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英语怎么说读音(科学博物馆用英语怎么说读音,标准音)干货分享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母语汉语吗?汉语有多强大,汉语有多美,看看或许能有新感受。
最近常有友人问及学习问题,每每惊叹于谁谁会说多少外语,想知道学好英语的秘密为何?觉得能说一口地道的英音或美音,高雅时尚云云但久了却发现,很少有人问及如何学好中文要知道,我们的中文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也最复杂的语言。
从小掌握好中文,比什么都重要
1、汉语书写系统全世界最复杂图像性象形文字这一条本身就非常了不起世界上其他主要文明使用的都是字母和表音文字我们汉语是世界主要文明社会、大小民族里,唯一使用象形文字的(新加坡、马来、日韩使用的也是“汉”字)。
大家都知道在信息传输效率上音频远远不如视频从事计算机的朋友都知道同样一件事物图片的数据要比音频大一图胜千言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为什么英文一个词往往三五个音节honest,而汉字只要一个音节“诚”,就能表明这意思。
而有的时候汉字一个字的意思,甚至要用英语一句甚至多句话来解释,如:“道”、 “仁”、 “贱”、“作(一声)”这样的字如何解释?……不胜枚举所以,汉语一个四字成语,有时候甚至要用英语的一个故事来解释因此,。
用表意文字的信息传递效率是极高的而在联合国,同一个文件的不同语言版本中,汉语文件的篇幅页数是最少的,因为最精炼而且,看到一个字的形状,不管你懂不懂中文,很多意思都可以猜出来、联想到估计如果以后人类消失了,外星人来地球考古,他们大概率最能解读出来的就是汉字。
整个世界都在用读音标记字,而只有我们,用画的!多么个性,多么神秘,多么高效!一个英美小孩,记住26个字母符号就可以书写,一个日本小孩记住50音图就能阅读(实际是平、片假名共47×2种符号)而一个中国人,要记住3000~20000个不同的符号/图片才能阅读,才不算文盲?!多么开发智力!
2、汉字的读音体系极端多样。
一说到汉语,大家首先想到现代普通话标准音但其实汉语读音千变万化当今的普通话,其实是以清朝以后的北京音为基础编订的因为清朝时,由于八旗驻防和京官外派、以及商贾交易,使北京音已经成为了全国通行的“官话”但,这个发音,是清朝满语发音和明代汉语音结合的产物,跟古汉语差“十万八千里”。
本质已经是“胡音”如,当今普通话“四声”,在明代还有“五声”(入声后来没了),而古汉语甚至有“九声”(粤语至今还有九声)而继承了古汉语的越南至今保留5~8个声调,泰语也有5个现代汉语讲究单音,字正腔圆而古汉语有“m、p、t、k”这样的韵尾音,如粤语里“福”读“fok”,就是保留了古音。
另外,读音上看韩国、日本汉语词至今也保留着古汉语的众多发音,很多词听起来跟今天的广东话一模一样,“大长今,韩语Dae Chang Gen,粤语Dai Chung Gen”,“汉江,韩语Han Gang,粤语Han Gong”。
“韩国,韩语Han Guk,粤语Han Gok”……这都是汉藏语系古汉语存在至今的生动例子以至于今天,从没有一个语言像中文这样,同一种语言内部的不同方言之间,互相竟然可以完全听不懂一个美国德克萨斯人听芝加哥人说话,没问题;伦敦人听苏格兰人,大体没问题;北海道人听横滨人,没问题;埃及人听卡塔尔人,没问题……。
但是,中国北方人民听粤语,一脸懵逼;广东人民听闽南语,一脸懵逼;全国人民听温州话,全部懵逼而它们却都是同一种语言,汉语所以活在中国到处走走,有助于小孩的语音听力系统开发3、汉字更牛的地方在于,音画结合同一个意思通过一系列音的组合可以理解,通过几个字形的样子也可以理解。
这就是香农在《信息论》中所说的“冗余传输”只要有其中一部分信息就可以解读原文,不怕信息丢失所以我们常常发现把汉语句子上或下半部分用纸遮掉,同样不妨碍理解用汉语拼音来写,可以理解没问题甚至用网络“火星文”来写,也没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说拟音话,“敲可爱”,“你造吗”,“弗兰人”,“胸柿鸡蛋”;也可以写拟型字,“巭孬嫑吹犇”在你看来毫无理解障碍的,对于外国人,对于计算机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技术,就是灾难想加密?想让人工智能和外国人看不懂?我们随便写写就是复杂密码。
4、汉语是世界上语法体系最复杂的语言,复杂到你想象不到现代汉语中几乎集合了世界上所有大语系语言的主要特征汉语看似没有单复数、时态、变格,不如英语、德语、阿语复杂,但你可能难以想象,我们今天所用汉语仅从语法上看:有的部分跟越南、泰国语相似,有的跟蒙、满语一致,有的跟日、韩语相同,有的跟英语等欧语一致……。
更不要说现代汉语从词汇上看,吸收了来自于全世界的词汇中国文明5000年,绵绵不曾断绝同时期的其他古文明都消失了古埃及象形文没有了;罗马拉丁文没人用了;古印度梵文只在图书馆、博物馆里有而汉字、汉语依旧活在我们今天的手机、报纸、电视上。
所以说,依旧这么古老又现代的语言,全世界唯一只有中文举例来说吧:古汉人祖先讲的古汉语是纯顺行的,也就是中心词放在前面,修饰语放在后边,整个句子是主谓宾型的比如:《殷墟卜辞》、《殷墟甲骨刻辞》里发现,过去我们祖先说“丘商”(商丘,名商的山丘),祖甲(祖先甲,始祖)。
《诗经》说“中谷”、“中林”(谷地中,森林中)后来北方民族入侵,古汉人祖先不断南迁这些用语习惯少量保留下来并传到了中南国家现在的广东、四川依旧说“鸡公,鸡婆”,温州说“牛牯,猪娘”,厦门说“菜蔬,鞋拖”。
而在越南,这样的用语习惯,甚至被全部保留下来越南说“Chúng tôi” (我们,众 我),说“黄花,花 黄Hoa vàng”,说“越南社会科学研究院,ViệnHàn lâmKhoa họcxã hội
Việt Nam,院翰林科学社会越南”(“院”是中心词,在最前)他们的句子顺序跟我们也一样,“我想 去 买 花,Tôi muốn đi mua hoa这些字是完全一一对应的”稍补充下,越南人至今把研究院,叫翰林院。
越南院士叫翰林,本科毕业拿举人学位,博士是进士,高中毕业叫秀才而泰国、老挝、缅甸的句子跟这种情况也非常相似周边国家会使用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古汉语句式越南,句式完全是古汉语,70%的词汇古汉语(日朝韩70%的词汇来自古汉语,大量成语句式来自古汉语,但句子结构不同)。
泰、缅、老、侗、壮等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情况,使用部分古汉结构和词汇
中国从匈奴入侵,又到了五胡十六国、南北朝、辽金元、清说着阿尔泰语的游牧民族进入到中原后,汉语词开始“胡人化”,或者“阿尔泰化”,开始具有蒙、满语特征单音节顺行的古汉语开始慢慢消失而多音节单词及逆行的现代汉语开始出现。
这什么意思呢?如:古人讲“攻 甚 于 守”,每个词意就是一个字搞定,而现在人讲“进攻 要比 防守好”,现代词语就要多音节了,否则现代人觉得听不舒服、理解不容易这正是因为少数民族突厥、契丹、蒙古语的单词都是多音节的。
于是历经辽金元清开始,北方民族来了,汉语的单音词也开始转为复音“夫 妻 熊 虎 将 相”,变为“丈夫、妻子、灰熊、老虎、将军、丞相”前者现在用的少了,后者用的多(用手机语音识别,你会发现说单音字几乎识别不出来,而复音词很容易。
熟悉计算机的朋友就明白,这说明现代人的确用复音更多)但是中国人无论说前者和后者都是能懂的也就表明我们现在的汉语词汇,既有汉语式也有胡语式更不要说汉语直接从胡语、梵语、西语、日语、阿语中引进的大量词汇,胡同、沙琪玛、馕、阿訇、伊玛目,涅槃、菩萨、须弥,巴士、引擎、披萨,哲学、人气、社会主义、共产党……。
所以说,现代中文的词汇来自全国各民族人民,甚至全世界的贡献,这毫不为过汉语句子结构也一样开始“阿尔泰化”,很多现象我们习以为常,仔细一说其实很不简单你可能会不经意的发现广东人一定说,“只猫大过狗”,“我
宜家返 学”;而北方人习惯会说,“这只猫比狗大”,“我现在到学校去”南方人常用主谓宾结构,也就是“我 上 学,我 吃 饭”,这是典型的古汉语结构,跟英语相似“I go to school. I have lunch.”;北方人更喜欢用,主宾谓,“。
我到学校去。我饭刚 吃完.” 这是典型的蒙满日韩语结构,“私は学校に行きます。私は飯を食べた”(写日语是因为大家更能看明白一些。蒙语、韩语也是基本同样的顺序。这种句式是蒙语带来的。)
经常全国旅行的朋友会发现,广东人很少讲“把”字句,“雷做咗哩个吔冇?”(你做了这个事吗?);但北方人却习惯讲,“你 (把)这事 做完了吗?” 注意到了吗?这二者语序是完全相反的要让广东人在句子中加上“把”字,会让他们觉得特别奇怪。
因为古汉语不用这种句式,汉人祖先会直接说“A do B”而“A 把 B do”的句子是蒙古人传来的说顺便插一句,“你”和“吗”,这两个字也都是元代蒙古语来的而古汉语的“你”,是“尔 汝 君 乃”日语、泰语至今还用君Kun 。
另外,古汉语的疑问词是“否fou、没mo/mei、未wei/mei、冇mao/mou”,从福建闽南到广东、缅、泰、老、柬等地,依旧在使用这样的疑问词而黄河北的广大地区几乎都已经不使用了,用“吗”再打开现在中国的政府文件和学术著作,你会发现,“把、将、以”这样的句子使用量更加大,句子几乎都是“胡人”的主、宾、谓。
“我们 把 这项工作 推进一下(动作在最后)”,“我们 要将 社会主义事业 进行到底(动作在最后)”这和蒙满日韩语的形式是完全一致的此外,我们语言吸收西方语言长处的地方也不少比如,过去的汉语句子都比较短,没有很长、很复合的结构。
像,“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乐于为社会做贡献的、合格 的 公民(中心词)”,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是从西方that、which定语从句,再按我们的习惯顺拐改过来的而之前我们的汉、胡人老祖宗都没有这种说法所以为啥很多不常接触公文和学术的朋友都觉得这些官话听不懂、记不住呢?就是因为大多数人日常说的,是“古汉语”的简单顺行句子,而书面用的是混合的“汉、胡、西”的复合、逆行句子。
一种语言的日常语法,能横跨整个亚欧大陆,混合浓缩古汉语、阿尔泰语、印欧语三大语系的特征(全世界90%的人都用这三大语系),全世界绝无仅有可以说全世界任何一种主要语言,在汉语中都有类似的结构,我们的古老语言是全人类语言的博物馆。
其他一字多音多意,一词多解,一句多意等例子此处不再多举“中国大败/大胜美国队”毕竟都是一个意思,举这个例子就是小意思,给你看看意思意思说多了都是欺负老外所以汉语之难,基本上只能自幼习得除个别天才人物,一个后天上大学学汉语专业的外国人,即便读到博士,其语言语感水平依旧只能相当于中国中学生。
所以,天生能说汉语的我们的确非常幸运5、汉语是全华夏,甚至世界许多人的共同语言现在的汉族其实早已是,鲜卑、羯、氐、契丹、回鹘、突厥、百越、西夏、蒙古、女真以及古汉人融合的混合民族了千年的民族融合,DNA意义上的“汉族”估计已经找不到了。
同样,今天的“汉族”也是所有民族共同构建的语言交流体系,不属于特定某一个民族北朝保存了大量汉语历史,作者是前秦的氐族;唐朝汉文化传播四海,唐王是鲜卑人;汉语最优秀的语言使用大家,李白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人,耶律倍、耶律鸿基契丹人,孛罗、阿鲁威蒙古人,高克恭回族,康乾二帝、纳兰性德、老舍满人。
空海、最澄、二橘二源日本人,崔致远、柳梦寅朝鲜人,阮廌、黎思诚、阮攸越南人,利玛窦、汤若望欧洲人……那些说汉语就是“汉族的语言”,普及汉语是搞大民族主义,纯粹是无知胡扯可以洗洗睡了你让全国和全世界人民怎么想?。
6、用今天的话讲汉语是全世界最大的沟通与通信共识,是构建整个大中华文化圈的相近思维的基石今日只有英语显现出同样的特征和规模,不可小觑汉语是一个庞大的开源系统最早创造它的古汉人已不再,后来这片广大土地上所有的社区使用者都对这个系统进行过升级维护。
开源者,无敌因为汉语是一个巨大的开源共识,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但凡进入这个体系的,很难再轻易退出古代各民族进入中原,日后全然向华近代日占台湾和蒙满时,全面奴化普及日语教育,结果后来满洲和台湾只有忘记日语的和族人,鲜见忘记汉语的华夏人。
足见汉语之威力因此,有司无需惧怕西词进入,要保汉语“纯粹性”汉语远比你我强大,任何东西进来了,都会成为汉语统一一个其他民族,短期靠武力征服,中期靠经济融合,长期靠文化优势,永远则靠语言同化认识到这一条的人太少了。
因为,语言是底层系统设计,是思维的工具,没有了自己的语言就没了自我身份认知古有鲜卑、契丹、满,放弃母语全面使用汉语,永远被完全同化,成为我中之一同我文者,即同我心,即我族类而古代中央统治者,受纳贡称臣而无意中允许朝鲜、越南、日本保留自己语言(无论他们借用了汉语多少词汇,使用的依旧是自己的语言),结果时至今日是地依旧化外异邦,与我背心离德。
语言一,而心神一共同的语言才共同的民族身份认同马来华胞誓死保卫汉语和华校,至今他们比内地人保留了更多中华文化和心态;香港澳门被强占百年,只要汉语还在,土地和人心就收得回来;今之台湾,只要一天还用“国语”行文立言,一天就绝无“独立”之可能!。
学遍世界主要语系语言后,发现还是汉语最美,华文最强多读读唐诗宋词、多看看小说散文甚至看看优秀电视,舌尖中国你就能知道我的意思今之国人要学赵元任,当为辜鸿铭,为Chinese打call,为国文而自豪爱我中华,爱我华文。
作者:辽契丹后裔,元色目人家,遍长在中国,游历于万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