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科学社区(华人科学界牛人)越早知道越好
各位老师:大家好!这里是格致教育工作坊,欢迎大家穿越时空,来享受一碟知识的小菜,让我们一起天天学习,好好向上。
各位老师:大家好!这里是格致教育工作坊,欢迎大家穿越时空,来享受一碟知识的小菜,让我们一起天天学习,好好向上!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聊杨振宁上节课讲了杨振宁和李政道之间的恩恩怨怨,这节课我们讲讲杨振宁身上另外一件充满争议的话题。
——他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到底有多大?网上有个流传很广的论调,说的是:杨振宁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没有回来,到80多岁才回来养老,占尽了好处花着美国人的工资,住着中国人的别墅尤其是2017年夏天,95岁的杨振宁把国籍从美国改成了中国,正式成为中科院院士后,这种说法又卷土重来,更加泛滥,网上一片嘈杂之声,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才真正去阅读和理解杨振宁先生。
但我今天这节课要告诉大家的是——那种说杨振宁到中国来养老的说法是个谣言因为事实上,杨振宁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非常非常大下面咱们就具体说说1.杨振宁充当中美两国的桥梁在这一点上,我是查过资料的很多人不知道,杨振宁为中国科学做贡献是从1971年开始的。
你可能问了:1979年中美才正式建交,今年是两国正式建交的四十周年,两国高层恢复往来最早也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那么杨振宁怎么能从1971年就对中国的科学界做贡献呢?原因是这样的1971年的一天,杨振宁在报纸上看到一条通知。
在此之前美国公民的护照上有几个不能随便去的国家——古巴、第二个是北朝鲜、还有中国但那天的报纸里说,中国从这个名单当中取消了所以虽然还没有其他细节,但是杨振宁马上决定到北京,因为他担心这是个窗口期,这个窗口不久就会关闭。
从那次回国起,对于中美双方,杨振宁一直在起桥梁的作用因为在那个时候,中美两国对彼此都严重缺少了解彼此妖魔化,谩骂对方,所以中国高层也盼着和杨振宁谈谈,多了解真实的美国而杨振宁从中国回到美国后,又在美国各个地方做演讲,讲给美国人听,他眼中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
当时很多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还是满清王朝时的样子:盘着辫子、穿着长袍马褂这种打扮,所以杨振宁的演讲展示的穿着中山装的中国人对美国人来说是非常新奇的如果说更具体的,每一次杨振宁回国都会开列出一张“亲友会见名单”。
你要知道杨振宁会见的名单当中,很多都是劳改中的科学家这份名单的实际效应就是救命可以这么说,这份名单就是救命符,因为只要杨振宁跟这些人会见以后,这些人就不再被关押,有的就可以恢复工作,有的甚至可以继续从事和科学相关的工作。
比如,最著名的邓稼先,很多网上说邓稼先是两弹一勋,实际上邓稼先就是因为在会见名单中才被当时的政府放回北京的所以说,杨振宁的会见名单就是一单救命符,挽救了不少科学家的生命,这既是人的生命,也是中国科学事业生命的一部分。
实际上,杨振宁自从博士毕业就一直准备回国但那时,美国不允许敌对国国籍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离境但杨振宁还是抱有一线希望,多年来一直避免参与任何跟核武器有关的研究,就是希望等到哪一天禁令解除时能马上回去即便如此,杨振宁回中国还是引起了太多部门的关注。
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从中国回到美国石溪分校后,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盘查电话就打来过很多次甚至有一次,联邦调查局的探员去了杨振宁的办公室,说话当中都带威胁另外的风险,就是和台湾的关系了因为当年杨振宁离开中国时拿的留学奖金,是美国退还给国民政府的庚子赔款的钱。
时隔这么多年,一回国就去了北京,台湾的学界、政界是很不满意的,有些极端分子还打电话恐吓他,但这些,都没有阻挡杨振宁回国的脚步2.以科学家身份建言献策从1971年开始,杨振宁差不多每年都要回中国待上1、2个月,他主要就是去各个学校做演讲,和科学界办各种各样的座谈会,给政府提供有用的建议。
其中最应该提的,就是他反对中国建设高能离子加速器这件事这件事之所以这几年在网上流传这么广,最早是因为华人顶级的数学家丘成桐是赞同建高能离子加速器的两个顶级牛人意见相左,很容易被当做新闻报道尤其是2019年5月份,就是上个月,杨振宁在国科大的演讲中,又再次公开反对建造大型加速器,所以我们更要在这节课仔细说说了。
其实,杨振宁的反对是由来已久的,第一次是1972年提出的2018年3月,杨振宁先生的有一本书出版了,这本书叫《晨曦集》在这本集子里,首次公开披露了1972年夏天杨振宁回国期间与中国科学家之间的一次座谈会记录,极具史料价值。
实际上这就是1972年7月4日下午的座谈会上,杨振宁“舌战群儒”,激烈反对中国建造高能加速器那年在北京饭店举行的“高能物理发展与展望”座谈会上,讨论了建设高能加速器的计划主持会议的是杨振宁从前西南联大的老师张文裕。
会上很多人都赞同建设,欧洲人有,中国也要有,但杨振宁没有顺从大会的主流意见,舌战群儒,反对这项计划这里大致介绍一下背景:高能离子加速器就是通过电磁场给粒子加速,让两束相向运行的粒子撞在一起在碰撞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粒子,分析碰撞结果,可以给基础物理的研究提供证据。
但这个设备开销非常大,建造的起步价是1亿美元当年中国科学界响应毛主席“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号召才提出建这个东西当时认为我们已经有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经验,同样我们建造高能离子加速器也一样可以成功可是杨振宁为什么反对呢?他的主要意见是建高能离子加速器不符合中国国情。
他认为:在那么穷的时候,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1亿美元分给计算机、生物学、机械制造,不但能培养更多人才,还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这个理由,应该是一个对物理学有全局了解的人才能提出来中国当时规划的加速器是。
500亿电子伏特,而当年世界上出产学术成果最多的,用的是3000亿电子伏特的加速器我们的规划目标,就已经是别人10年前淘汰的了,最终的结果如何可想而知杨振宁不仅仅是说反对中国建造高能加速器的同时,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最根本和最急迫的,在当时来说就是大量培养人才。
在6月28日座谈会一开始,他就提出,“我曾经想过,理论物理学所需要的资源少,只是需要年轻的物理学家,中国有很多有待挖掘的下一代科学家的资源,花一些力量来培养理论物理学家是正确的方向我通常反对培养脱离实验的理论物理学家,但在中国的情况下,要等到试验发展到一定程度再来调和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的发展,这就太慢了。
我觉得应当首先发展理论物理”而在实验高能物理方面,他认为有两个方向可能适合中国当时的情况,一个是研究加速器原理和探测器技术;二是在宇宙射线方面的工作,同时可以加强与欧洲核子中心的合作在7月4日的座谈会上,针对中国物理学家的诘问,杨振宁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中国高能物理发展的建议,他说:“最近,我把我的想法总结为三点:第一,大量造就高能理论物理人才,即使只有理论,缺乏实验的实践,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偏差,但也希望由此影响整个物理面上的发展,起引导的作用。
第二,小规模技术方面的发展,尽量了解国际水平,这样虽然有差距,但可以保持这个差距不增大应当注意的是,应该像范德格拉夫静电加速器,这种在工业上和医学上都有用的精密机器的制造技术是中国工业化所必须掌握的,我认为应当在这方面花点力气。
第三,假如有可能,派一些在探测器方面熟悉的人到西欧中心去工作如果张先生和在座的各位认为是愿意的话,需要我去进行接洽,我很乐意和西欧中心作私人的接触,我不敢说一定成功,但我敢说可能性是很大的”杨振宁特别强调理论物理人才的培养,在回答
“搞高能是否应该现在就着手准备”的问题时,他说,“在高能物理中如果不需要很多投资和设备的话当然要搞特别是在理论方面,中国物理人才不够,要大大培养但造一亿美元的加速器这是另外一回事”为什么培养理论物理人才非常重要呢?他在回答另外一个提问时说:“我看不出十年后要造电子加速器为什么现在就要培养造电子加速器的人才。
目前中国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只要培养出好的人才,将来要造质子的就造质子的,要造电子的就造电子的”
另外,就算有钱建超大规格的加速器,也不太可能有突破进展因为之前的科学家利用“杨-米尔斯方程”,把绝大多数预言的粒子都找到了预言中有,但还没找到的粒子,那种设备需要的经费连美国都花不起,更别提当时的中国了。
知道了这个背景,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杨振宁从1972年到2019年,都一直反对建设高规格的加速器了吧虽然那个年代领导指明方向的事很难改变,但杨振宁的反对还是非常有效最终,这个项目拖到了科研经费稍微充裕些的1984年才开工,经费也削减到2000万美元,省下了80%的钱。
而杨振宁,因为从1972年起一直“不识时务”地反对,后来成了一些人眼中很不受欢迎的人直到改革开放后,这种负面影响才逐渐消失而他在这些年中的反对,在我认为反而是他对中国科学最直接的贡献除此之外,以一本翻译出版《科学美国人》这份科普杂志,也是杨振宁在。
1973年见毛泽东时提出的建议,以至于今天我们都还受益于他表面来看,杨振宁并没有为中国某个科研机构做过什么研究,但因为他世界顶级科学家的身份,未来的几十年来深深影响了中国领导层对科学界的政策这个影响,不比实际投入科研工作来得小。
3.杨振宁对中国科学界的第三个贡献,是在他74岁时,参与创建清华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在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找人、找钱两方面在吸引人才方面:杨振宁的作用相当于爱因斯坦之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早期受到召唤的顶级科学家,有现在非常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物理学家聂华桐、文小刚、张首晟就是现在制造。
“墨子号”的科学家,数学家张寿武、密码学家王小云等他们各个都是自己的领域内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在找钱方面:杨振宁为了创立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的房子,他卖了100多万,他把这100多万美元捐给了基金会。
还号召“对冲基金之王”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给清华捐了一栋小楼——陈赛蒙斯楼在杨振宁到来之前,清华大学的物理水平在世界上排不上号杨振宁来到清华后,用个人影响力和私人朋友圈招募到很多牛人,有些就留在了清华,有些即便没有任教也经常来做学术交流。
到今天,在理论物理、数学、理论计算机科学、密码学、理论生物学、理论天体物理这些方向上,清华大学都是国内水平最高的机构甚至在凝聚态物理这个物理学大分支和冷原子这个小分支上,现在清华已经接近世界顶尖大学的水平。
这种巨大进步在十几年内快速发生的现象,在学术界是很少出现的虽然杨振宁在清华的最大作用不是科研和教学上面,但在2004年,82岁的杨振宁给物理系一年级的130个同学,上了整整一个学期的基础物理这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杨振宁50多年的学术生涯,可以算非常长,但授课却不多,只在芝加哥大学毕业后教过一年的书我想他愿意给清华本科生上一学期的基础物理课,更多的可能是出于情感因素杨振宁15岁时,抗日战争就爆发了,直到他1945年去美国留学,在这个期间抗战一直没停。
日军在二战中很多次把医院、住宅、学校当做轰炸目标,当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就遭到过3次大规模轰炸这是突破战争底线的做法所以杨振宁在懂事后,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民族的屈辱后来在美国,虽然不用经历底层移民的苦难,但因为政治原因一直不能回家乡。
这26年里,积累了太多的乡愁此外,杨振宁在美国了解到不少华人移民的苦难史比如,从1878年到1886年,多地华人被当地人屠杀还有就是1892年、1904年、1911年、1912年、1924年连续出台排华法案,把华人社区变成隔离劳工、剥削单身汉的“集中营”……。
所有这些历史资料,让他慢慢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华人所处的历史坐标可以说,他盼望中华民族强大起来的愿望,是由心而发的当一个人经历了这些,晚年又回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象牙塔——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就是西南联大的学校之一,有些70年前的景物还在,而中国呢,又远比自己离开的时候强大多了,那种感触是很难说清的。
在这种情绪下,给这里的本科生上一个学期的大课,很有可能是杨振宁对于中国感情的最好表达——把夕阳的光和热,洒给这个民族最有希望的年轻人好了,今天先聊到这里,让我们一起认知越狱,自我迭代,格致教育工作坊每天都在这里等你。
讲座时间:2019年6月11日
文稿整理:曾宝俊、邵静静、陈喜燕录音整理:张倩今日推送:鲍峰
延伸阅读杨振宁(1)杨振宁(2)杨振宁(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