术编辑 | 郭钰麒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