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8年级物理知识点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汇总\x0a苏科版第1章 声现象\x0a\x0a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汇总苏科版第1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
(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电磁波)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
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辨别是什么物体的声音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
刚好能听见的声音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6.以声消声:新的反噪声术五、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
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3.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呐系统)。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5.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六、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
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喃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不可测地月之间距离。
第二章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简单来说,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次。
/秒,也叫赫兹,符号是Hz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强弱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强。
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注意: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5、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
20 Hz~20000 Hz人们把高于20000 Hz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超声波;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次声波。
注意: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广、窄)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第三节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3、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4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5、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dB6、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最弱的声音7、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
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补充:声音的利用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2、传递信息(医生检查时的“闻”,B
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声)第三章 光现象第一节 光的色彩颜色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按光束的形状可把光源分为点光源和平行光源电灯是点光源,手电筒是平行光源2、光的色散让一束白光射到三棱镜上,通过三棱镜偏射后照到白屏上,出现了一条不同颜色依次排列的彩色亮带,这条亮带叫做光谱这种现象叫色散(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
这个现象的产生说明:(1)白光不是单色的;(2)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不同,红色偏折的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各色光偏折的程度从小到大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排列3、色光的混合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4、物体的颜色(1)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各种色光都能透过的物体是无色(2)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将各种光全反射的物体是白色;将各种色光全吸收的物体是黑色的。
例如: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3)颜色的三原色是红、黄、蓝5、光具有能量:光所具有的能量叫光能。
例如,太阳能补充:(1)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2)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3)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
第二节 人眼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频率在3 x1011Hz到3.9 x 1014Hz之间,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热效应;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吸收红外线,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后温度升高一切物体都发射红外线,不同的物体发生的红外线不同,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温度时发出的红外线不同2、紫外线:频率在。
7.5 x1014Hz到6 x 1016Hz之间,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高温物体会发射紫外线在光谱上紫外线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
D(孩子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所以我们要保护臭氧层)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声明: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中小学成绩宝(xuebashuomiji)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初二地理|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初二政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初二生物|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初二历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初二英语| 仁爱版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初二数学|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初二语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