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知识_中秋节的知识点整理
undefined
中秋节冷知识知识科普又是一年中秋节千家万户团团圆圆,与亲朋好友相聚,温馨又富有人情味儿在中国,它是广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比如,过去在唐代的长安一带,中秋赏月的风俗十分流行,许多文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佳句。
不过,抛开吃月饼、赏月赏菊花等耳熟能详的习俗,有关中秋节的一些“知识点”颇为冷门一起来了解下吧!你知道吗?中秋节是受保护的中秋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受保护的!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有多少个昵称?至少10个中秋节的命名来源于中国的农历,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又因圆月是“女主角”,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等明代刘侗等撰写的《帝京景物略》中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从时间来说,中秋节正处在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此也有人叫它“果子节”中秋的起源之谜——和考试有关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
“超级大月饼”古已有之说到中秋节,就不能不提到月饼现在的月饼有各种创意和花样,从个头上来讲,经常能发现巨型月饼在古代,也有尺寸颇大的“超级月饼”“月饼”一词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可见,但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而已。
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帝京景物略》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而且,这个时候的月饼个头也不小,“饼有径二尺者”,相当可观传说,月饼是杨贵妃命名滴史料记载,月饼的鼻祖可以追溯到汉代。
当时,海淘鼻祖张骞出使西域,从国外带回来芝麻(当时叫“胡麻”)当地人用胡桃仁做馅,做出一种圆形饼,就叫胡饼忽然觉得自己知道的好多~实际上,唐代就出现了月饼,宋时已有荷叶、金花、芙蓉等品种诗人苏东坡曾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赞誉月饼。
传说某年中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开启了高调的秀恩爱模式——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到了明代,月饼才成为中秋的必备食物《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有“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兔儿爷原本不是玩具。
兔儿爷最早原本是人民祭月的对象,由泥制成,外形如人端坐一般兔儿爷讲究的是“年年请,年年送”送兔儿爷就是要在中秋前,把去年请来的兔儿爷摔掉,寓意着去年兔儿爷把家里的灾病全部带走了,然后再去请今年新的兔儿爷。
而从清代开始,它逐渐变成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在民间艺人手里,兔儿爷有了兔首人身,手持玉杵的形象甚至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十分讨人喜欢“拜月”也有仪式感某种程度上,中秋节其实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
对月亮的朝拜仪式自周朝开始岁时化民俗专家萧放表示,拜月是对“月神”的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拜月仪式大体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户外设月神牌位,摆上供品如瓜果、月饼等,然后叩拜,祈求福佑他提到,唐代尚未见拜月习俗。
宋代之时,男女拜月各有不同需求:男子希望科举有好功名,女子则祈求拥有美丽容颜随着时代演进,明清以后才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中秋也是“结账日”在古代,中秋还是某些行业店铺算账盘点、给员工结算工资的日子。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提到,“凡钱债至五月节、八月节,必清结,谓之节关,而中秋视端午尤重”就是说,有欠别人钱财的,这个时候也应该还上欠款总的说来,中秋节的种种习俗,无论是赏花灯、猜灯谜,还是观潮、舞火龙,许多节俗都有十分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时圆圆的月饼、月亮,对应了人间团圆,其中蕴含的是人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有期盼未来平安顺遂的美好心愿。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