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相关知识:诗歌相关知识点
诗歌被称为文学之上乘,其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深邃。一、什么是诗歌?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二、诗歌的基本特征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
诗歌被称为文学之上乘,其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深邃一、什么是诗歌?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二、诗歌的基本特征。
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为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
三、诗歌的分类谈谈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歌词古人所说的“诗言志,歌咏言”,就是指诗和歌的作用今人所说的诗歌,主要是偏义指称诗而言,而所说的诗词,则是指诗和歌词。
诗歌的种类多种多样 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按结构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快板诗;按时间分有新诗和旧诗;从其它角度还可分为:哲理诗、打油诗、讽刺诗、朗诵诗等还可按句式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按体裁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按声律要求标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以格律严整计,格律诗中除律诗、绝句外,尚包括词和曲,但近体诗只称律诗绝句而不含词曲,故严格地说,广义的格律诗不能全等于近体诗。
与广义相对的格律体裁相对的诗歌体裁,则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等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乐府体,是指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一体。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分类情况,当我们面对一首具体作品时,就很容易辨识其体裁类型了譬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日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有人说是律诗,但按律诗特点看,这二首诗无论如何,不能算作律诗其实,陈诗题目已明示:这是一首歌行体诗;至于白诗,仔细分析,则应是一首三言、七言错杂运用的新乐府诗四、如何赏析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
这种语言艺术特点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词与具象词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如:诗人卞之琳的诗《断章》卞之琳的诗向以含蓄睿智为读者所喜爱,他常常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世界,以象征的形象暗喻人生哲理,既有丰富生动的艺术感,又蕴含对世界的体验。
《断章》这首诗,其语言就生动体现了这种特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表面平淡无奇:桥上有风景,于是你在看;你也构成了风景,于是别人也在看你在无奇中,让人体会到了画面所蕴含的丰富的生与死、知与不知的宇宙人生的相对性哲理。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装饰”的是梦,这一语言的搭配极为巧妙,巧就巧在具象词与抽象词的组合,打破了语义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种诗意的逻辑,从而大大扩充了诗歌语言的弹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涵,又扩展了诗的表现范围,加深了诗的理意。
因此,欣赏诗歌,只有抓住诗歌语言的这种特性反复吟唱,才能深刻领会诗家语高度凝练的特点,从而拎出诗歌中浓缩着的内涵意象层面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赋、比、兴这三种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极不相关而实际又有联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产生的意象才能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这也就涉及诗歌所选定的意象与它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融合问题。
意象与意义常常不可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之所以催人泪下,是与诗人成功运用暗喻及通感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组组含义深刻的意象分不开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视觉“老水车”与听觉“疲惫的歌”相连,诗人用这种苍凉的意象开头,一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极佳的诗歌欣赏状态,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撼,那份深厚,数百年的历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读者面前,开阔而雄浑,苍茫而深沉。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又将具体意象与抽象意象融为一体,在时空的急剧转捩、对比中,完成了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而“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这些意象,让我们在最初的震撼过后,又恍然于它们所代表的强烈思想感情的复杂意义之中,从而使我们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了这首诗独具的审美情趣,使我们感到诗人内在的精神与诗的意象的一致性。
因此,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象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意蕴层面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读者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歌鉴赏成败的关键。
诗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 当然,优秀诗歌都具有审美性读诗伊始,读者便开始产生某种精神体验,感到精神的愉悦但这还不算是审美鉴赏这次教材修改,选入了20世纪40年代著名诗人穆旦的一首诗《我看》当时,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三四十年代的一些现代派诗人彷徨、迷茫,如同迷失在茫茫黑夜中,作品多囿于一己的“小我”,表达的也多是彷徨无助。
但穆旦有所不同他常常在自己的诗中给所塑造的形象以黑暗与光明的哲理,《我看》这首诗就集中代表了诗人的这种艺术创作风格这首诗诗人选取了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春风”“青草”“飞鸟”“晴空”“流云”“树”“花朵”,自然让人联想到古代诗歌中诸如 “春风吹又生”“青草池塘处处蛙”“鸟向檐上飞”“晴空一鹤排云上”“清歌遏流云”“庭中有奇树”“乱花渐欲迷人眼”等一系列诗句,以此创造出清幽、典雅而又富含勃勃生机的意境。
但穆旦又与古代诗人不同,他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是对自我的观照和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我”看到“丰润的生命”,“我”希望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我”也应该与这自然一样“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静静地流淌,坦荡地飞奔,这是生命的常态,也是生命的意义。
五、古诗词鉴赏的满分答题公式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南柯子 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思路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
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
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2.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答题示例: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思路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
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答案参考: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