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pix a(尼康coolpix a)深度揭秘
给我这几年的老伙计Nikon Coolpix A写一篇作文~
一直都想给这个随身的老伙伴写一篇文章,不过总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时机这回疫情期间可再也找不到理由逃避啦最终,一不小心,还真的写到了万言说一说Nikon Coolpix A吧!既然这个公众号的头像,用的就是Coolpix A,总是要说一说的。
也许有对器材不熟悉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反应是,Coolpix A是什么?简单说的话,Coolpix A是一台在尼康相机家族里显得独行特立的卡片机,关键指标:APS-C(DX)画幅的感光元件,等效全画幅28mm(18.5mm f/2.8)定焦镜头。
2013年3月上市,2015年5月(大约)停产
随着手机的拍照性能的不断刷新刷高,事实上传统的“卡片机”市场,已经基本上被挤没了,毕竟,隔个一两年,你总得换手机,而换上的手机,也总会具备更好的拍照的性能和体验而且,手机现在在“计算摄影”的路上是渐行渐远,以前只能靠纯光学摄影实现的“背景虚化”啊,多种视角啊,也都可以通过“浴霸类摄像头”+“强大的CPU计算”来实现。
这年头,谁会没有手机呢?那还有谁愿意带一个比手机还厚,还不能打电话发微信发微博和朋友圈的小相机呢......所以,数码相机产业,也算一个正在被“降维打击”的产业,本产业内的玩家,会变得越来越“专业”和“个性”,因为如果缺了这两个属性,手机就会把它干掉。
事实上Coolpix A就是尼康卡片机里非常“专业”和“个性”的少数产品之一,不过很可惜,作为“第一代”产品来说,它非常不够完美,而且作为“唯一的一代“来说,它没有发布续作,也就没有了进一步改善的机会而且,它在产的2年多以内,一直维持了一个比较高的价位(2013-2015年,8k至6k的价位),而在宣布停产后,曾经以折半的价格(3k)进行清货。
这种定价策略其实也对它的销量提振很没有帮助。
开篇语说到现在,貌似都显得非常非常的消极,观众朋友们也许就要问了,“既然尼康这也不对那也不好,那你干嘛还要买这个相机呢?”问得非常好,这正是本文试图要解答的问题。
* 为了行文方便,下文在部分地方会将相机的全名尼康/Nikon Coolpix A缩写为CA或Ca,请注意,这就是一个缩写,没有任何别的意思(比如骂人,或者化学元素等等)......
一、为什么我会选择买一台Coolpix A?- 初识CA:在2013年03月,CA发布上市而我在那个时候,我刚刚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的跳槽,也正在期待下半年即将升级为人父的身份转变,因此那个时候,我正好在琢磨着要升级器材,毕竟手头的相机还是2008年购买的Nikon D80,廉颇老矣。
那个时候,虽然CA不是我的主要目标(升级全画幅),但不得不说,CA的广告是非常让人印象深刻的 * 彩蛋一枚:点击文章末端左下角的“阅读原文”按钮,即可观看到《Nikon Coolpix A - 掌中艺术大师》这条广告片。
当然了,在2013年,我当时的选择是全画幅的DSLR——尼康D600,并没有选择这么一个高大上但卖得超级贵的Coolpix A但是,一条广告片,确实播下了“掌中艺术大师(手上装B大师)”的种子- 再论CA:。
随着身上的DSLR和FSLR越来越多,每次出门的准备也越来越复杂,选机身选镜头,把镜头装上机身,装上挂载系统(我一般用腰挂和减压背带),确认电和卡......不光是重量和体积,还有这复杂程度,其实是会导致有时“不那么想带相机出门了”的。
这个时候,也知道了什么是Ricoh GR/GR2,对于这种随身机非常感兴趣,毕竟,这类产品能用一个“卡片机”的体积,提供“单反”的画质和效果,非常可以满足我们这种张张RAW数毛的强迫症的需求那么尼康有没有这样的产品呢?。
咦,这CA不就是这样一个尼康版的GR么......正好,停产了,价格跌到底了,网上还能找到箱说齐全准新货,正好,已经第二次升级为人父了,抱着孩子拿不了大相机......总之凑够了理由和经费之后,在2016年底,我购入了一台黑色的CA。
二、我的这一台Coolpix A,用得怎么样?用数字说说话(受本职工作的影响):出勤率高:自2016年12月07日入手CA起算,截止2020年02月08日(上一次把CA拍摄的照片归档至NAS时),连头带尾,CA已经在我手上1159天;
1159天中,我有337个日子拿着CA拍过照,出勤率为29.08%;2016年,出勤率为15/25 = 60.00%:新器材,新鲜感;2017年,出勤率为127/365 = 34.79%:超过1/3的天数拿着这个小卡片拍了照;
2018年,出勤率为62/365 = 16.99%:迎来倦怠?开始发现这个相机的缺点,使用率年度最低;2019年,出勤率为99/365 = 27.12%:大半段使用率很低,但由于10月开始Daily Photo,因此总体数据有提升;
2020年,出勤率为34/39 = 87.18%:在坚持Daily Photo,CA是最合适的选择;即便是2018年“出勤率”最低的一年,其实数字也是最高的2018年我的其他相机的出勤数字作为对照:当年的主力机D700的出勤率为43/365 = 11.78%;
当年的备机D300s仅有11/365 = 3.01%;当年(及一直)的主力“扫描仪”富士S5 Pro有14/365 = 3.84%,居然还高于备机D300s;总体而言,尤其是在我开始了自己的Daily Photo项目后,自2019年10月13日至2020年02月08日,CA的出勤率高达113/120 = 94.17%。
作为一个手机都不会每天拍照的人来说,这个比手机厚不少的CA,却基本上每天都会携带并拿出来拍照,可以算是对CA有真爱了吧!出片率高:CA在出勤的337天中,共计拍摄照片16272张(机内不删除的话,一律导入电脑进LR,然后不再删除):
用16272/337可以得到48.28“张/每个拍摄日”这样的一个“平均数”,这个数字虽然不能代表什么(随手拍可能一天只有个位数,旅游可能一天好几百),但至少可以说明CA是非常Easy To Shoot With的一个相机;
按我个人的图库管理习惯,我会在LR中通过“打星标”的方式对图片进行筛选,然后再进行后期处理-再次挑选-出图,在16272张照片中,标位“1星”及以上的照片,有3028张,即“初选通过率”为3028/16727 = 18.10%,鉴于在CA的使用中我有“连拍”以减少拍摄失败的习惯,这个接近20%的比率还是不低的;
出游携带率高:CA是基本上在所有的“非自驾类出行”中都跟着我的随身设备,国内它跟着我回国山东、江苏,去过海南、云南、河北、广东;国外它跟着我飞过泰国、德国;春夏秋冬,四季不缺。
三、对Coolpix A最满意的地方有哪些?单反的能力,卡片的体积:“强大又小巧”,这真心是对CA的最大的喜爱的理由,没有之一毕竟,它有着传统“小卡片”的体积,如果不带遮光罩,基本上可以随手塞进各类季节的外套口袋,或者加个手绳挂在腕子上,完全没有负担;。
而它的画质至少是和之前尼康DX画幅的单反D7000/D5100一致(甚至和FX画幅的D800/D800e/D810都可以说有一定的渊源);
外观够低调,也可以亮骚:CA有2个版本的外观,我选择的是纯黑的版本如果什么都不变呢,CA就是个普通卡片机的外观,只有正面右下角的金色“DX”标在暗暗昭示着自己的与众不同但如果你把附件配齐呢,它还可以装滤镜接环、遮光罩(方形前口)、外置取景器,看上去颇具有复古的韵味;。
定焦的镜头,二十八毫米:这里就是一个纯个人的爱好了;有的人会说,你的相机都不能变焦,还有个什么劲儿呢?有的人会问,手机上一般都有至少一个28mm的摄像头,那你这个卡片和手机相比还不能打电话呢?但对于我来说,28mm这个焦段,是我最喜欢的“小广角”,35mm挺好,但感觉有点窄,24mm又太广。
历史上,在SLR上推出过28mm f/1.4定焦大光圈镜头的厂商,只有尼康(AF 28/1.4 D,“百变妖”,AF-S 28/1.4 E)和适马(Art 28/1.4),而传奇的“百变妖“是我进入全画幅后收入囊中的第一只也是最爱的一只镜头。
因此,CA的18.5mm f/2.8镜头,等效全画幅的28mm f/4,是我非常适应和喜爱的;
表面上是台面向业余爱好者的Coolpix,但骨子里是偏专业的Mirrorless:CA从机身设计的细节,到菜单,再到组合键双手操控的逻辑,无一不是在暗示自己不比同时代的DSLR差;CA能拍RAW(NEF格式),能选择色域为Adobe RGB;对于熟悉后期的童鞋,这点应该不要解释;
CA可以保存个性化设定至模式转盘上的U1、U2位置,这和DSLR里面向高端爱好者的D700系列,D600系列如出一辙;后背居然有一个非常不尼康,而是很佳能的“速控转盘”,这是尼康单反上一直没有的设计,CA上的这个转盘很方面,而且很强大,看上去是一个拨轮,实际上还隐藏着8方向键的功能,这个设计真的很赞;
有一个小小的内置闪光灯,比没有强,比如拍拍雪花,比如稍微补一补面光;并且有热靴,可以装尼康的各种闪光灯,甚至可以通过外闪+离机引闪的方式玩CLS系统(尼康的创意闪光系统);图片管理功能里,居然有一个“按日期删除”的选项,在我用过的DSLR上我都没找到这个功能,而这个功能对于我这样一般不拍满不清理存储卡的选手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上个月的图片都备份到NAS了,直接删了这几天的吧”,嗯,高效而愉快;
除了外闪和外置取景器之外,通过其他配件,可以外接直流电源,可以接GPS,可以接快门线,可以接无线传输器。不过这些需求太过小众了,不一一细说;
四、对Coolpix A最不满意的地方有哪些?密封性差,进灰严重;虽然这貌似是CA、GR这一类产品的通病,但确实这是令我最不愉快的一个问题主要应该是由于是伸缩镜头结构,因此客观上很难阻止灰尘的入侵但作为一个随身相机,其实CA面临的使用场景是非常tough的,随手塞口袋又随手掏出来啊,随时随地会被拉出来面对着雨雪风沙尘埃雾霾啊等等,因此时间稍微一长,CMOS上就会留下斑斑点点甚至毛状絮状的各类赃物,f/2.8的时候还不算明显,但稍微收一收光圈到f/5.6就已经很明显了,这些东西后期起来也很难处理,只能忍耐。
本人的CA已经先后2次送至尼康北京维修影像天地进行清灰,在上个月的第二次清灰之后(2020年1月),我将人生第一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德国B+W UV镜献给了......46mm,装在了CA上,但从无忌上的信息来看,这样似乎也不能保证就不会再继续进灰......只能听天由命了;
复古的外观,影响便携性;接着上面加UV这一点说:CA本身是伸缩镜头结构,没法直接装UV,为了装UV,是需要UR-E24转接环的在购置UV前,UR-E24是我早就买好了,因为我在给CA配遮光罩HN-CP18时,UR-E24就是必须的;。
但在配UV之前,我并不会总是把HN-CP18 + UR-E24装在CA上,主要的原因是,装上遮光罩后,虽然CA很好看,但却失去了“便携性”,从“四季口袋机”跌落为“冬季口袋机”但现在,为了尽量避免进灰,我只能保持UV是拧上的状态,而为此,遮光罩也是必须一直使用的产品了(反正CA也没有镜头盖)。
因此,“外观”/“减少进灰”和“保持便携”两者不能齐备;
没有CMOS防抖(IBIS),也没有镜头防抖:作为2013年的初号机,虽然可以理解,但我是真心希望这个小机器有防抖啊,防抖能显著拓展这个机器的可用场景,并减少因为手抖而导致的拍摄失败从而提高出片率;但在CA上,我基本上大部分时候是开着Auto. ISO并把最低快门速度放在1/60上;
没有片上相位对焦(PDAF):作为2013年的初号机,同样,这个点就不多说了,CA的AF速度慢,只有对比度检测因此需要“拉风箱”,有人脸识别功能但成功率不高,有“对象跟踪”但这个功能在尼康的各种机器上都是个迷一样的设定......总之,CA的对焦属于“又不是不能用”但“绝对说不上好用”的水平。
总之,如果我有拍10张照片有6张废片,一般3张是因为抖了,另外3张是对焦没对上;
没有抄到GR系列的精髓:作为一个随身机的定位,无论镜头还是焦段,其实CA都是在对标GR,但实际上从设计思路来看,在Snap Shot上,CA差了GR不是一星半点,因此我管这一点叫做“抄作业没抄到精髓”CA是“电子对焦环”(不通电开机,对焦环没用),因此就不能把对焦距离标尺刻在对焦环上了,因此它就把这个坐在了取景画面内,但它只提供了“电子对焦刻度指示”,没有提供相应的“景深指示”,而GR是可以明确告诉你,“现在这个光圈,对焦放在这个距离,你能获得的前后景深一共有多少”,再搭配上快拍专用模式,非常适合扫街;
而在CA上,如果你有足够的经验,你能背下景深表的话,也不是不能把CA用成GR,但是便利度差了太多;CA可以配高B格的外置冷靴光学取景器,这个光学取景器很贵,但体验确实很好,而且用外置的OVF,是可以获得类似旁轴的取景体验的,即:
因为能通过这个OVF看到“画面之外“的东西,因此你可以“预构图”+“等待决定性瞬间”但CA上的这个OVF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物理结构,装在闪光热靴上,但和机身之间没有任何电子信号通信,这还算ok;但你装上OVF之后怎么对焦呢?。
你会发现,由于没有Snap Shot模式,你不能放心地把眼睛放在OVF上,你还是需要看LDC来确定你的对焦点到底在哪里;此外,最神奇的地方是,CA就不允许你在开机状态下把LCD关闭,来进行纯盲拍/靠OVF拍的,不让关LCD,还硬要用OVF的话,会显得很傻(不省电,又离不开),那我为啥还要花大价钱买OVF?
此外,CA如果从关机状态开机,镜头会默认停在“对焦=无限远”的状态,但“无限远”并不是一个合理的“默认对焦位置”,尤其是如果想获得“全景深”的状态,对焦是不会在“无限远”的,但这个点完全不能更改,也不能Customize;
对焦控制效率低下:作为2013年的初号机(这句话我说了好多次了吧),CA没有触摸屏,这其实可以理解,但问题来了,纯靠后背的拨轮方向键来移动对焦点,效率真的不高;而如果你开着人脸识别,你会发现有的时候人脸识别并不听话(或者它识别出了一张你看不见的脸?
!)而且不好改出这个状态;
自定义功能受限:CA虽然很像尼康单反,可以对Fn1、Fn2按钮的功能进行自定义,但可以自定义的范围是有限的比如说,我最常用的ISO控制功能(自动ISO的开或关),必须进到“菜单”里才能找到和更改,不能把它绑定到某个快捷键,也不能把它放在“i菜单”;。
同样,“人脸识别”这个有时候不太靠谱的功能,属于“AF区域模式”菜单,也不能绑到快捷键;不过比Auto ISO的开关来说,好歹“AF区域模式”在“i菜单”里......
机器的开关与镜头的开闭:作为伸缩镜头机型,一般情况下CA开机时,镜头默认伸出CA提供了一种特殊情况,即:如果你开机只是为了“浏览照片”,则按住“回放按钮”再“开机”,镜头不会伸出,这点是好的但如果你开机只是为了“进菜单改设置”呢?。
CA并不支持你按住“菜单按钮”再“开机”,这样镜头是依然会伸出的有没有办法呢?也有,就是先按住“回放按钮”再“开机”,再按“菜单按钮”,这个时候镜头是不伸出的但是,毕竟还是多了一步操作,不够直观,这个方法就很难被人记住了;。
“录像”功能的逻辑问题:在CA上,”录像“不是作为与“拍照”并列的“2套”功能,而是作为与“单张拍摄”,“连续拍摄”,“自拍”等并列的一种“快门释放模式”而存在这种逻辑很奇怪,不过那个年头的尼康确实是这样的情况,脑筋没转过来,就不多说了;。
没有镜头拓展方案:大底便携相机里,GR有超广附加镜的选项,X100有一广一长2个附加镜的选项,CA本身就有“转接桶+遮光罩”附件,爱好者们也一直在猜,会不会也有个21mm附加镜,或者35mm/50mm转接镜,结果到最后停产也没有。
附加镜虽然本身只是一个“偏好玩“的东西,但有和没有,还是有本质差别的
其实,最大的不满意之处(槽点)在于,Coolpix A没有后续机型!虽然是个玩笑,但也正是因为没有续作,初号机即是最后之使徒,无论我有多少喜爱的同时有多少的不满,我都无法期待尼康再做出一个CA这样锐利有个性的小机器了,而这才是真正的,最大的不满。
四、如果不用Coolpix A,什么是最合适的替代品?其实CA这类产品,最主要的竞品,已经真的不是相机,而是苹果、三星和各大国产手机了因为手机的冲击,会买相机的人只能是越来越少不过,很高兴的是,虽然尼康CA没了二代,但其他相机厂商并没有都停下来,还是有玩家在这里深耕的。
[28mm视角组] RICOH GR系列:理光在胶片时代就有着久负盛名的GR胶片系列,进入数码时代后的GRD系列和模块化的GXR系列也非常有意思,但真正的GR系列在数码上获得重生,也是在2013年开始,把感光元件正式升级到APS-C画幅之后。
⬇️GR (I):2013年04月⬇️GR II:2015年06月⬇️GR III:2019年02月GR & GR II:从技术参数和发布顺序来看,基本上可以认为,CA(2013年03月) = 减去Snap Shot便利性的GR,而GR II = GR + Wifi + 细节完善,在已经出了三代目的现在,如果要推荐,也不会再推荐一代目的GR,而二代目的GR II,可能唯一的理由是“在产且价低”;
简单说,GR II比CA在Snap Shot方面的体验会好太多,但有些CA有的问题,GR II一样有,例如进灰,例如没有PDAF和IBIS等等;GR III:*这个基本上是唯一的推荐*这个需要好好说一下:GR III的出现,其实略微有些出乎意料,虽然GR的升级是非常令人期待的,但毕竟从市场来说,还在做着随身机升级的厂商是少之又少,而GR从2013年的1代到 2015年的2代(1.5代)差了2年,再到2019年的3代,足足差了快4年。
但好在GR3是一次完整的“大换代”,从外到内进行了很多的改变从纸面数据来看,最大的优势是,提升了像素数、添加了PDAF和IBIS、其他的优势基本维持着(例如Snap Shot这种精华);但也产生了一些争议,比如减小机身虽然好但去掉了内闪可能不方便、又比如进灰的问题似乎依旧、还有如果GR III增加UV的话,转接桶外面并没有遮光罩,显得很丑......但是总体来说,GR III作出了这么多根本性的改变,目前京东官价在6K+,而GR II的京东官价还维持咋4k+,这么一对比,GR III还是真心很香的。
这个相机我打算后续租用2周到1个月,做仔细体验Flag立下,GR III后续写文章;
[28mm视角组] Fujifilm X70/XF10:富士给人的感觉更喜欢35mm,但仔细看一下,会发现也有28mm的产品,但是从产品型号、发展来看,总有一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爹不疼、娘不爱”的一种尴尬处境......
⬇️X70:2016年01月⬇️XF10:2018年07月X70:从参数来说,这基本上也就是富士的CA,但从时间上来说,比尼康的CA迟了接近3年CA、GR的1600万像素的参数,在2013年还说得过去,在2016年就看着很low了;当然,它也不是没有亮点,例如有熊猫版的黑白配色,有可以180度翻上来便于自拍的LCD,LCD还带触控,有21mm超广转接,有外置OVF等等,但是鉴于“X70最多也就是个GR II”的想法,也就不做推荐了;。
XF10:如果说从随身机的这个18.5mm镜头(等效28mm视角)来看呢,XF10应该是X70的继任,从感光元件来说,2018年开始使用2400万像素的APS-C CMOS,这是跟得上时代的;但我把玩过朋友那儿的那一台金色版,感觉做工感觉非常一般;仔细研究一下机身设计,会发现XF10其实降低了定位,原先X70的翻转屏没有了,可以配21mm视角附加镜的功能没有了,也在自身的宣传网站说它可以外接OVF了,种种迹象其实说明了它的定位的降低。
目前XF10的京东官价为3k,比GR II还低,其实也说明了这个机器实际的定位既然XF10自降定位,那也就不再推荐了
[28mm视角组] Leica Q系列:莱卡这两个字吧,只要一出现,别的不说,就会给你一种“很贵”的感觉其实东西还不错,但是性价比实在是没有因此,莱卡,如果你会买,其实根本不用看这看那而如果你在这里看这篇文章,基本上你就不是Leica的目标用户了。
⬇️Q (I):2015年06月⬇️Q II:2019年03月Q (I):Q系列的起点是很高的,首先自然是可乐这个品牌的品牌力加持,然后Q上来就是全画幅的,2400万像素在2015年也是够能打的,这个比别人的APS-C要底气充足了无数倍,而且人家还能10fps连拍,这个很强大。
不过在当年上市后的初期,我印象中有过“Q是个假的全画幅”、“边角差得很,纯靠机内矫正”的讨论,不过渐渐地,貌似这也不算什么大问题了;除此之外,Q的28mm f/1.7镜头,也是一票不可换镜头专业机里最大的,参数层面非常吸引人;当然了,这也导致Q有了一个很莱卡很旁轴的造型,不太便携(不过CA加了UV和遮光之后也好不到哪里)。
Q的唯一问题其实就是价格劝退,会拿一套顶级单反设备的钱买这么一个小“卡片”的人绝对只有少数,因此就决定了这个好产品和一般人没什么关系;Q2:Q的第二代,像素上到四千万级别,10fps居然维持住了,非常厉害。
素质一如以往的好,价格也一如既往的劝人退,因此,也就不多说了这个产品我都不知道会不会有地方可以租,不过就算有,估计我也不敢租,套用去年脱口秀大会张博洋的段子,“我真的不敢试,因为我怕真的很合适”......
[35mm视角组] Fujifilm X100系列:相比在28mm的漫不经心,富士在35mm的耕耘可谓鞠躬尽瘁X100系列今年已经成功出到了第五代,也成功地跳出了自己前四代命名规则的死路(从英文跳转到罗马数字)。
⬇️X100 (I):2010年09月,1200万像素⬇️X100 S:2013年01月,1600万像素,S = Second⬇️X100 T:2014年09月,1600万像素,T = Third⬇️X100 F:2017年01月,2400万像素,F = Fourth
⬇️X100 V:2020年02月,2600万像素,镜头(终于)升级了,V = 罗马数字5X100前四代:从回顾的角度来说,X100系列是辉煌的,毕竟10年坚持下来来了不过既然系列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了,因此前四代就不再推荐了;。
X100 V:第五代,和前四代相比,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主要因为23mm f/2这个镜头终于升级到了Version 2,画质比前四代上的Version 1还是有明显改变的此外, X100 V + 接环和UV,即可做到密封防尘,这个对于饱受进灰困扰的CA用户来说是个加分项。
X100系列有一贯的外接的附加镜,可以把等效35mm转为等效28mm和等效50mm,这虽然不一定是经济的玩法,但也是一种有意思的玩法X100有PDAF,但没有IBIS,同样这个旁轴的造型和相对较大的体积,和CA、GR类比较,都是APS-C画幅但绝对不算便携,不过便携这个问题暂时就先搁下不多说。
(特意回车换了一行)其实我个人认为X100 V虽好,但它着实在目前的这个价位上,会和X-Pro3产生冲突比如,我可以选择“X100 V加转接UV再加等效28mm & 等效50mm附加镜”的玩法,但这个价格其实离“X-Pro3 + XF 35/2 & XF 18/2“也差不了太多,而且富士F2的镜头都比较新、做工精致,除了上面2只,还可以选XF 23/2和XF 50/2,也能玩出类似X100V的效果,便携性并不会因为选择可换镜头的方案而差别太多,但保留了换镜头的可能性代表着更大的可玩性。
更别说X-Pro3机身还有各种特殊涂装版本可以考虑......
[35mm视角组] Sony RX1系列:索尼大法在2010年代,生生靠自己打出了无反光镜电子取景专业相机的品牌和市场,明确地判了单反结构在未来的早晚的死刑,虽然相机上有着这那的不人性,镜头上有着这那的抽奖看运气,但不得不说,过去十年,索尼是伟大的。
而在卡片机这一块,“黑卡”也是一块闪闪发光的招牌黑卡中,最独特的就是固定焦距的RX1系列了,但索尼用2代打出了品牌后,又若干年把这个系列打入了冷宫,不得不说大法的脑回路就是这么清奇⬇️RX1 (I):2012年09月,2400万像素。
⬇️RX1R (I):2013年06月,2400万像素(去低通滤镜版本)⬇️RX1R II:2015年10月,4200万像素(可调低通滤镜,将不带R的序列合并)RX1(一代,含普通版和R版):由于有了二代,因此一代不多介绍;
RX1R II:2015年索尼先在阿尔法7系列更新到高像素版本的第二代,然后转手就将这块CMOS丢给了RX1系列的最新产品,而且还塞入了黑科技,比如通过电子手段进行效果调节的低通滤镜,比如可以弹出的EVF等等,再加上全画幅4240万像素,有卡尔蔡司小蓝标加持的35mm f/2镜头啊,等等。
从2012/13起算,刚两三年时间,就得到了更新,这是非常让人兴奋的不过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2015年之后至今,这个相机居然没有任何产品更新的消息,甚至连固件更新都没有......真的不知道是索尼没顾上,还是索尼放弃了这个产品系列。
在我看来,RX1R II虽然具有缺陷(比如大法一贯的人机工学设计和菜单设计,比如这个产品没有IBIS,PDAF是阿尔法7二代的水平等),但亮点也依然满满(高像素,蔡司镜头,PDAF可以信任)但是,它的售价,虽然没有莱卡那么劝退,但也同样不菲,上市五年后,京东官价依然维持在近20k的水准上,让人不由得有些敬而远之。
同样,这个相机我打算后续租用2周到1个月,做仔细体验Flag立下,RX1R II后续写文章;
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回到主题,如果要推荐的话:总体上,一般性的来说,我还是推荐GR III;如果是一位有钱的朋友,或者送礼为主的需求,可以考虑Leica Q2;索尼RX1R II可以列为第三位,不过推荐必须慎重;
五、综合来看,幻想中最完美的那一台随身机,应该是什么样的? 画幅至少APS-C,最好全画幅;像素上到3600w像素以上;PDAF和IBIS一定要有;镜头最爱28mm,光圈至少2.8,希望能有2;其次参考Sigma DP系列的思路,可以推出一个中长焦(比如85mm)的版本;
最后,无论28mm还是85mm都可以搭配外接附加镜做焦距拓展,增加可玩性;体积可能做不到卡片,这个可以不强求;外观有一定格调,比如方形遮光罩;内闪最好能有,没有的话最好直接标配一个有设计感的小外闪;价格在1万元人民币以内;
这么看,估计是不会有哪个厂商会出这样的产品的......谁知道呢?我还是愿意对未来保持一点希望的。如果哪家真的能够推出这样的(成套的)相机,我肯定买2台起步~
尼康在胶片时代其实也有随身机——28Ti和35Ti,但这俩Ti没有理光的GR系列那么有名,Ti是钛金属的意思,也导致了这俩货是偏向于纪念品、艺术品的东西不过其实性能并不差CA从设计上来说,能感觉出来,也多少借鉴融合了一些28Ti的精神,结果最终也和28Ti/35Ti一样停产——消失在产品目录上,然后默默被人遗忘。
CA没有后续,也许就和DL系列“还没有发布便已是结束”一样,也许这就是核心——CMOS被人捏在手中的尴尬,你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产品线,为人家的大小黑卡让路但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尼康铁粉,还是希望尼康能继续活下去,走得更好,然后给我们带来更多令人激动的新产品新设计。
最后,用1个CA的冷知识作为本文的结束:Nikon Coolpix A是Nikon的“Coolpix”系列消费相机的所有产品中,唯一一个以“仅仅1个字母”命名的产品大部分Coolpix都是“字母+数字”的模式,少数老产品有过“多个字母”。
但仅有一个“A”的,就真的只有CA独一份我想,这就是尼康这个死板的不会做宣传的固执的工科男唯一的温柔与浪漫(倔强)了吧,Coolpix A,Coolpix Art,Coolpix Artist.......
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您的关注就是对我的鼓励。谢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