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网(科学网博客)硬核推荐
如题
“必记本”注:最近,浙大文科教授倪梁康卷入学术侵权事件,与自己当年所口口声声抨击的“有些学者,他们甚至已经不是在贩卖自己的学术,而是以各种不入流的手段靠伪学术来维持自己的学院生涯”正相抵牾,学者的学术道德讨论又一次进入公共议程。
之所有说“又”,是因为11年前发生过类似的一件学术不端事件,即:西安交大教授李连生造假事件。
“必记本” 与各位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李连生造假案2011年1月,科技部发布通告,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被科技部公开撤销其昔日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
具体原因为李连生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等问题这也成为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而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事件最初可以追溯到2007年年底一个教育部的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公示,让长期从事压缩机技术教学科研工作。
的杨绍侃(“必记本”注:原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98年退休)感到很惊讶西安交大能动学院李连生教授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是“往复式压缩机理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然而此前李连生并没有从事过这方面的相关研究。
这让杨绍侃心怀疑窦在从当时的学校科研处获得该奖项的申报材料后,杨绍侃更“感觉有问题”随后,杨绍侃找到郁永章、陈永江、林呆呆、冯全科和屈宗长这些曾经的老同事,一起来讨论这一事情在这6人中,有5人曾有过担任李连生所在本科班教学或毕业设计指导的经历,惟一例外的是陈永江。
其中,郁永章还是李连生硕士、博士期间的指导老师在详细审阅报奖资料后,2008年1月2日,6位教授中的4位向校方提交了评议意见冯全科在评议意见中写道:“本项目推荐书中存在荒唐漏洞的地方太多,无法一一阐述列举主要申请人的态度极不严肃,逻辑混乱。
”
李连生(1962年—),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职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委会技术委员、《流体机械》杂志编委、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学位委员会及博士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评议意见提交54天后,6人等来了学校的首次通知据陈永江回忆,当时3位校领导的意思是学校地处西北,学校科技排名比较靠前来之不易,希望大家慎重对待,同时希望不要激化矛盾2008年3月17日,6人向西安交大党委、纪委等多个部门发出第一封公开举报信,举报李连生报奖造假。
3月31日,6人接到科研处通知,李连生的一等奖申报已从教育部撤回然而,当6人要求查看校方去函及教育部回文时,却遭到了拒绝2008年9月,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出台文件,鼓励凡3级以上教授可自行组成科研团队,并且注明:凡学术造假者不能组成科研团队。
然而在学院组成的科研团队领导小组中,李连生依然位列其中无奈之下,在“完成‘按照组织手续向学校领导人举报’之后”,陈永江6人决定在科学网建立博客,发表署名文章进行举报,“将此事公诸于天下,借以报答一年来全国人民的关注”。
2009年3月21日,陈永江等人首次发表博文《对西安交大长江学者李连生及束鹏程多项省部与国家级科技大奖造假的举报》,并提供多种证据材料,实名举报李连生及束鹏程造假这6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教授在科学网博客中将李连生的造假材料全部公开。
不到1个月,博客点击率就突破6万,并引来众多网友评论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陈永江等人更累计发表了《认真点,再认真一点,是学术造假还是诈骗?》《西交大党委对学术造假是零度容忍,还是百般袒护》《李连生鲸吞压缩机行业集体成果的第6个证据》《再揭束鹏程和李连生》等近40篇博文,将这一造假事件全方位呈现给公众。
在各方的关注下,2009年4月,西安交大学术委员会成立专门调查小组,调查6人举报的问题,冯全科作为成员之一参与调查4月22日,陈永江等被校方再次约见,校方询问对此事的处理意见,6位老教授坚持要求严肃处理。
2009年5月,李连生的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被免随着事件在科学网博客上持续发酵,影响也越来越大,国内科研界和主流媒体纷纷将目光聚焦这一事件2009年7月2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西安交大六教授联合举报长江学者李连生造假 李连生反诉三教授侵犯名誉权》的文章,对此事进行了全面的跟踪报道。
2009年7月28日,《光明日报》06版发表评论性文章《学术打假应“就学术而论学术”》,指出“学术争论牵扯一些学术之外的因素,原也在所难免,但重要的是,争论各方应竭力将这些因素的干扰剔除在外,将学术真伪的真相呈现出来”。
2009年9月17日,西安交大撤消了“造假”的束鹏程该校国家工程中心主任职务;2010年1月22日,撤销了李连生博士生导师资格。
2010年3月2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播出了李连生造假案,这一事件因此被更多公众所关注次日,西安交大公布决定:取消李连生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2011年1月30日,科技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公告,撤销原西安交大教授李连生所获科技进步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至此,李连生造假案终于水落石出,陈永江等人坚持了近4年的举报也暂告一段落2011年2月14日,《科学》网站报道了科技部撤销李连生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事文章中称:“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因为获奖项目存在虚假问题而决定撤销重要技术奖项。
”轰动中国科技界的李连生“剽窃造假”一案,在科技部的“一纸”批文之后,似乎是对公众有了一个了结,然而事实上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推手”似乎是一个无形的庞大集团,很难撼动对于科技部的举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认为,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社会大众的赞赏。
不过,蒲慕明对于此事件是否会有“下文”出现并不乐观蒲慕明指出,中国的官员根本就不愿意亲手解决敏感的、有争议的问题,要说服他们几乎不可能而愿意站出来处理各种不端行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正是中国科技界的悲哀。
蒲慕明,1999年起出任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时也是中科院60年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长以下为《科学新闻》记者徐治国在2011年3月7日对蒲慕明院士的采访,以供“必记本”用户分享。
问:在你看来,李连生的获奖究竟是钻了哪些空子?蒲慕明:李连生是钻了评审过程的空子最初西安交大的提名显然是有问题的西安交大的管理层不太可能对他的学术不端行为毫不知情,但是他们完全不理会已有的证据,甚至可能认为李连生的行为并不严重到足以影响报奖。
另一方面,国家奖的评审委员会也没有好好地把关评奖委员会的专家们没有严肃地对待举报材料,没有做出正确判断问:作为国家最高奖励,获奖得通过层层申报和把关,难道在评选的时候,包括学校、各部门以及评审专家都无视这些举报材料吗?或者他们都是利益相关者?
蒲慕明:他们都是利益相关者吗?我看并不见得西安交大可能因为研究人员得奖而增加声誉,评审专家成员中也许有李连生的朋友,但是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李连生在有举报材料的情况下仍能获奖的主要原因我认为科学界对学术不端事件的容忍和姑息态度是他仍能获奖的主要原因。
学校和政府机构的官员和科学家们都不愿意做“恶人”,根据举报材料去阻止李连生获奖因为这就直接证实了举报材料是可信的,这将毁了李连生的学术生涯对于西安交大的管理者来说,他们担心这样将会引来太多麻烦,而且会损害他们单位的名声。
问:如果是个人的问题,现在已经对他进行了相关的处理,如果是评审委员会和申报单位以及相关部委的问题,那为什么至今现在没有任何下文,难道此事就这样结束了吗?蒲慕明:非常可悲的、而且是非常可能的结局就是此事就此了结。
鉴于李连生事件是对国家最高奖励体制的挑战,我个人仍然希望科技部对此事件能公开有所解释:向许多国家奖的获奖者和未获奖者道歉,公开承认在国家奖的评审中犯了错误,并承诺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类似事件重演科技部这种公开声明将向社会表明,科技部愿意改善评奖体系,而且这样的举动将理所当然地得到社会大众的赞赏。
不过对于是否将有任何“下文”出现,我不是很乐观我们一些官员一向不愿亲手解决“敏感、有矛盾、有争议”的事件,更不愿承认自己主管的事出现错误问:作为在国外科研机构工作多年的科学家,在美国如果发生此类事件,是一种什么情况?
蒲慕明:学术不端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年里有不少美国大学处理过学术不端事件据我所知,当一个事件被人披露,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出面成立调查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不能包括与此事件有利益冲突的人员大多数学校的调查委员会的工作都是非常严谨,通常都能做出正确的判决。
当然,也会有人对委员会的裁决有不同意见,有些情况下可能会进行多次调查,使最终判决拖延多年如果出问题的实验室是从政府机构得到经费资助,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这些机构会进行自己的调查当对科学不端行为有了肯定的判决时,该实验室从政府机构得到的经费必须退回政府,当事人申请基金的权利至少被剥夺三年。
根据我在美国七个不同科研单位四十年的工作经历,我的印象是,赤裸裸的科研不端行为(“必记 本”注:即所谓的FFP:伪造“fabrication”、不忠实“falsification”、剽窃“plagiarism”)在美国比较少见,因为FFP被发现后,当事人的学术生涯可以说基本结束。
问:那缘何中国发生类似事件的比例似乎与美国相反?蒲慕明:FFP在中国发生(被发现)的频率高得多,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后没有什么严重后果此外,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学术界还有一个比FFP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处于灰色地带的不端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是更难被发现或者更难判决的。
问:净化中国的学术环境,还需如何努力?蒲慕明: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为世人所瞩目北京的奥运会和上海的世博会抓住了全世界人们的目光,成为近年来除了货币汇率问题之外,最受关注的有关中国的话题然而在国外的学术界,最近谈论的话题最多的不是中国科学家的重要发现,而是有关中国科学家的学术不端行为。
虽然中国学生和博士后在国外实验室仍是最抢手,但在过去的几年里,提及他们的表现,不再只是聪明与勤奋,他们的科研道德同时也会被导师、实验室的同事所关注这是因为近年被撤销的一些高档期刊文章很多是由中国博士后或者学生所完成的。
虽然在中国发表的学术论文数目急速上升,现已列世界第二,但是中国整体的创新能力和文章质量仍远远落后更糟糕的是,由于学术不端行为的不断发生,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声誉与可信性已有危机更加可悲的是,我们科学界和有关政府机构对此仍保持非常被动的态度。
我个人认为,对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纵容态度将是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最大敌人如果我们的政府科研机构主管(其中很多是“前科学家”)只喜欢谈论科学诚信的大道理,但不愿意认真地去处理科研不端行为,并且用这样那样的理由来避免采取任何行动,这将是科学文化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问:你认为中国目前最缺少的是什么?蒲慕明:现在净化中国学术环境最缺少的是肯积极处理各种不端行为的科研机构负责人,以及有责任心和勇气去处罚那些有科研不端行为的当事人,尽管这样做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压力必记本”用户请加入“必记本”读书群,请“必记本”用户添加管理员微信:xixiaiypf。
版权声明本文首发《科学新闻》,为传播而发,特此注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